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村住房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同时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住房的质量对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生产资料的购置和日常生活消费.可以说农民的住宅条件直接反映了其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同时又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村住房因而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住房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不合理、建造技术落后,选用的建筑材料和产品不适用等,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依然非常明显,表现在住房问题上更是如此.农村和城市各有一套相互平行的住房制度.小产权房是介于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房与国家所有土地上的大产权房之间的产物,即卖给城市户籍人口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商品性住房.小产权房之所以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根本在于价格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相抵触.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全国农村危房扩大试点第二年,也是试点关键年.为掌握全国农村危房现状及改造情况,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顺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十二五”规划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部分县的部分行政村开展农村危房调查与鉴定.2010年8月,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四川调研组在凉山州越西县的H乡,R乡,J乡的3个自然村开展调查工作,掌握了该县农村房屋的一手资料.彝族是四川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彝族农村的住房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现状.  相似文献   

4.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作为一项惠民新政,对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以来,河北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扩大试点的要求,把农村危房改造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7.8万户,其中建筑节能示范2700多户,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住房的改造和建设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虽然改造和新建的住宅在居住环境、功能布局、结构形式、墙体材料使用等比旧房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农村住宅高能耗的问题依旧存在,在降低能耗方面,农村住宅仍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正式启动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主要技术领域、报告编写大纲及调研计划和任务分工,并专题研讨了"十二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住房工业化和标准化、村镇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城市基础建设、低碳生态城、可持续住区、新型住宅与建筑工业化体系等问题.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记者肖莉)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政策,积极推进农房建筑节能,指导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设计、施工及管理,增强农村住房的保温隔热效果,提高室内舒适性,促进节能技术在农村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6月颁布实施《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相似文献   

8.
<正>1农村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节能型农村住房和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农村新居,依据农村房屋特点,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建造能耗低、舒适度高的节能建筑,是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近8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0%左右。农村地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约278亿m2,其中90%以上是住房,约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的65%。我国农村住房建设一直属于农民的个人行为,农村住房的基础标准仍不完善,农村住房的设计、建造施工水平较低。北方地区,农村住房冬季采暖能耗约占生活耗  相似文献   

9.
农村住房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建造适宜农民生活方式的住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温州地区农村住房的实地调研,以80年代以后所建住房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温州地区农村住房的典型结构类型,并分析住房的功能特点和建造方式,尝试梳理出农村住房的建造模式与农民生活方式和居住需求之间的关联。温州地区农村住房的建造模式是该地区农村不同生活方式、家庭人口结构、城镇化发展水平、经济承担能力的综合反应。本文旨在研究该地区农村住房的建造模式,给设计者提供一种新思路,真正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避免建设中的僵化模式,为设计和建造适合农村实际生活的住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南传统的农房防风能力差,抗震能力更差,若遇强地震,免不了要发生大面积倒塌,届时,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将会更大.随着海南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住房改造势在必行.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改造农村住房,对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水平,实现小康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各级政府应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契机,结合正在实施的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工程,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村庄村委会作用,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瓦房改别墅工程,提高农村住房防风抗震能力,创造农村居住优美环境,建设海南现代化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住宅平改坡彩钢压型板屋面的设计与施工,重点阐述了屋面结构形式、细部节点构造以及施工中扰民问题、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平坡结合屋顶设计与节能省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无论是在建设还是使用过程中都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大户,设计和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势在必行.对平坡结合屋顶住宅进行屋顶坡度设计.对坡屋顶问进行内部斜空问结合跃层设计、坡屋顶结合屋顶平台设计和天窗的设计,对屋顶平台绿化进行植物选取、荷载、基本构造及防水设计,以及实现坡屋顶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设计,这些设计可实现住宅的节能省地.  相似文献   

13.
邹炜 《城市建筑》2014,(29):79-79
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房屋的屋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对房屋屋顶施工技术质量把关,确保房屋屋顶的施工质量。本文试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屋顶施工技术对平面屋顶及坡屋顶的施工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金龙 《山西建筑》2014,(36):186-187
为了提高农村住宅的节能保温效果,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对影响农村住宅节能保温的主要因素(体形系数)进行了分析,指出可通过改变房屋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屋面形式的方法来达到合理控制住宅体形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肖坚 《南方建筑》2006,(9):108-110
本文通过对南方住宅阁楼空间设计以及阁楼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构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改进方法,使得现代坡屋顶的阁楼以其经济、舒适、节能的优点,成为最明亮和最具吸引力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房屋建筑物顶部屋面全年受阳光热辐射,是建筑物受热最多也是最集中的部位。对于普通单层建筑,夏季屋面所得热量占建筑各面总热量的37%左右,而在冬季则能占到50%以上,导致屋顶面隔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屋内的内热环境和能耗状况。湖南中北部农村的村民民房绝大部分使用小青瓦或机制瓦铺顶,下方形成阁楼与内屋相通,在没有采取隔热措施的情况下,夏季室温需要另外耗能降温。对此,以湖南农村住宅为实例,对双层铝板通风坡屋面的隔热改造技术在农村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7.
裴城  王飞 《低温建筑技术》2017,39(4):142-144
新疆地区处于地震高烈度区及地震高发区,在历次地震中,新疆农村地区房屋受灾严重,尤其是生土结构农房。故对新疆地区的生土农房建造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采集分析了南北疆地区生土农房的选材、墙厚、基础形式、屋盖形式、结构布置等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生土农房在地基处理、墙角保护和抗震构造措施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地区的生土农房设计与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既有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甘肃河西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农村住宅的墙面、屋顶、地坪、门窗等提出了节能改造的技术措施。为今后甘肃河西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进行节能改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村镇住宅建筑节能的适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玮玮  应迅 《建筑节能》2010,38(2):67-70
介绍了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简述了我国目前农村住宅的现状。对现有农村住宅在节能保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详细介绍了我国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在墙体、窗户、屋面等部位的建筑节能保温的一些适用技术和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和农村的施工技术条件,提出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建筑朝向、布局、体形,墙体采用易于施工的自保温墙体,窗户采用带遮阳的双层窗,屋面采用保温构造等,提高农村住宅的节能特性,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20.
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村建筑保温差、能耗高,通过对建筑墙体、窗户、屋顶等部位的节能改造,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