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角度,阐述了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区的基本理念,提出城市生态社区的创建模式,以及城市生态社区的基本规划设计,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细胞单位,也是居民生活、活动的基本单元。构建生态社区,在社区推广生态环保理念,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智刚  缪磊磊  周素红 《规划师》2002,18(12):80-83
生态社区是公众实践生态城市的场所和空间,生态社区的构建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本条件。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提出了生态社区构建的途径,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体系下的基本单元,在生态城市体系下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可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根据福建省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实践,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姜涵  何宜潮  鲁高杰 《园林》2023,(11):31-37
自21世纪以来,由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生态社区已成为全球社区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摇篮到摇篮”理念基于低碳与循环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生态社区规划研究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并在发达地区的多个生态社区实践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然而,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对生态社区的关注主要围绕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生态社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与评价。通过对“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循环理念进行解析,梳理该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应用,并选取两个代表性案例:法国第戎的Heudelet 26与日本鹤岗的Tsuruoka House,进行全周期、多角度的生态解析,探索社区营造中的循环发展生态举措,进而对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城市的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7)
低碳生态社区是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中国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文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的系统分析模型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以西安典型社区为例,初步探讨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体系的应用,提出微观层面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姜蕾 《住宅产业》2012,(9):66-68
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生态社区是在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生态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注重自然生态到自然与人文生态二者并重的历程;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也从强调环境生态规划层面发展,到探索环境与人文共生的层面。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生态社区中共生理念的概念内涵,探讨基于共生理念的生态社区空间规划方法与模式,从而为我国生态社区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社区的发展历程、研究状况、特征以及意义进行了详尽解读.生态社区是在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生态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注重自然生态到自然与人文生态二者并重的历程;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建筑、规划层面到多学科层面的发展过程;生态社区具有布局合理、环境保护、绿化体系以及功能混合等多种特征;生态社区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以及打造低碳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对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社会对生态社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并未涉及空间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通过应用VirVil-HTB2软件,构建单体模型和群体模型,通过改变空间设计要素的参数来模拟不同空间状态的社区建筑能耗。实验最终从单体建筑类型、空间指标以及空间排布等方面获得生态社区理想模型的空间参数,并应用于天津市生态社区空间设计优化中,以期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生态社区的定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生态社区的内涵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从理论依据和建设内容两方面对生态社区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目前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实施这一先进理念对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城市住宅小区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维 《山西建筑》2010,36(17):30-31
通过分析目前住宅小区布局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就如何发展绿色住宅小区进行了探析,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环境设计作了阐述,以期设计方便、舒适、和谐的住宅小区。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城市居住区的“绿视率”调查——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高密度趋势,介绍了"绿视率"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以北京市西三四环间的恩济里、定慧里、铁路小区等7个居住区为例,系统地阐述了利用绿视率理论进行居住区视觉生态调查的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包括调查对象分类、采样点布置、照片的获取与修正、绿视率计算等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绿色居住区建设,进一步从开放空间、步行系统、植物布置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本次绿视率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高密度城市居住区视觉生态设计的总体布局、道路设计以及植物布置与构成等若干导则。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理念的重庆双福新城总体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双福新城的规划实践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价值趋向,引入生态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系统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生态社区、开敞空间、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化技术对策,将生态的理念贯彻到总体城市设计中,展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5.
杭烨 《风景园林》2017,24(5):16-2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以其可持续且低维护的特性,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替代传统种植形式,成为城市景观种植设计的一个主流趋势。草本植物的应用潜力、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这种新型的景观形式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拟自然式的群落种植设计形式能实现自我调节,并有助于实现中长期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何将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中国化"是历史机遇,也充满挑战。本文论述了城市背景下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未来景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自然式草本植被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王睿  朱玲 《中国园林》2021,37(9):112
近年来,草本植物由于其自身的景观优势和生态优 势,在中国风景园林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基于国内外草本植 物群落的研究成果,从草本植物群落构建原理和生态种植2个 方面梳理了草本植物群落发展与应用的研究热点,并总结了 草本植物群落生态种植关于草本植物种类筛选、群落空间设计 和群落混播建植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方法。立足于风景园林学 科,提出了草本植物群落发展与应用中“建立修复性草本植物 群落设计示范”“探究延长草本植物群落观赏周期的设计方 法”“构建景观尺度的草本植物群落生态服务功能评价”3个 未来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海霞 《山西建筑》2009,35(34):354-355
结合榆次潇河公园设计,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的角度为出发点,从公园规划布局、公园主题植物群落的实践操作、湿地景观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全面阐述了当今城市郊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向,以促进城市郊野森林公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平衡,经济生态平衡和文化生态平衡这四个平衡观着手,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是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曾坚  左长安 《建筑学报》2006,(12):10-13
提出了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并从系统和谐的城市审美价值体系、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城市设计原则、学科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生态优化与景观协调的城市特色塑造方法,以及生态特色可持续性的建筑创新手法五个方面,论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朱琴莉 《山西建筑》2010,36(22):22-23
以高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为实例,探讨了在住宅小区总体布局上应注重小区与周边社区、城市环境之间以及小区内部各单体组团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了小区规划设计对创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