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徐景文  张文龙  赵洪  王暄 《塑料助剂》2009,(6):34-36,49
以钛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采用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对纳米氧化镁(MgO)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了偶联剂用量、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对纳米MgO表面改性的影响。通过活化指数实验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表征了纳米MgO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当钛酸酯偶联剂用量为2%(质量分数),改性温度为50℃,改性时间为60min时,纳米MgO的表面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一种纳米氧化镁表面改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氯化镁和碳酸钠为原料,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镁粒子。确定用钛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剂用量3%~5%(质量分数),改性时间为2h,球磨转速240~300r/min。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镁粒子表面呈疏水性,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变好,氧化镁粒子与改性剂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3.
超重力反应结晶法纳米碳酸钙浆料及粉料的表面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脂肪酸盐A、水溶性铁酸酯偶联剂B(B1)以及铁酸酯偶联剂C对新型超重力反应结晶法所得的纳米CaCO3浆料及粉料的湿法表面处理的配方与工艺,确定了A体系的最佳改性时间为30~40min、改性温度为40~50℃、改性剂用量(质量分数)为3%~5%;B(B1)体系搅拌强度必须很高,改性时间30~40min,改性温度80℃左右,改性剂用量(质量分数)3%~5%;C体系的最佳改性时间为30~40min,改性剂用量(质量分数)为3%~5%。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对改性前后的纳米碳酸钙进行了表征,表明改性刑已连接至CaCO3表面。最后,用分散稳定模型简要分析了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4.
纳米石墨在非水介质中的分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超声工艺条件、分散介质、分散剂及其用量来改善纳米石墨在非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并通过测试含纳米石墨悬浮液的稳定时间、黏度及吸光度,表征纳米石墨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超声条件:30℃,20—25min;二甲基硅油为最佳分散介质,纳米石墨质量分数为0.03%,钛酸酯偶联剂NDZ-105为最佳分散剂,其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2%。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筛选出硅烷偶联剂(KH-151)为最佳表面改性剂,研究了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偶联剂用量等因素对纳米TiO2表面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测试手段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TiO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改性θ为35℃、改性t为50min、硅烷偶联剂质量分数为3%时,纳米TiO2的分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用钛酸酯偶联剂,通过超声处理技术对纳米Sm2O3进行表面改性,并用沉降体积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TEM分析等手段对改性效果进行表征。研究了超声时间、分散介质、反应温度、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钛酸酯系列偶联剂适用于纳米Sm2O3的表面改性,其中NDZ 102的改性效果最好;(2)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偶联剂最佳用量为纳米Sm2O3质量的6.5%,分散介质为丙酮,温度为25°C,超声时间为30~40 min;(3)经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后的纳米Sm2O3在有机溶剂中分散性大为改善;(4)纳米Sm2O3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与钛酸酯偶联剂NDZ 102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纳米氧化锌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水性聚氨酯涂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丙醇为介质,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纳米ZnO/WPU(水性聚氨酯)复合涂膜。通过涂膜的力学性能来评价纳米ZnO的改性效果,讨论了改性纳米ZnO添加量对涂膜的力学性能、耐摩擦性能及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偶联剂用量为2%(质量分数),搅拌时间为70 min,反应温度为50℃时,纳米ZnO改性效果最好,当改性纳米ZnO添加量为0.3%(质量分数)时涂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3A分子筛原粉进行了表面改性,考察了偶联剂用量(质量分数)、改性时间对分子筛活化粉油浆黏度的影响,并比较了改性前后样品的静态水吸附量、物相、粒径分布、适用期等物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和改性时间的延长,活化粉黏度下降;偶联剂用量为2.0%、改性时间为45 min为优选的改性条件。使用偶联剂KH-550对3A分子筛进行表面改性,可有效提高分子筛活化粉的分散性能,降低活化粉油浆黏度,并延长在聚氨酯体系中的适用期。  相似文献   

