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金良 《照相机》2010,(3):79-82
德国徕卡相机以其优良品质享誉世界,并对相机制造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以徕卡相机为蓝本进行仿制生产的厂家为数众多,很多现在著名的相机品牌如佳能、尼康等,也是以仿制徕卡相机起家的。在这些厂家中,最早对徕卡相机进行大规模仿制的,是前苏联的费特(ФЭД)相机工厂,其仿制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徕卡相机。费特相机工厂历史上生产的主要机型也以仿制徕卡相机为主,因此有着"苏联徕卡"的别称。在众多的仿制机型中,其中根据徕卡Ⅱ相机进行原版仿制的费特-Ⅰ型相机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机种。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费特-Ⅰ型相机各阶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董太和 《照相机》2005,(7):24-27
归宿茫茫的康泰时 康泰时(CONTAX,国内也译为康太克斯)偕同徕卡相机共同构成德国有"相机王国"之称的为世界摄影界熟稔系列性相机的牌名,于今已历70年矣.  相似文献   

3.
田金良 《照相机》2012,(11):78-82
在前苏联的相机品牌中,Зорккий(音译:佐尔基)是非常著名的一个。也是我国相机收藏爱好者比较熟悉的一个品牌,在我国市场上保有量较大。佐尔基品牌是俄罗斯著名的光学企业KMZ光学工厂的产品,其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周期达几十年之久,总产量超过了几百万台,相机型号有十几个之多。对于相机收藏爱好者而言,收集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意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收藏体会,谈一下佐尔基系列相机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大多数人只记得徕卡与爱马仕、苹果、保罗史密斯出过很多的限量版……其实它也有军旅经历,跟战地有着不解之缘!徕卡相机秉承"德国制造"精密机械工业的精髓,其高质素的影像、精湛的造工、简约轻便的体积,在战场中充分体现它的优势,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徕卡更会针对不同的军事需要而改造出更耐用的结构:为美军而订做的徕卡KE-7A.操作温度更可达零下20至50摄氏度;仅有24台供德国国防军使用的灰漆IllcK。时至今日,徕卡已经不仅仅是拍摄工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对很多摄影人来说,前几年的影像市场,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康泰时的停产.曾经有人这么评价康泰时的贡献:如果没有康泰时,就没有徕卡帝国今天的地位.在135相机领域,康泰时是唯一可以与徕卡并肩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高峻岭 《照相机》2000,(11):28-29
柯达35相机众所周知 ,美国伊思曼·柯达公司在世界摄影史、相机制造史及感光材料领域享有盛誉 ,并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世纪末至今 ,一百多年来 ,她为全世界的摄影者所称颂。高氏相机藏馆收藏了50个品牌的柯达相机 ,这里介绍其中之一。生产于1940年的柯达35相机(见图1) ,是柯达公司早期135相机。这套柯达35相机附有对焦器、包装盒、说明书、三脚架 ,是一位美国收藏人与我们串换三台“上海”折叠式相机而得到的。柯达35照相机实际上是一台135平视取景目测距离的小型相机。机身有部分仿莱卡Ⅲ型 ,合金浇铸 ,底部有旋…  相似文献   

7.
朱春平 《照相机》2004,(1):37-37
徕卡CM是徕卡公司新近发表的一款高级轻便照相机,是徕卡首次在轻便照相机型号标识上使用“M”字母,它标志着徕卡轻便相机完成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日本轻便相机电子技术、AE、AF甚至钛金属机身加工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加入徕卡设计理念后进一步提高性能的过程已经完成,一个徕卡轻便相机的新时代重新开始。徕卡轻便相机:从引进到“消化”  1977年世界首架135轻便AF相机柯尼卡AF发表后,世界照相机生产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适应了对手动调节光圈、快门速度、焦距不感兴趣的消费类摄影需求,大众消费类轻便相机需求逐渐上升;1…  相似文献   

8.
永恒,免不了革新德国曾经被誉为“相机王国”,虽然这一王冠早已拱手让人,但其在光学方面的造诣仍没有出其右者。在很多人眼里,代表德国精密仪器和光学技术的徕卡相机是如同“神器”一般的存在,“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9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卡蒂埃·布列松就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而卡尔·蔡司生产的镜头至今也还没有其他厂商能够超越,其有着欧洲油画般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正>案情回放浙江省嘉兴市警方近期破获了一起藏品鉴定诈骗案,涉案金额达200多万元,被害人遍布全国。警方调查发现,收藏人首先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声称其公司可以高价收购古玩、藏品。收藏人将藏品拿到公司后,业务人员会请"鉴定大师"对藏品做初步鉴定,给出一个大致价位。"大师"报价一般都是几十万元,一些"好"的藏品甚至价值上百万元。一听自己的藏品值钱,收藏人一般都会乐意与公司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2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第五届维斯特李特照相器材拍卖会上,徕卡250GG相机以171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50万元)的高价落槌成交,此次拍卖会上古董相机的价格大幅上涨,如尼康S2带标头18125欧元(约合16万元人民币),成交率高达80%以上,就是说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但追棒人大有人在.英文全名:LEICA 250"Reporter",后改称LEICA 250 GG.  相似文献   

