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强调当前重新学习这门科学的必要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在于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3.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分析中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加强党的建设,集中全党智慧,方可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通贯古今”,“融会中西”,合理继承创新,亦即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华;服务中国发展,惠及人民,当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营造了特定的情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环境建设序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极其重要的准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明确提出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党一定范围内得以实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广泛共识,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6.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联系;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使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进行影响深远。为此,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渊源,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鲜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述的通俗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时间规定性和空间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搞清这些问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及思想路线,成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他率先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扶贫的关键在于实施精准扶贫,三者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其时代价值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发展的贫困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给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历史地生成的一种主体存在;在概念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力量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政府、国家等主流政治力量而言的非官方公共力量;从概念的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一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社会因素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个体力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情势下,必须重新解读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多维关系。全球化不仅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的历史前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关注和回应的时代背景,还给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影响和改变着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其形成过程是内生性动力潜质向内生性动力的逐步转化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促成因素,它不仅内在地包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动力构造要素,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种广义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兼具时代感与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诠释,其在每个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都蕴含着具体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特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进行了探索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来讲,要不断提升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科建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要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式,拓展其传播渠道;从行政学的角度来讲,推进政策载体的建立,制定并实施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政策,从而在实践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历史证明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失败”,反而得到了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基石,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生性动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立足时代语境,把握时代动向;正视时代问题,解答时代课题;提倡兼容并蓄,弘扬开放精神;反对思想教条,培育创新勇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哲学基础在于唯物辩证法,本质是扬弃,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是为了实现与社会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其政治学基础在于时代性,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新的时代,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党的建设全部工作中,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