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勇 《建筑师》2009,(5):11-21
本文以墙这种基本建筑元素为线索,回顾了密斯两种基本空间类型——流动空间和均一(或通用)空间产生,转化、交错、融合的复杂历史。这种过程跨越密斯的整个建筑生涯,反映了密斯对待建筑的基本思考和选择,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曹勇 《建筑师》2009,(6):5-16
本文以墙这种基本建筑元素为线索.回顾了密斯两种基本空间类型——流动空间和均一(或通用)空间产生、转化、交错、融合的复杂历史。这种过程跨越密斯的整个建筑生涯,反映了密斯对待建筑的基本思考和选择.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同一建筑类别的范斯沃斯住宅和莫勒住宅的形象之间有着极端的反差,但是文章力图通过比较两种住宅操作系统中蕴含的密斯和路斯对传统和建构的认知,及其所引起的住宅-居住的关系,阐释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886-1969)和阿道夫·路斯(1870-1933)各自的住宅操作系统“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基于特殊性之上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吴倩 《建筑师》2009,(5):37-46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derRohe)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贡献了很多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形式语言。本文从基座、几何、结构,空间、材质五个方面入手,对其不同时期的四个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尝试寻找贯穿密斯设计作品中的关键性设计要素和理念,梳理这些作品中承上启下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王昀 《华中建筑》2001,19(5):19-20
巴塞罗那的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是当时的德国建筑家密斯·凡·得·罗于1929年所设计的建筑作品,由于该建筑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开敞与通透,一方面确立了所谓流通空间的概念,同时也使密斯一举成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家。 世界博览会馆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的公园里,原作品在博览会结束之后不久便被拆毁,目前所看到的是为纪念密斯·凡·得·罗诞辰100周年而由西班牙政府于1986年在原址上重新恢复建立的。 从远处望去,强烈的水平向构图,对于来自地表上的强烈的磁力吸浮状态的表现,在总体上增添着周围环境空间气氛的静谧与安定(图1)…  相似文献   

6.
陈姗  戴志坚 《山西建筑》2009,35(14):47-48
指出中西方在传统文化及建筑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阐明了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密斯所追寻的建筑形式却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从精神和物象两个层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探寻密斯建筑空间与中日传统空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周琦  庄凯强 《建筑师》2009,(5):63-70
本文概述了一代建筑大师密斯的教育历程,并分析了密斯二战前在包豪斯的短暂执教和开创ⅡT教学体系的源流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密斯的建筑理念如何影响他的教学方针和课程设置。作为划时代的人物,密斯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很大作用,ⅡT有着良好的实践与教学互动的传统,他的传人们为此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师及事务所(如赫尔墨特·杨、SOM)。但整体上来说,密斯很少有继承者发挥如密斯般的开创性作用,这不禁令人深思,密斯真正的思想灵魂是什么?是否得到真正的继承?因此十分有必要在ⅡT的宏观教学体系下对密斯的个性进行反思式的再解读。本文试图对密斯式教学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做探索性的解释,并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其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被砸碎了的时代纪念碑——密斯·凡·德·罗的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纯  吴茵译  宁晶 《建筑师》2009,(5):100-106
本文介绍了密斯晚期的重要作品——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诞生过程和其主要特点,并从"文化表象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新国家美术馆的空间内涵和隐喻特点,揭示了它的建筑外观作为"外表的表象"的虚幻特点,和其内部展厅空间同样具有的作为美术作品"镜框"的实质,以及这二者与承载这座建筑的台基(或"镜框")——柏林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破碎、无序的历史记忆之间的联系。最后作者暗示,密斯建筑中所面临的"精神-政治问题",在当代建筑学中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大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师和宇航员都致力于探索空间,但是建筑师局限于设计有限的空间。正视和设计空间是建筑师的基本工作;我们已经对限定了尺寸和形状的房间习以为常,因为这使我们更容易把握空间……。“大空间”最早由密斯·凡·德·罗提出,特指大跨度、灵活围合的单一空间。为了能进一步解释这个概念,他引用了由阿尔伯特·卡恩在1937年设计的格林·马丁飞行器组装大楼的室内照片,在该照片上,密斯用蒙太奇的方式贴上了一些开放的平面,用来表示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灵活移动的墙和顶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类具有广泛用途的空间类型,范围包括工业、运输体育和休闲…  相似文献   

10.
