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种同步串口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新型的、结构特殊的高速单片微处理器,在电子工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DSP应用系统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是各种通信接口的设计.介绍了一种DSP中的同步串口的系统级和行为级设计过程,采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其同步电路,并通过NCverilog仿真工具进行了功能验证,保证了其设计正确性.文中的同步串口是采用IP核的方法设计的,可重用于不同DSP中,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2.
王洪梅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2):185-187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SP的多路数据采集卡的设计和实现方案,从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总体方案及其原理.并针对DSP的同步串行接口,研究了其串口扩展方案,实现了DSP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该方案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DSP和FPGA的通用型伺服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智慧  袁梅 《测控技术》2005,24(11):33-35,37
介绍了一种采用浮点型DSP和FPGA芯片设计的高性能伺服控制器,详细讨论了其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DSP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FPGA的设计灵活性相结合,使该控制器适用于多种应用场合,尤其是采用复杂控制算法的高速、高精度同步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种电液伺服系统中伺服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设计了一种采用双DSP结构的伺服控制器,介绍了其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在电液伺服系统控制中的应用。将DSP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合,采用模糊算法设计以及同步协调设计,完成对原有单一通道、非同步的电液伺服系统扩充。多通道多变量大容量协调同步控制的复杂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64通道动态数据采集,320通道静态数据采集,完全满足大型结构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TMS320C6000系列DSP,设计实现了一套利用计算机串口对其进行加载的软硬件系统。该系统硬件实现简单,功能可靠,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Win32 API的通用串口通信组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Win32 API的通用串行通信组件的开发.采用OVERLAPPED串口操作方式,通过一种多缓冲区、多线程协同工作方式,实现了可用于各种Windows平台下串口通信编程的通用组件,并提供了手动模式及消息模式两种接口方式.分析了目前串口通信组件的不足和工业领域串口通信组件的需求;在归纳了Win32串口相关API的基础上提出了组件设计框架,对组件实现过程中的缓冲区设计、线程同步、信号系统、回调函数接口、读写线程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文末给出了串口通信组件的两个应用实例,其运行效果证明了串口通信组件的设计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TMS320C54XX系列DSP异步串行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TI公司TMS320C54XX系列DSP芯片,其片上未提供通用异步串行收发器(UART),而只有2—3个多通道缓冲同步串行接口(McBSP),对于与微机及其它设备进行异步数据传输的应用,必须在DSP上扩展异步串口。采用MAXIM公司的MAX3111异步串行收发器,以SPI方式与DSP直接接口,在硬件连接简单,软件编程方便的情况下,实现了同步到异步RS-232数据传输的转换,其数据通信正确、可靠,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这种方法的软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采用DSP+Dual-Ram+C51硬件平台,基于导航传感器触发,成本低廉、简单可靠的组合导航试验平台,给出了硬件及软件设计方案以及IMU与GPS信号不同步的处理方法;基于TL16C554和89C51的多串口采集板弥补DSP薄弱数据采集能力;双口Ram用于51和DSP间高速数据共享;DSP负责捷联解算,滤波等处理,发挥其强大的运算能力;51和DSP程序的运行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导航传感器触发.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C6713没有异步串口的特点,利用片上同步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结合相应的软件处理,编程实现了DSP与PC机的异步串口通信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芯片只有同步串口而不能进行异步传输的问题,丰富了接口功能。  相似文献   

10.
DSP芯片TMS320C54x提供高速、双向、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它可以与其他的TMS320C54x器件或其它串口器件通讯。串行SPI通信协议是一种标准的通信协议,很多场合下都是采用这种机制。本文阐述了基于TMS320VC5410的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的特点及其SPI协议的串口配置方法。提出了多通道缓冲串行口在频率合成技术中的一个新应用实例,给出了硬件设计方法和软件流程,并提出了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AD73360是一主要适用于工业电表和多路输入系统的可编程三相电量测量IC器件。本文简单介绍了它的功能特点,详细说明了通过其同步串行口与TMS320F206定点DSP的软硬件接口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DSP的漏水检测仪器在实现漏点定位时需要使用无线通信模块,TI公司的TMS320VC5402只提供了同步串行接口McBSP,而无线模块XBee为异步串口。本文采用16倍过采样的方法,结合直接存储器访问(DMA),通过对相关寄存器的适当配置,将McBSP软件模拟成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从而实现DSP与XBee模块的连接通信。再通过对XBee模块的适当配置,可将从机检测信号无线传给主机,在主机中处理两路信号,从而确定出漏点位置。试验得到的漏点位置在误差范围内,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Linux2.6内核下同步串行通信驱动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RM/DSP双核处理器在地球物理勘探仪器中的推广应用,双核间的通信成为实现这种双核处理器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Linux2.6版本内核,详细介绍了基于AT91TM9200的SSC同步串行通信设备驱动的模块化、分层次的设计架构,并在驱动中使用DMA传输模式、分段缓存技术和修改PDA控制器优先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AT91RM9200/DSP56309双核的接口电路设计。试验表明,在AT91RM9200 /DSP56309双核中利用同步串行同步通信的设计,能够使系统高效、稳定、快速地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双核处理器能够很好地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市场上无DSP和触摸屏直接通信的产品这一缺口,介绍了基于MODBUS协议的维控触摸屏与TMS320F2812的串口通信系统。通过将DSP的SCI串口和触摸屏的串口连接,完成DSP的软件编程和触摸屏的组态画面设计。经过实验调试,该系统能够实现工作人员不同权限登录密码设置,实时数据、故障报警的显示,闭环PID参数的在线修改等功能,且系统能够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并成功地用于OSMAR2000的发射机监控系统中;系统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而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由于系统采用了DSP作串行数据的发射和接收,因而具有可靠性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和串行波特率设置灵活等特点,能适应不同串行传输速率的需求,满足一般短距离的数据传输需求,可应用于某些人工不宜到达危险地方和较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家庭总线系统(HBS,Home Bus System)是商用空调控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总线通信方式.该方式通常需要一个同步时钟信号对原有信号进行调制,最终实现接线端子的无极性连接.本文选用的PIC32 MX单片机没有同步时钟 I/O口,并且在无模拟外部同步时钟电路的情况下,使用异步接收同步无调制发送的方式实现了 HBS通信,解决了主芯片选用限制问题.由于此系列单片机同步和异步串行通信的收发均可单独配置,所以此种方式并不占用多余的 I/O口.  相似文献   

17.
TMS320F28xx异步串口通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TI公司的TMS320F28xx,在介绍DSP芯片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它的串行通信模块,并描述了串行通信模块的两大加强特性,介绍了利用F2812串行通信模块实现其内部CPU与异步外设之间的串行通信的原理,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异步串行通信的软件程序设计。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数据传输可靠,解决了通信过程中对终端波特率的确定问题.减少了通信中断次数,提高了通信速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pidIO技术搭建的可重构信号处理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领域常选择ADI公司的TS201芯片用于信号处理平台,但由于其采用基于电路交换的LINK口进行连接,难以实现军方对电子系统设计提出的可重构性的需求。FPGA可以用来实现接口转换功能,如果利用FPGA将基于电路交换的LINK口转换成基于包交换的其他形式的接口,就能在不改变硬件连接的基础上,实现DSP系统的重构。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串行RapidIO技术的可重构的信号处理平台,并对其中核心的FPGA的逻辑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