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煌  秦永文  萧毅 《工业加热》2012,(7):541-546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82例患者先后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并以ICA为金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50%及≥ 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CTA成像质量4分71例(86.6%),平均心率为67次/min;3分10例(12.2%),平均心率为74次/min;2分1例(1.2%),心率为83次/min;1分0例,全部病例均无阶梯伪影。CTA发现174个狭窄≥ 50%的节段,ICA发现144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6.0%、77.0%和99.0%。CTA发现40个狭窄≥ 70%的节段,ICA发现40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 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6%、45.5%和100%。 结论 320排CTA图像质量好,诊断冠心病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 64排CTA、MRA和DSA 3种方法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60例临床拟诊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并同期行64排CTA、MRA、DSA 三种检查患者的图像。将颈内动脉颅内段C1 ~ C5段分为C1 ~ C3段、C4段、C5段三组。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TA及MRA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诊断指标;比较CTA及MRA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CTA诊断颈内动脉C1 ~ C3段病变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03%,79.25%,87.50%;C4段分别为 94.64%,85.94%,90.00%;C5段分别为96.23%,89.55%,92.50%。MRA诊断颈内动脉C1 ~ 3段病变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55%,75.47%,83.33%;C4段分别为 91.07%,82.81%,86.67%;C5段分别为94.34%,85.08%,89.17%。CTA与MR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以DSA为标准,64排CTA和MRA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及吻合度,且64排CTA的评估准确率优于MRA,特别是对颈内动脉C4 ~ C5段诊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南京市第一医院6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共78条患肢、85枚支架)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4种血管重建技术,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部分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患者(81枚支架)顺利完成检查得出清晰图像,其中43枚支架无狭窄,32枚支架内不同程度狭窄(2 ~ 4 级),6枚支架闭塞。检查结果与患肢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31例患者(34枚支架)与2周内的DSA造影相比较,3枚支架狭窄程度与DSA判断不同,以DSA为标准,符合率为91.2%。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安全、无创、显影清晰,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肢在治疗后的支架通畅情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复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DSA比较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周围血管性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的准确性及特异性。方法30例PVD患者同时接受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级:Ⅰ正常(无狭窄);Ⅱ轻度狭窄(1%~49%狭窄);Ⅲ中度狭窄(50%~74%狭窄);Ⅳ重度狭窄(75%~99%);Ⅴ闭塞。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30例患者中,共有720支血管均有DSA及CTA成像。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64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有意义狭窄的灵敏度98.5%、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9.1%、阴性预测值98.7%。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周围血管狭窄程度的一种准确、安全、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用于CTA评估急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可靠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7年收治的33例发病6 h内脑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同时完成头颅CT平扫、CTA和脑血管DSA检查。根据CIS标准,分别评估CTA和DSA图像上侧支循环情况,CIS≥2分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fCIS),<2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pCIS)。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A- CI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TA- CIS和DSA- CIS评估侧支循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71,P<0.001),CTA- CIS对fCIS诊断准确率为9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CIS和入院血糖水平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CIS用于CTA可评估脑动脉闭塞所致AIS患者侧支循环,预测血管内治疗预后,有助于治疗决策和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择血管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本组病例均对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等相关血管进行常规正侧位DSA图像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斜位投照。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向足侧斜(CAUD)28°±5°;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右前斜位(RAO)25°±3°或者左前斜位(LAO)25°±3°;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0°±5°+向头侧斜(CRAN)15°±5°;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20°±5°;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40°±7°+CAUD20°±7;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50°±6°;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的最佳投照角度为RAO15°±5°或者LAO15°±5°;大脑中动脉M1段靠近分叉处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5°±5°或者RAO25°±5°。结论应用最佳实用投照角度,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肺隔离症在CT平扫显示为囊性(5例)、实性(25例)或囊实性病灶(13例),病灶从1.5 cm至12 cm不等。CTA诊断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DSA和(或)手术显示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从患者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7.7%,敏感度为97.3%的,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8.0%,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患者、血管两方面比较,CTA与DSA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TA可以替代DSA用于术前诊断肺隔离症。CTA不仅能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提供异常肺实质、气管及周围肺气肿等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下肢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47例患者59条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 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 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下肢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张岚  邢威  朱海云 《工业加热》2018,(6):504-50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TRANCE)技术在3.0T非对比增强(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DSA检查前接受NCE- MRA检查。2名MRI医师根据4分法,分别对N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4级分级标准评价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分析计算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狭窄程度≥2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及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各节段显著狭窄一致性。结果 2名MRI医师对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NCE-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3、0.89、0.82(P均<0.05)。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病变符合DSA金标准比例为95.15%(255/268),高估率、低估率分别为3.73%、1.12%。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0.3%、91.6%、85.5%、93.7%,其中主髂动脉段分别为95.8%、94.2%、96.8%、93.2%、98.4%,股腘动脉段分别为93.2%、93.7%、94.7%、91.8%、96.3%,膝下动脉段分别为92.4%、85.6%、88.3%、78.6%、86.6%。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一致性K值为0.85,其中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分别为0.90、0.87、0.73。结论 NCE- MR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