9.
张园  张志刚  袁媛  刘昌胜 《硅酸盐通报》2006,25(3):33-37,57
以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采用透光率和沉降实验考察六偏磷酸钠的用量、pH值及超声时间等因素对纳米氧化镁水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能够有效地分散纳米氧化镁颗粒,得到均匀、稳定的纳米氧化镁水悬浮液体系;当六偏磷酸钠质量分数为0.2%、pH为8、超声时间为240s时,分散效果最佳;六偏磷酸钠纳米MgO悬浮液的稳定分散作用主要是通过颗粒间的静电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并确定了最佳改性剂.对以月桂酸钠作改性剂进行了工艺条件的研究,用活化指数对改性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剂用量为15%(改性剂占氧化镁的质量分数)、改性时间为60 min、改性温度为40℃、改性pH为6时,氧化镁的改性效果最好.对改性前后的纳米氧化镁做了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镁粒子呈疏水性,分散性好且粒径变化不大;氧化镁粒子和改性剂之间既有物理吸附又发生了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11.
磷石膏晶须表面改性及其在PP中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磷石膏晶须进行超声波表面改性。考察了改性时间、改性温度、改性剂用量等条件对磷石膏晶须的表面改性影响。并分析了KH570对磷石膏晶须改性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KH570的用量为磷石膏晶须质量的5%,改性时间为80 min,改性温度在50℃时,获得最佳的改性效果。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磷石膏晶须表面羟基与KH570发生了化学键的作用。改性的磷石膏晶须/PP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较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纯PP材料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对磷肥副产硅胶进行粒径测定研究,主要考察了几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及其添加量、遮光率(样品浓度)、循环速率(搅拌速率)和超声时间(分散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遮光率的回归模型,优化得到最适宜分散效果的条件。结果表明,磷肥副产硅胶粒径分析的测定条件为:分散剂为三聚磷酸钠,添加量为4滴,遮光率为30%,循环速率为1 200 r/min,超声时间为3 min。该方法简捷、快速、准确度高且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的分散工艺和改性剂对纳米TiO2和微米SiO2粉体进行处理,使用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IR)、热失重(TG)等手段对粉体粒径,粉体表面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超微粉体在乙二醇(EG)中分散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钛酸酯偶联剂(NDZ-201)可在纳米TiO2表面接枝,接枝率约为6%;硅烷偶联剂(KH570)可在微米S...  相似文献   

14.
以蒸馏水为分散介质,以质量分数为2%的六偏磷酸钠溶液为分散剂,使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自制的超细氢氧化镁粉体进行粒径测定。考察了超声波分散时间、超声波分散功率、分散剂添加量、超细氢氧化镁加入量等 因素对超细氢氧化镁粒径测定的影响。确定了准确测定超细氢氧化镁粒径的最佳分散条件:超声波分散时间为 20 min、超声波分散功率为400 W、分散剂添加量为15 mL、超细氢氧化镁加入量为0.50 g,超声波分散后立即测量,测得超细氢氧化镁的粒径(D50)为303 nm。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分散体系中采用机械分散加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对纳米氧化铟锡(ITO)粒子进行表面处 理,并采用TG-DSC,TEM对改性前后的ITO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为分散介质,加入偶 联剂(摩尔分数)KH570 1%或十八醇0.5%后,球磨15h和超声波处理30min可以使纳米ITO得到很好的 分散,纳米ITO表面改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工艺的超声参数。以植烷三醇为液晶材料、泊洛沙姆407(F127)为稳定剂,通过高速剪切和超声破碎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探讨了超声参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纳米粒样品液温度、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对样品温度、粒径均有显著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为使用50.0%超声功率超声6.0 min。采用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较接近,表明效应面法优化的制备工艺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7.
在微波辐射下,以硅钨酸为催化剂、环已烷为带水剂,合成了环已酮乙二醇缩酮。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酮醇物质的量之比、带水剂的用量及微波功率等诸多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环已酮用量为0.2mol、n(环已酮):n(乙二醇)=1.0:1.3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7%、以15mL环已烷为带水剂、微波功率为500W和反应时间为30min等优化条件下,环已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71.8%。  相似文献   

18.
林红卫 《广东化工》2011,38(9):17-18
微波辐射下,以草酸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合成了环己酮乙二醇缩酮。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酮醇物质的量之比、带水剂的用量及微波功率等诸多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环己酮用量为0.2 mol、n(环己酮)∶n(乙二醇)为1.0∶1.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2%、以20 mL环己烷为带水剂、微波功率为400 W、反应温度130℃和反应时间为25 min等优化条件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67.7%。  相似文献   

19.
罗洁  卢业玉  余林 《无机盐工业》2012,44(6):24-26,51
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硬脂酸(SA)、油酸(O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纳米铋表面的吸附量,进而选出最佳表面改性剂。研究了硬脂酸改性纳米铋粉各种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改性剂用量为10%(相对于铋粉质量),pH为5~6,改性时间为1 h。此条件下,改性后的纳米铋粉能在液体石蜡中润湿和分散,表明改性后粉体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红外光谱(FT-IR)分析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有机长链基团成功地以化学键结合在纳米铋表面,改性后的铋粒子未发生晶型改变,只是粒径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