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VID公司于2005年年底发布了全新的基于纯以太网技术的AVID Unity ISIS万兆网络。AVID Unity ISIS应用工业标准的万兆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采用开放式结构,能实现网络底层设备的模块化设计。2006年初我们对其进行了的测试,以更好地了解AVID Unity ISIS在网络架构,网络性能,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管理上的技术特点,并为日后的网络选型做好前期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局域网组网和视频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千兆以太网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千兆以太网架构的特点与优势,建立面向播出和媒资的双核心网络架构及在开封电视台的组网应用等内容,探讨了千兆以太网架构的全台网络整合思路及应用。开封电视台在千兆以太网架构的网络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双核心全台网络整合方法,经过实际使用,网络运行稳定,扩展方便,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合中小电视台的全台网络整合。  相似文献   

3.
松散型非编网络有别于以太+光纤的双网架构、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等架构的非编网,本文论述了该类型网络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4.
吉(千兆)位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 Gbps的通信带宽,采用和传统10 M、100 M以太网同样的CSMA/CD协议、帧格式和帧尺寸,因此可以实现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而DWDM作为新一代的光通信技术,为光因特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了解GE over DWDM出现的背景与其相关的实现技术及特点,作为宽带广电网的主要承载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SAN(存储区域网络)克服了NAS(网络连接存储)中存储吞吐量受底层网络介质限制的缺点,且综合了串行I/O(输入/输出)总线和交换网络的优点,能够实现存储系统高速互连,因而在大数据中心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采购专门硬件,需要为存储部署和管理单独的定制网络,且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将SAN和以太网进行融合,以降低系统成本,减少运营支出。文章介绍SAN的分层结构及其与以太网融合的三种方法,分析方法 1中的FCo E(以太网光纤信道)帧结构、概念性架构和高级FCo E FIP(初始化协议)操作,描述方法 3中的i SCSI(互联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概念模型、名称、PDU(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和写入操作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6.
iSCSI协议作为一种工业标准问世以来,促进了IPSAN作为本地存储的大规模应用。随着非编技术的发展,采用千兆以太网组建基于IPSAN架构的非编网,以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正逐步在广电领域推广应用。本文对采用IPSAN架构非编网的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凌华科技发布AdvancedTCA0高端电信运算架构(Advanced Telee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简称ATCA)24端口千兆以太网交换刀片aTCA-3150。aTCA-3150采用BroadeomBCM56312芯片,可应用于14槽ATCA机箱中,支持13个千兆以太网络端口,带有6个RJ-45千兆以太网络端口(egressGbEpoas)和2个10GbESFP+Uplink接口,可从前面板连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容器网络解决方案的方案背景、方案价值、使用场景、方案架构和关键特性和典型组网。介绍了容器与传统虚拟机技术相比较的区别和优势、网络架构方案中各功能组件主要功能及容器网络的应用场景等,容器的应用在网络互联互通、自动化、安全、易扩容、高性能上等给予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我台非线性新闻网的架构 网络模式 我台新闻制作网的构建是以Fibre Channel为主干,千兆以太网为辅助的双网结构.其中Fibre Channel是一种高性能的基于光纤通道的互联标准,是专为台式工作站、海量存储子系统、外围设备和主机系统之间双向点对点的串行数据通道而设计的,传输速率比现行网络传输速率高很多,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减低网络成本,根据我台技术特点,我们设计并选用了无卡工作站高压缩素材进行编辑,最后用低压缩比素材输出的方式,即FC和以太网双网架构:上载的素材分为两路,一路以低压缩双高数据率通过FC光纤传输到硬盘阵列中,同时另一路以高压缩比低数据率通过以太网传输到硬盘阵列中,编辑时有卡采用MPEG2-Ⅰ编辑格式、无卡采用MPEG4编辑格式,下载时根据EDL编辑表,从硬盘阵列中以低压缩比高数据率下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高清节目制作网中两种常用的网络架构及其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利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在高清制作网中的两种应用模式——万兆主干+千兆桌面、万兆主干+万兆桌面,以及如何组建万兆以太网架构的高清制作网,展望了万兆以太网在电视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步伐,人们对于网络及其布线设施的日益发展开始眼花缭乱。市场上新近出现的千兆位以太网更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本文将做一分析和阐述: 千兆位以太网简介 现今社会,随着复杂和实时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增长,高速网络应用也层出不穷,千兆位以太网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千兆位以太网可以使用简单的以太网机制,为网络提供超过1000Mbps的传输速率。它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改变,使得现有网络的工作站自然地升级到千兆位,其费用要远远低于其它可比速率的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京市国土局江宁分局采用两台NETGEAR ReadyNASRNR4450,双以太网端千兆连入骨干网络。骨干网络采用NETGEAR最新的基本型三层千兆交换机GS724TR,千兆到桌面。桌面用户通过以太网轻松地访问后台的存储,只要用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访问到后台存储空间。采用NETGEAR公司提供的网络存储设备投入使用后运行稳定,性能优秀,满足了各部门多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千兆比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高速网络,在网络管理等方面与现有的以太网技术一致,并采用新技术确保干线速率提高带来网络性能的改善,因此是现有以太网升级的一个最好途径。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千兆经以太网即将通过IEEE标准并在骨干网上成为ATM的有力竞争者。  相似文献   