11.
当前,收藏热席卷全国各地,相机收藏也不例外,收藏队伍日益扩大,有价值的收藏相机日渐减少,过去每年一次的相机拍卖会,近年来也因无拍品可拍而暂时告终,有关摄影的物品都成了收藏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的收藏态势,使相机的文化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胶片时代,徕卡照相机以精密耐用的设计制造和质量优异的镜头成为35mm相机中的王者.  相似文献   

13.
朱春平 《照相机》2004,(10):28-30
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刘姓影友,大概从编辑那里打听到我的电话,于是从去年到今年一段时间,多次咨询有关潘太康、爱克山泰66型120相机及其镜头的问题,以及升级到中画幅、大画幅摄影的必要性等.另外还有深圳、佛山、乌鲁木齐的几位影友也多次来电话、电邮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些影友都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用省吃俭用节约的钱投资买摄影硬件,发烧多年下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也有一些"误区".我感到这几位影友遇到的困惑以及"误区",相信可能是其中不少业余摄影爱好者特别是刚入门的摄影"初哥"正在或者是曾经面临过的共同问题,故整理出来,权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自从宾得LX相机上市以来,旭光 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多个特殊型号。它们与宾 得LX相机外形极为相似,同时继承了宾得LX大 部分功能,而且又都十分珍贵,形成了宾得品牌 一个特殊的产品系列。去年上半年,生产了20年 的宾得LX正式停产,退出了历史舞台。因而回顾 宾得LX及其特殊的型号也正当其时。本文作者为 旭光学历史学会资深会员、宾得历史专家,同时 也是一位专门收藏不同时期旭光学工业有限公司 生产的相机的收藏家,出版多部关于旭光学工业 有限公司生产的相机的书籍。  相似文献   

15.
祖为军 《照相机》2006,(11):30-31
很早就有传闻说奥林巴斯最近会推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相机了,在8月23日2006年奥林巴斯秋季新品发布会上,笔者终于看到了一款自认为称得上让人耳目一新的μ 750.这几天更是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了这款相机,下面笔者就从几处确实能让人大家耳目一新的地方与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这款新机.  相似文献   

16.
对于相机收藏爱好者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整套精心收藏的相机呈现在眼前时,其诱惑力是惊人的。一方面是视觉感受的震撼,另一方面是对收藏人执着精神的赞叹。因为对于一套非常完整的整套相机的收藏和研究,需要收藏人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相似文献   

17.
雨晨倩 《照相机》2023,(7):69-77
<正>在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中,德国徕卡35mm相机的发明和成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然而,徕卡相机从酝酿到成功上市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在相机研制和生产的历史上,大概也是史无前例。如此小的底片画幅能放制出清晰度很高的大幅高品质照片成为徕卡相机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徕卡相机也就成为了135高端相机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张剑圆 《照相机》1998,(6):33-33
由于照相机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过去各个时期生产的极具收藏价值的照相机,随着历史推移,能完好保存下来的起来越少。因此,各国厂商和收藏家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旧相机,不惜重金竞相追求,以拥有为荣耀,或以其作为相机发展史研究的佐证。中国的相机收藏与研究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等几家专业性和权威性报刊的大量文章介绍、引导下,相机的收藏与研究文化日趋成熟。其中有不少介绍国产相机及发展史的文章,保存完好的古旧相机实物或图片,为研究我国的相机发展史奠定了良好基础。最近,笔者较详细地查阅了自己多年保存下来的有关国产相…  相似文献   

19.
见一 《照相机》2008,(4):67-69
享誉世界的莱卡相机,是摄影人和相机收藏人最喜爱的相机品种之一,作为开山鼻祖的莱卡Ⅰ型,不但在莱卡相机的大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照相机的发展历史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洪顺华 《照相机》2003,(5):56-57
《照相机》杂志改版后增添了“相机人生”栏目令人欢欣鼓舞,在我的周围有许多相机爱好者,几乎每一位都有一段与相机的不解情缘。国产照相机对于每一位国人都有拥有或使用过的经历,对于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外表“丑陋”的国货,曾有一些人不屑一顾,视为垃圾,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