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Planning》2017,(12)
<正>在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中,编选了很多具有深远意蕴的文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比较少,在理解文本意蕴的时候,常常流于表面,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也经常一筹莫展。为此,笔者进行了实践,发现在教材入选的课文当中有很多留白,这些留白正好可以作为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并且用文本作为有效的探寻工具,帮助学生补充文本空白,丰富文本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表达的深刻内涵。现将自己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通过回归文本解读,引领学生充分地读,逐层深入地读,给朗读以生命,用朗读在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握主线,做到读通文,抓住重点,读懂意,张扬个性,读出情,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背后的生活场面、情感真谛,从而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触摸文本言语的奥秘,变语言符号为言语经验;寻觅文本言语的踪迹,变言语形式为言语经验;超越文本言语的形式,变言语表达为言语智慧,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教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积累知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正>阅读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既能提升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又能提升他们的修养。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总会把英语阅读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学生会阅读了,也就开始行走在学英语的成功之路上了。当前对职高学生而言,阅读文章偏难,内容偏枯燥,教学方式偏古板,成了制约他们素养提升的瓶颈。教师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文本探寻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0)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要在新型的教学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二要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三要在教学评价中,激励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强化与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0)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演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科学准确的解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在。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帮助学生悉心感悟文本,细心体会文本,从而体悟文本的内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细节,细节处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耐人寻味,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在细节处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更要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8)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教学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要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
<正>新课标对于学生的深度阅读问题十分关注,而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深刻意蕴,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实现和文本的心理相融、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情境教学法有情有境,体现了儿童思维感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儿童容易感知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出好情境呢?一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寻找恰当的激趣点;二要抓住文本重难点,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三要理解文本蕴含的感情,适时创设情境;四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做好情境迁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33)
精选文本解读范式,可以顺利打通学生思维临界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情和学情有准确把握,针对性展开教学操作,自然能够形成丰富教学突破力量,打开学生思维通道,以提升文本解读品质。设疑式解读、玩味式解读、对比式解读、接轨式解读,其适合度都比较高,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4)
在2011年新课改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渐渐成为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初中生通过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其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8)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提高学生的词汇、话语、朗读、概括、想象力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用愉悦接纳文本,追求阅读的"语文"性;用感悟解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独特性;用情感诵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语言味;用情韵升化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5)
<正>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语文教学对当前的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在课内阅读实践中,较为普遍的教学现象是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进一步阻碍学生表达、概括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把握课文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的文本阅读。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会很低。教师要立足学生发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0)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的文本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和根本,苏教版教材也编排了很多经典的文本,如何让学生理解经典呢?笔者认为,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对文本中的经典人物性格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理解课文的真正意涵。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这是经典小说当中的精彩故事,就要立足人物角色,从人物的矛盾性格入手,挖掘人物的矛盾点,解读其中的复杂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在当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10)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获得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认识,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获得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3):64-68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扬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笔写出动人的华章。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9)
<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丰富情感,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会更近,学生就能大胆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多姿多彩的。一、走进情境,体验情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文本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7)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了解文本的基本信息。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的时候能够明确重点,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突破瓶颈,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指导学生预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这也符合新课改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28)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紧扣文本内容挖掘教学价值点,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为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明确基本的方向。文章提出要整体感知,梳理事件,把握文本内容;紧扣形式,深入探究,提升生命素养;资料拓展,丰富认知,强化主题感悟,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