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汽车后桥主减速器的异常相应原因展开了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就包括了主动齿轮轴承与差速器轴承扭紧力矩低、主减速器壳与差速器壳精度低、后桥润滑油质量不合格、后桥清洁度差等,在确定了异常响动的产生源头后,进一步就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有关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减速器总成是后驱动桥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失效分析对提高整车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一款新开发主减速器总成的台架试验分析,发现引起主减速器总成早期失效因素。通过改变主减速器壳轴承盖和差速器轴承调整螺母的结构和尺寸等优化手段,使得主减速器总成的疲劳寿命提高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后驱动桥总成齿轮油的定量加注,能保证后驱动桥总成主减速器及差速器的齿轮及其轴承的良好润滑,降低后驱动桥工作噪声,减少振动及齿轮间的冲击作用,同时还能冲洗污物,减轻齿轮及轴承的磨损,提高后驱动桥总成的使用寿命与品质。  相似文献   

4.
针对主减速器总成NVH问题,分析了主减速器总成NVH的影响因素。利用CAE仿真的方法对影响主减速器总成啸叫因素进行了分析,确保主减速器总成符合设计要求。本文对主减速器总成减壳、差壳、主被齿轴承刚度、主齿轴承垫片、隔套进行了优化分析使得主被齿错位量达到设计要求,使主减总成NVH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D22是我公司从日本NISSAN公司引进的新型皮卡车,后桥总成已国产化,在生产销售8 000多台之后,发现有9台售出车辆出现后桥漏油。后桥漏油不仅浪费昂贵的双曲线齿轮油,而且使后桥齿轮不能正常润滑,易造成早期磨损,降低使用寿命。为此,对漏油后桥的漏油原因进行了工艺分析。对漏油的D22后桥观察,其漏油部位均在半轴套管与后桥主减速器装配结合处,将半轴套管与后桥主减速器拆卸分离后,半轴套管外径处有明显的凸凹缺陷和砂轮打磨的痕迹,润滑油由此凸凹缺陷处漏出。   由此认为:半轴套管凸凹缺陷和砂轮打磨的痕迹是造成该后桥漏油的直接原因。再经对后桥装配现场调查,发现压装后桥总成时,确实存在有压力机不易将半轴套管压进后桥主减速器,拉出后用砂轮将拉毛的棱角打磨,重新再装配,从而形成凸凹缺陷,造成后桥漏油。后桥加工工艺流程为: 加工后桥主减壳→加工后桥主减齿轮→加工半轴套管→组装后桥主减速器→压装半轴套管与后桥主减速器→后桥总成加注润滑油。  相似文献   

6.
赵伟 《汽车零部件》2014,8(12):35-37
从磨料磨损、黏着磨损、主、被动锥齿轮啮合间隙不统一、主动锥齿轮与主齿轴承座连接结构不合理、主、被动齿轮齿面硬度不均匀、差速器轴承预紧力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主减速器齿轮早期异常磨损原因,通过加强装配控制、改进结构和工艺等措施,有效延长了主减速器的寿命。  相似文献   

7.
针对125 t铸造起重机主升降传动系统异常振动,主升降传动系统减速器接合界面漏油、连接螺栓断裂以及减速器齿轮损坏等问题,分析了其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主升降传动系统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改造,提出了解决铸造起重机主升降传动系统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主减速器总成主要由主减速器壳体、主被动齿轮、差速器总成组成,其作用是改变扭矩方向,降低转速,增大传至车轮的输出扭矩,适应车的行驶方向。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噪声、异响等故障,降低车辆的平稳性和舒适性。通过对主减速器总成异响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达到控制和排除异响的发生,对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舒适性都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桥壳总成是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中的关键零部件,是装配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轮毂和悬架的基础件,同时又是行驶系的主要组成件之一。主要作用是支撑车辆的质量,并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路面的反力和反力矩,经悬架传给车架(或车身),支承并保护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桥壳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质量小并便于主减速器的拆装和调整。从结构上桥壳可分为整体式桥壳和分段式桥壳两类,本文只阐述整体式桥壳的加工及检测。  相似文献   

