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送回风静压空间和风道结构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冷冻冷藏柜内部气流组织,优化其热环境性能.以冷藏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上送上回送风方式,探索有无送回风静压空间对冷藏柜的热环境影响,并改变风道结构,即送风板变截面角度(θ=0°,1.5°,3°)及送风板穿孔率(φ=5%,10%,15%),建立11种模型分析比较,实测典型模型与改进模型在标准工况下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进而提出热环境性能的评价指标-垂面温度/速度均匀系数对不同风道结构模拟与实测模型进行评价分析,以反映冷藏柜热环境的理想程度,并选取最优结构模型.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上送上回送风方式下且有静压空间,θ=1.5°,φ=10%时,冷藏柜气流组织合理,热环境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静压式均匀送风道送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新型等截面静压均匀送风道的送风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即根据有关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其送风流动微分方程组,并详细分析其主风道内流速变化规律、主风道内静压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通过不同送风工况下所测得的静压值与对应送风工况下所确定的理论静压计算值的比较,规律基本相符,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此送风道送风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所研制的铁路客车空调通风试验台,对新研制的静压均匀送风道进行了空气动力性能试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静压送风道的送风均匀性特点,不同送风工况下风道阻力变化规律,以及现有客车上已用静压送风道送风不均匀的原因,并针对送风不均匀的原因提出出了改变主风道的断面面积、在主风道内加挡板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二元熔盐在螺旋槽管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中的可行性,使用Ansys软件对熔盐在不同几何参数的螺旋槽管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半周加热,研究在不同工况下熔盐入口温度和热流密度变化时熔盐的流动和传热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熔盐在螺旋槽管内的流动速度分布云图和矢量图,得到了熔盐在管道出口温度分布云图,并计算得到熔盐在管内的Nu-Re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熔盐管内流速呈现周期性变化,同时产生二次环流流动。熔盐在螺旋槽管内的传热Nu数和Re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性较小。随着螺旋槽管槽深的增大,对熔盐的传热效果也相应提高。熔盐入口温度越高,螺旋槽管内熔盐的传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层流模型和RNG k-ε紊流模型,对亚临界雷诺数条件(Re=300~300 000)下,流体横掠圆柱体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此工况下扰流流态转捩的规律。与经典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阻力系数Cd和斯特劳哈数St分别可在来流雷诺数小于22 000和100 000时采用层流模型计算,误差分别小于16.4%和7.3%。  相似文献   

6.
采用层流模型、标准k-ε紊流模型、RNG k-ε紊流模型,对亚临界雷诺数条件下(Re=300~300 000)的二维圆柱扰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与仿真,得到了圆柱壁面平均努塞尔数随雷诺数变化的规律。并得出结论:当Re≤3 900时,采用层流模型较合适;当3 900≤Re≤22 000范围内时,采用标准k-ε紊流模型较合适;当22 000≤Re≤300 000时,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西安火车站候车厅内的热环境,利用CFD模拟软件Airpak对两种不同气流组织方案下(上送上回,上送下回)候车厅内速度场、温度场、热舒适性指标PMV及PPD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不同方案下气流组织形式的特点。结果表明采用上送上回风形式下气流组织的均匀性更好,为今后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在空调系统优化设计以及气流组织预测等方面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陈雨  沈翔昊  许志浩 《宁夏工程技术》2009,8(4):349-351,354
为了改善室内的新风送风效果,以美的公司的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四面出风嵌入式室内机为例,针对其特殊结构存在的新风引入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新风送风方式,进而利用计算机对所提出的3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并且对该新风送风改进方式进行评价.从模拟的结果可知,改进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的气流分布状况,使送风和新风得到更好的混合,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并且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因此,改进的新风送风方式能使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效果更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CFD技术,采用Airpak软件,针对相同送风温度和速度,不同送风方式下的几种模型,利用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种气流组织形式对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舒适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的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表明了Airpak软件模拟室内热环境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相同的送风参数、不同的送风形式下,室内空气品质是有很大不同;侧送下回送风方式的在工作区域的舒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实验测试数据对新型空调静压均匀送风道静压箱的静压均衡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送风工况下静压均衡系数,并对静压均衡系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主风道与静压箱之间的静压衰减关系进行了实测研究,得出了其不同送风工况下的静压衰减系数,并根据所得出的静压衰减系数确定出静压箱内静压变化规律公式.  相似文献   

11.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得到逐步认识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了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于是有效的防治和治理室内空气净化技术成为了目前最为迫切的需求。简明地阐述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并且客观地评价了目前室内空气传统污染治理方法如通风换气、吸附法、臭氧净化法、静电除尘法、负离子净化法,以及部分新技术如光触媒法、空气触媒法、二氧化钛-活性炭纤维合成技术和纳米二氧化钛等离子体放电催化空气净化技术等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未来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办公室房间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的三维模型,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给出室内不同送风速度、不同入射角度下的速度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状况。通过对不同位置的速度矢量图和温度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室内较合理的气流组织,并依此来指导办公室内空调的设计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建筑室内环境普遍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分析阐述了引起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空调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进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风与室内空气品质的测试与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室内空气品质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点,本文测试分析了个体化投环境新风调节的效果,将室外新风处理后直接送到人体呼吸区域。以人体呼吸区域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测试对象,比较个体化新风调节方式与传统新风方式在人体呼吸区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系统节约能耗,显示了个体化新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ir material supply center location, the location model of air material supply center was established. By selving the model, the rational supply center of air materials was also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6.
飞机空战仿真中机动指令生成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规模空战体系对抗仿真研究过程中飞机运动仿真所需的3自由度质点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动指令生成器设计原理,并以指挥自动化系统给出的航路导引指令为例,建立了航路飞行机动指令生成器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1个飞机在航路导引指令要求下的飞行仿真算例。正确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指令生成器数学模型的合理性。机动指令生成器能够完成仿真任务,从而将在飞机飞行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室内空气品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建筑科学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卫生、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新风量、新型材料和药剂的大量应用、通风系统换气效率的影响以及传统理论的束缚.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包括当量评价指标(EEI)等.通过发挥新风效应、消除和控制室内污染源等方法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某发电厂3#锅炉空气预热器为例,分析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偏大的原因,根据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容克式空气预热器密封系统的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通信基站空调的耗电量,提出利用热虹吸管换热机组辅助空调为基站降温的节能方案,研制出空气-空气热虹吸管换热机组样机,并对样机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换热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换热效果良好,温度效率η可达50%,能效比EER可达10.9。  相似文献   

20.
采用K-ε两方程紊流数学模型,对流线型散流器顶送洁净室的流场和污染物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认清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洁净室气流组织的作用,根据流场特点对洁净室进行分类,确定了每一类的应用范围,并提出了优化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