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话竹灯     
《中国搪瓷》2009,(6):52-52
竹,外形素雅优美,本性高洁隐逸,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亲近之物。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选上好的青翠之竹,经过保鲜、防裂、防虫、防腐、防霉、打磨等30多道复杂的制作工序,制作一盏竹灯,浅雕铭文,彩绘繁花仕女……清雅淡泊的竹韵,古香古色的情调令人心旷神怡,悠然安逸。  相似文献   

2.
正压襟压襟这一类具有中华民族独有审美意向的产物,在民间被称作"中国的东方胸针"。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璀璨玲珑的实物例证,它让审美与实用、造型与装饰在方寸之间都得到了释放并统一。就以由太常引-绯月设计制作的《灵筠》为例,此二字意为"竹之猗猗,灵之茂茂;君子之德,扬扬其香"。造型整体为盛放着林芝与竹枝的花篮,下缀搭配以珍珠和丝线制作的流苏。林芝素有"仙草"之称,象征着吉祥如意与长寿,叠加外表纤细却有韧劲,饱含清幽和风骨的竹,寓意一揽如意祝(竹)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光素器线条之美与花塑器自然之美的分析研究,运用"加一加"创新法进行设计制作,使"三友壶"上的松、竹、梅的形象更为鲜明,显得品貌生动、品性优越、品位高雅。  相似文献   

4.
龚涛平 《江苏陶瓷》2010,43(5):61-62
宜兴多竹,素有竹海之美誉。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爱竹,因为它那种虚心向上、不屈风雨、高洁挺拔的气质令人神往。"节成于土,叶纤袅而有芒,枝柔劲而挺直,枝舒秀而清苍。""竹"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喜爱,以竹子为题材制作茗壶也非常普遍。历代名家在这方面的作品也不少见。当代大师、高工亦时有力作推出,中低档的产品更是充满市场。  相似文献   

5.
张楠 《江苏陶瓷》2014,47(5):37-37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在紫砂壶的制作中,陶艺家们积极采用了中国竹的形象。竹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后,以竹为题材而制作的紫砂壶器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情感心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热忱的祈望。  相似文献   

6.
紫砂《春竹提梁壶》五节竹段作提梁,秀美典雅,素净而又格调绚丽,同时又不乏竹子的苍劲之风,着实让人雅兴大发,品茗之余,把玩在手,乐趣无穷。这每一节竹段都需要手工理干净,这般妙趣横生的模样,该经过多少遍的临摹和检验,制作难度之大、精度之细、工程之巨,绝对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7.
竹有凌云意,竹有君子心,或许竹的萧瑟幽绝更贴合当下东阳竹编的状况,清幽、偏安,却不攀附、谦逊……2004年,故宫启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尘封几十年的倦勤斋,内部装潢集绘画、木雕、玉雕、织绣、竹编于一体,尤其是大面积的竹编营造出低调的奢华,为宫内其他建筑所罕见。不多久,所有工种修复人员均已找到,唯独竹编技师没有着落,只因其竹编非同寻常,尤其具有"竹象牙"之称的竹簧器物,制作技艺在民间已近失传。最后只有一个人勇揭"皇榜",并目通过专家组考核,进入故宫修复竹编。这个人,是东阳竹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  相似文献   

8.
周素平 《佛山陶瓷》2014,(4):71-71,74
紫砂壶作为宜兴特有的工艺品,在紫砂作品中以"竹"为题材也非常普遍,在宜兴制作竹艺紫砂器的高手大有人在。吕尧臣的竹炉茶具,仿宋人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意境。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道洪的十六竹壶,壶身用十六支老竹围捆成型,竹节参差、刻画细腻。还有陈鸣远的竹笋水盂蒋蓉大师的竹节笔筒;顾绍培大师的高风亮节壶,都是在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高卫萍 《江苏陶瓷》2012,45(1):72-72
紫砂壶的手工制作方式天工造物般地打开了历代紫砂艺人的想象空间,从玉器、青铜器、瓦当、漆器、乐器,生活中老井、木桶、锅、碗、瓢、盆,到自然界中的松、竹、梅、兰、菊等花花草草、飞禽走兽,无不为造化之物形成了千姿百态、百媚丛生的器型世界。  相似文献   

10.
江南宜兴,不仅人文荟萃,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竹的海洋"之称.历代的紫砂大师都曾以竹为题,留下他们珍贵的存世作品,或飘逸、或简洁、或挺拔,令人难忘.如明代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材质为紫砂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造型以年久风干的竹柴组成,刻划精细入微.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型象真而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清代蒋万泉制作、陈曼生铭文的"竹节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陈凤年的"竹段壶",范恩章的"高竹鼓壶",近代冯桂林的"五竹壶"、"四方竹段壶",吴云根的"竹段壶"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至于现代,以竹为题材的名家大师作品更是玲琅满目、枚不胜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