邹青 《建筑师》2005,(5):67-69
本文对柯布西耶和密斯各自基于多米诺框架体系“匀质空间”的设计概念及发展方向上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两人的代表性作品入手,探讨了从柯布西耶提出垂直和水平面从立方体(箱体)中的分离,直至密斯发展完成了一个以垂直面为主体的空间构成向以水平面为主体的空间构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密斯的建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堂 《建筑师》2009,(5):22-28
密斯建筑思想的逻辑原点是超验的形式。本文先阐述了密斯的建筑形式的原型和转换机制,指出密斯建筑形式原型是二维的方形,并由此形成他的建筑思想"少就是多"的方法论。其次从两个方面即"少就是多"和"上帝就在细节之中"阐述了密斯的建筑思想。然后论述了密斯建筑思想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指出了密斯的建筑思想上某些超前性。最后论文把密斯的建筑思想和柯布西耶的思想做了个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上下吐根哈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勇 《建筑师》2009,(2):59-68
阅读密斯建筑作品的平面图,常常会产生“单层密斯”或“标准层密斯”的印象。然而建于1930年的吐根哈特住宅却是一个显著的例外。本文以吐根哈特住宅为切入点,通过对它的两个差异很大的上下层平面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揭示密斯对于建筑上、下层关系处理的变化过程。这种分析也展示了密斯在其早期建筑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于“空间”、“功能”、“地形”等建筑基本问题理解的演化。它们同时显示了吐根哈特住宅作为密斯建筑生涯中“承上启下”关节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密斯建筑轨迹探寻——从辛克尔到辛克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红 《建筑师》2009,(5):29-36
本文通过对辛克尔建筑观的阐述,说明在辛克尔建筑中场所、功能类型、建构这些建筑要素的重要性,进而挖掘密斯在其一生的建筑历程中如何于以上方面从辛克尔建筑中汲取营养:早期在柏林从对辛克尔建筑的模仿到逐渐突破,中期在美国形成"密斯风格"建筑,晚期在柏林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是对辛克尔的回归。笔者认为建构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两位不同时代的德国建筑大师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汤凤龙 《建筑师》2009,(5):47-57
巴塞罗那馆是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其空间的流动和形式的抽象,却很少注意到它与上述特质对立的另一种特质,即那种贯穿密斯一生建构探索的、以"清晰的建造"为终极目标,以匀质网格为本质特征的"几何建构"法则。作者通过对德国馆的深入剖解,试图将这种特质揭示和呈现出来。但在德国馆中,这种特质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抽象形式挫败,这归根结底源于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密斯在日后的建构生涯中逐渐放弃了抽象形式转而走上了一条"匀质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密斯的伊利诺斯理工学院(ⅡT)学生中心竞赛建筑方案的背景资料,并以此作为主要例证,阐述了作者彼得艾森曼对密斯独特的图形与基地间的渗透性处理,以及对柱截面发展的兴趣与关注。在某种意义上,这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密斯对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校园设计方案基本特征的探索,同时本文通过工程设计实践比较与理论分析指出了该设计项目的重大历史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厚度的意义     
青锋 《建筑师》2013,(1):52-61
将2012年普利茨克奖与2011密斯·凡.德·罗奖获奖作品相比较。会发现它们都体现出了一种“厚度”特征,这提示了一种跨文化的建筑倾向的存在。在王澍的作品中,厚度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时间、材料、建构与劳动。这些特征让上述作品迥异于近年来的大多数明星作品。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也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主流现代建筑传统保持距离。在建筑的分析之上。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世界”与“大地”的概念,更为深入地讨论厚度这一元素的含义。以及它与王澍所探索的“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密斯·凡·德·罗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对其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进行了探讨。着重并对其“少就是多”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利用线和方块进行抽象造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倪金卫 《建筑与环境》2009,3(6):125-126
在阐述密斯·凡·德·罗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对其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进行了探讨。着重并对其“少就是多”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利用线和方块进行抽象造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发堂 《建筑师》2011,(2):55-60
赖特建筑思想的核心就是有机建筑.一般来说,有机建筑不仅是草原式住宅的合乎情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还吸收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合理内核.有机建筑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是处于建筑理论边缘的民间智慧,因此在赖特身后都没有上升或吸纳到主流思想之中.如果以建筑师的影响力作为评判他历史地位的主要指标的话赖特所获的声誉就与他的贡献不相称.密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