14.
各种新的带宽增强型应用促使人们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兆比以太网以其优秀的网络性能脱颖而出。本文介绍了IEE802.3z千兆比以太网标准以及它与其它技术结合的优势,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网络如何升级到千兆比以太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标准不断发展演进,从而适应着网络需求的飞速增长.以太网具有可扩展性,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可轻松便捷地对以太网进行升级.采用千兆以太网(GbE),新设备可与传统设备后向兼容.实践证明,该技术非常稳定,适用于任务艰巨的应用,在网络连接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因此,千兆以太网已成为网络设备厂商、系统操作员和最终用户日益重要的一种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前,非编网络中一般均采用双网的构造模式.即存储区域网(SAN)和千兆以太网相结合.以达到整个网络功能与造价之间的最高性价比。在较大规模的网络中.需要使用两个以上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串连工作.一般均利用交换机自带的千兆光纤口(或另外购置光纤模块)来实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一旦光纤模块发生故障.便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如果额外购买光纤模块作紧急备份,则费用较大;如果只是通过单根双绞线串连交换机.则带宽无法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7.
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是实现航电系统间的高速数据交换枢纽和核心,是现代先进飞机分布式综合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低延迟、确定性、高可靠性等诸多优点.为满足下一代机载网络对高带宽的需求,结合现有AFDX技术基础,提出了基于SoPC型FPGA的千兆AFDX交换机技术,分别从关键技术、系统架构设计、功能仿真等方面阐述.经功能/性能测试,本设计满足千兆AFDX网络通信设计,其确定性、高速率满足通信架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企业专网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云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提出企业专网架构设计的方案建议.从骨干网络架构、接入网络技术、SDN(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基本要求、业务承载方案等方面入手,应用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SRv6(基于IPv6的段路由)、EVPN(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等新技术,构建架构合理的企业专网,为企业应用...  相似文献   

19.
千兆以太网     
《电子科技》2001,(2):16
以太网技术是当今比较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有10兆、百兆、千兆、万兆以太网。随着网络通信流量的不断增加,传统10兆、百兆以太网已很不适应。通信的拥塞推进了对高速网络的需求,千兆位以太网逐渐成为发展潮流。千兆位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Gbps的通信带宽  相似文献   

20.
鉴于目前日益复杂的周边空情环境,地面雷达原始视频、点航迹等关键数据的记录存储对于关键空情的事后重演、分析具有关键意义。针对通用雷达数据记录仪与雷达录取终端之间稳定可靠的数据交互需求,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国产飞腾CPU的雷达数据记录接口刀片。刀片采用满足VITA46标准的OPEN VPX架构,对外接口包括40 G以太网、SRIO等高速通信接口以及千兆以太网等通用接口,为地面雷达录取终端和雷达通用数据记录仪搭建数据高速交互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