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凌张琼邓毅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31-33转下期
侗族工匠们在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发展出了一套在无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关键尺度信息,并指导施工的方法。它既满足无图样的木构建筑标准化建造要求,又解决了因木材自然属性带来的弹性尺寸问题。以穿斗式标准榀架营造逻辑、木材受力特征和加工、装配为基础,侗族鼓楼具备了完整的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字符标识系统,是逐一记录大木构件并确保装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侗族工匠们在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发展出了一套在无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关键尺度信息,并指导施工的方法。它既满足无图样的木构建筑标准化建造要求,又解决了因木材自然属性带来的弹性尺寸问题。以穿斗式标准榀架营造逻辑、木材受力特征和加工、装配为基础,侗族鼓楼具备了完整的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字符标识系统,是逐一记录大木构件并确保装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蔡凌  王雅凝  邓毅 《新建筑》2022,(4):124-129
基于对广西三江林溪河流域侗族正方“回”形环柱鼓楼的实证研究,对照分析墨师文包含的常用字符和符号及其书写、标记的规则,明确了墨师文是因应实尺营造的需求而形成的由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详尽的构件实寸和构造作法标识组成的完备系统。文章将其与贵州黎平“变角鼓楼”墨师文进行比较,剖析了侗族掌墨师以标准榀架逻辑为建构基础,在不依赖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弹性尺寸与作法信息,完成墨师文标记、指导构件制作与装配的营造过程,论证了墨师文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技术要素。  相似文献   

4.
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群众繁衍生息的载体,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较高民族代表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侗族木构建筑星罗棋布。本论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侗族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整理当前该地区侗族木构建筑受传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等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保护传统侗族木构建筑的重要性和进行设计创新的紧迫性。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保护和设计创新提出了三点策略:一是采取"博物馆"保护模式,对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整体保护与传承;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保护模式,制定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地方技术标准;三是采取"现代+传统"保护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侗族木构新型建筑  相似文献   

5.
在侗族中流传着一句古话:"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由此可见侗族木构建筑在侗族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对侗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外,侗族木构建筑还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方式出发,针对现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困难提出策略性建议,并对其创新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包括传播创新、保护创新和应用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9)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居民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玲玲 《建筑结构》2021,51(20):后插22-后插23
侗族木结构构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木材获取的难易度,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社会心理和精湛技艺.故对以穿斗式木构架为基础、以坡顶为屋顶外部形态的侗族木结构建筑进行系统性研究,既可窥见侗族的空间观,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又可启发当前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2023,(4):39-45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洪波 《城市建筑》2014,(32):224-225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得到了较好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地方政府应构建研究机构,帮助传承人适应现代市场,推动地方传统技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隆兴寺摩尼殿作为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北宋早期木构建筑实例,是研究《营造法式》成书前宋辽交界地区建筑营造技术的重要实例。本文从该殿的实测数据入手,通过对隆兴寺摩尼殿抱厦结构的分析,力求对摩尼殿“抱厦”体现的宋辽建筑特点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1.
王璠  冯棣 《新建筑》2023,(4):19-25
目前我国唐代木构实例遗存不多,且只有单体而无群体,因而对有唐一代整体建筑史或地方史的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石构建筑信息进行佐证。西南地区石窟寺经变龛中保留的建筑及组群信息成为佐证研究的关键史料。但关于其建筑元素来源、构图规律演变、艺术加工成分尚未得到系统、充分地阐释。文章以佛教净土经变题材为对象,梳理石窟中的木构建筑形象与组群关系在表达净土意境中的适应性发展过程,辨析其中真实且有效的建筑信息,为“以图证史”建立新的视角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篇首语     
王路 《世界建筑》2005,(8):18-18
木材是一种经典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已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木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以及高水平的木构技术和艺术成就使以木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国际建筑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然而木材的使用,目前在我国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木构建筑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无论是在对材料的认识、选择和加工,还是对木构建筑的技术要点、设计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世界建筑》曾在2002年第9期介绍了北美地区木构建筑的发展状况,《世界建筑》本期“木构建筑”专辑,介绍了北欧和德语…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2013,(1):125-126
杨似玉的称号有很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侗族鲁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他自己喜欢的且被人称呼最多的是:木匠。杨似玉,广西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正>無名营造社2017年从日本归国返乡,落户黔东南地区进行地方木构建筑的更新实践。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木构建筑的建造传统、农耕文明的原始生态,为地方木构建筑的探索提供了土壤。無名营造社从2020年初发起“为老百姓公益设计”计划,旨在通过为村民提供乡村民居设计服务,应对近年来黔东南乡村居住环境的裂变,探索适应当代乡村发展和村民生活诉求的新木构住宅,同时以设计助力返乡创业青年。归柳杨宅即是本计划的实践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将木材与匠人的高超营造技艺完美结合,文章从中德两国历史文化、建筑结构、室内装饰以及色彩表达等多角度分析两国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异同,希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篙尺(丈杆)是传统营造体系中大木匠师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关键工具,其名称与制作技艺因地区木构架体系及匠师传承派别而异。南方穿斗式的木构架中,所有构件皆与柱子关系密切,为了避免出现穿斗构件间相互位置的高度误差,通常将整栋建筑的构架全部画在一根篙尺上,篙尺相当于柱子的隐形代表,其上的符号便等于一栋建筑的浓缩设计图,甚至凭一根篙尺便能完成整个营  相似文献   

17.
王梅讯  刘军瑞 《住宅科技》2023,(1):34-38+51
文章聚焦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仿木构”现象。首先在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使用概况的基础上,解析“仿木构”的概念并进行原因探源;然后结合案例,对典型的“仿木构”现象类型进行分析:一是砖仿木组件,做法有清水和浑水两种,通过牌楼门、门罩和影壁三类进行说明;二是砖、石、铁仿仿木构件,通过窗子、博缝板和门过梁石三类进行解析;三是“仿木构”壁画,通过构架壁画、门楼壁画和窗壁画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仿木构”现象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当今建筑装饰和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门光尺”析证何俊寿中国古代建筑的面阔、进深、柱高三者,为决定建筑之主要尺寸,在确定这些尺寸时,常以“压白”求其吉利。而在房中开门造窗,亦用“门光尺”选定吉利尺寸。以往,“门光尺”的应用在历代木工匠师中,常常是师徒私授,秘不外传。使人们很少了解“门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工匠长期经验积累和探索形成相当完备的营造体系并非偶然,木材的物理特性以及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促使木构建筑不断发展,甚至在砖石建筑上也大量出现仿木特征,这都体现了木构建筑在中国传统营造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简要分析了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特点,阐述了构造中体现的功能性特征和审美情趣,并分析了其当代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杭州历史建筑的营造方式和类型进行分析和概括,然后从主体结构、墙体、屋面、楼梯、材料等具体构造出发,分别对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近代砖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近现代砖混、钢混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为系统研究江南地区近现代历史建筑营造技术特征提供案例和素材。通过分析发现,杭城近现代历史建筑所采用的营造方式、建筑材料和风格,与其使用功能、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在江浙沪地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