10.
某电驱动后桥总成在售后批量出现行驶过程中主减速器内部异响或卡死现象,经拆解分析为主减速器差速器锁销断裂,导致差速器半轴行星齿轮打齿故障.通过对整车的工况结合差速器受力分析,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变量试验,安排大量的对比台架试验,制定了改进方案,将一字轴及行星齿轮进行磷化表面处理,解决了一字轴锁销断裂导致的主减速器失效故...  相似文献   

11.
螺旋锥齿轮精密模锻近净成形技术及制造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先进近净成形技术的设计理念,探讨了螺旋锥齿轮齿面新的成形技术及其闭式、闭塞式精密热锻模具设计方法,并对汽车驱动桥螺旋锥齿轮采用精密模锻近净成形后的机械加工提出了一套新的工艺规程和加工方法.实践证明: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锥齿轮的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而且还能提高锥齿轮的传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将原有龙门铣床改造成加工柴油机汽缸盖的专铣床的设计方案.通过改造变速箱的齿轮传动链,解决了动力头工作时承受弯矩过大,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采用焊接箱体代替原有的铸造箱体,降低了技术难度,节省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针对STR桥差速器前壳杆花键部位及其R1.6处易断裂问题,借鉴实心圆轴扭转变形时的横截面应力模型的分析,推导出差速器前壳杆扭矩传递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汽车驱动桥准双曲面齿轮齿面测量误差精确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精确获取汽车驱动桥齿轮实际加工齿面的真实误差,改善汽车齿轮的齿面精度,结合汽车驱动桥齿轮在传动方面的优越性及其在机床调整计算、加工方法和齿面测量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其齿面数控展成与数字化检测的运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鉴于汽车驱动桥齿轮齿面拓扑结构的复杂性,结合齿面误差计算原理,在实际加工齿面检测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汽车驱动桥齿轮齿面误差的精确计算方法;最后,通过齿轮齿面加工测量结果的比对,验证了该齿面误差精确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滚削大质数螺旋齿轮必须使用分齿、进给、差动三组挂轮。由于实际挂轮的传动比与理论值之差异,会造成被加工齿轮的误差。笔者推荐一种改进的方法,可消除分齿挂轮及进给挂轮带来的误差,最终造成齿轮误差的仅有差动挂轮,这样可大幅提高被加工齿轮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镗刀微调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镗床上加工或修理高精度内孔时,普遍存在刀具调整难、效率低、加工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镗刀微调机构,该机构利用大传动比轮系传动,通过微调镗刀的径向移动量,其孔径加工精度可达1μm以下。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零件表面加工方案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宝荣  王宁生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15):1292-1294
零件表面加工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多因素约束的逻辑推理过程,需要大量工艺知识支持,基于规则和基于框架的知识表达方法,在知识量大的情况下,存在效率低和推理效率低的缺陷,本文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零件形面加工方案决策模型,设计了学习样本,用BP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把一系列推理规则转化为网络权值,应用训练好的网络生成零件形面加工方法甸。  相似文献   

18.
A light‐duty axle efficiency test for evaluating gear lubricants for their fuel economy performance is described. Data collected for an internal reference oil highlight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test with different axles. Comparisons between single‐grade SAE 90 and multigrade gear lubricants were made under a variety of pinion torques and speeds to simulate highway and city driving conditions. Lubricant rheology and its importance in maintaining film strength for adequate bearing and gear lubrication for optimum torque efficiency and axle tempera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祁养锋 《汽车零部件》2010,(9):81-82,85
电子束焊接作为一种新型的焊接工艺在齿轮加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某公司双联齿轮加工中,由于产品结构限制,过去只能采用插齿工艺,采用插齿工艺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差,而且对插刀的损耗大;目前采用电子束焊接后,可以将双联齿轮分开,分别滚剃齿加工后,然后焊接在一起,提高了加工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gear oil viscosity and friction reducer type 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anual transmission and hypoid rear axle of a typical Japanese car. A reduction in the viscosity of the oil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nual transmission but led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rear axle, depending upon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the friction reducer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EP additive used, indicating the necessity of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of compatibility with EP additives before adding friction reducers to gear 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