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智能技术对城市生产生活及治理的影响逐渐加深,促使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加速流动与互动,人、技术与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从被动顺应智能技术的冲击转向主动求变、迎接智能技术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构建新的规划体系.通过对新时代下智慧城市规划的内涵解读,明确智慧城市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从技术支撑层、规划方案层、实施运营层和制度保障层四方面对智慧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进行梳理,同时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规划智慧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已从信息化建设转向需求导向出发的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城市空间与智慧技术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文章基于国内外案例筛选出对城市空间影响较大的智慧技术,从城市问题出发,构建典型智慧应用场景,关注空间与技术发展的协调和匹配,探索技术应用场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策略,为推动智慧城市从规划到...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的出现和数据获取与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应对旧问题、迎接新挑战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在城市各项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数据获取渠道的增多和数据分析方式的进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思路的革新。研究从大数据支持下城市规划编制面临的新机遇出发,探讨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面向城市规划编制的各类传统与新兴数据的特征,以及各类数据在规划中可能的应用方式,并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视角探讨大数据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GIS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引起规划领域的新时代,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愈显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基于此,从GIS技术的内涵分析,介绍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优势,利用GIS技术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城市的空间要素,建设美丽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10)
城市规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人口和用地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内涵向人本导向、集约导向转型,据此应从区域视角、管理视角、存量视角和调控视角进行城市规模研究,从注重人口规模总量转向人口结构引导,从注重增量用地规模转向存量用地开发,并关注城市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趋势下规划内容、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是集管理、技术及政策三维一体创新的有机整体。智慧城市下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更倾向于智慧化和信息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推动城市的创新及发展。同时,以智慧化的信息技术去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规划出合理的建设方案。因此,针对于长春市二道区中城国际智慧创新示范区概念规划概况,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涵,并且提出了智慧城市下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作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具有空间信息、趋势预测及行业影响等价值。随之产生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数据变革技术对城市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总结现有城市空间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主题研究,分析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重点介绍了新型智慧城市在大数据帮助下的规划建设。这将为未来规划云平台的开发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3)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整座城市的市貌、城市功能、规划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的工作。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城市的基本职能,还要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依托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大跨步发展,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经常采用到的技术有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这些技术为成熟规划设计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对现今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产业业态和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继而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国家对城市设计的日益重视,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如何将大数据应用到城市设计中成为规划设计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文章以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北区为例,探讨将大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规划设计经验研判方法相融合,提出基于大数据精细刻画现状的人口、设施和交通流基础分析,大数据辅助下的方案推演以及大数据支撑下的方案布局的规划路径,以期为今后城市设计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存在的概念多元化、研究脉络不明显和对市民参与问题认知深度不够等现象,论文以"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视角对智慧城市理论典型观点进行了演化分析。然后从"ICT成熟度—城市发展需求—建设任务"三个维度构建了智慧城市理论整合模型,提出:(1)人的认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源;(2)智慧城市是一个散系统;(3)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连续体;(4)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需经历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转型和大众创新三个阶段;(5)以市场为主体的商业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等观点。接下来,结合演化分析和研究观点指出了智慧城市理论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下建议:(1)学术界应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和ICT企业,提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创新研究视角,按"自下而上"建设模式构建智慧城市理论体系;(3)创新数据获取方法 ;(4)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市民参与上来;(5)多关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1.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作为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完善总体规划制度和促进总体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城市转型和规划改革双重背景下,评估工作具有复杂性.结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年)实施评估》实践,从终期评估特点出发,对评估的作用、内容框架、技术方法及若干趋势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时期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在规划内容、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问题和运行质量的诊断,关注实施过程,并从未来适应性出发做出趋势研判,为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对城市空间特征和运行过程的解析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可以通过物质形态设计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促进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相整合,在设计对策、规划实施、项目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促使城乡规划学科中区域规划课程教育面临挑战,目前,区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借助基础研究及其创新成果的推进。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层面,简要分析了相关基础研究发展对区域规划的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出,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相关基础研究的创新与重大突破相结合,从而有力推动我国区域规划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融合,根据不同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对区域规划及其课程教学的新需求,从基础研究创新视角,提出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实践创新的理念和路径,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不断深化创新的人才准备和理论准备,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子张 《规划师》2006,22(7):87-90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对于成果应用的研究比较薄弱,其不足表现在研究成果多为总结性、描述性和一般性,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寻求适宜于中国发展需要的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及其规划调控机制,是将来城市空间研究的重点.应积极探讨新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从城市空间设计转向城市空间政策的制定,开展城市空间规划的比较研究,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7.
街旁绿地相较城市公园分布更加广泛,是缓解高密度城区市民就近游憩需要的重要节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街旁绿地建设日益迫切。基于共词聚类法对国外与国内近年来有关街旁绿地理论研究前沿议题分析表明,国外研究关注领域为公众健康、受伤防范、环境正义、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国内为景观特色、人性化设计、存量空间优化、空间生态性研究。通过对比两者在研究广度、深度、方法方面的差异,国内研究在认知、目标、方法、内容方面相较国外存在一定不足。参考国外研究的一般经验,并充分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未来中国街旁绿地理论研究可从4个方面推进:一是推进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及规划对策研究;二是加强围绕提升使用效果的空间研究;三是重视与加强对空间社会性与生态性的协同-交互关系研究;四是注重多学科思想的融入及综合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和行业面临的严重困境出发,讨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背景象下潜伏的危机.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的空心化,理论创新的惰性化以及理论研究阵地的孤立化问题,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与国际城市规划学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但同样面临着从一个相关学科引入"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以人居空间研究为中心核心研究对象,建构新一代的"规划本位理论(Theory of Planning)"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创新的新的历史性时期.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城市规划理论界未来进行理论突破的重点方向,进而指出中国规划理论学界必须结合1)资源和能源供应极限的环境特征;2)高强度城镇化的区域特征;3)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性的动力特征;4)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的人群特征;以及5)信息网络新科技引起的空间聚散特征,回归城乡空间规划对应时代特征的空间复合意义的扎实研究,在提供对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完成对国际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新一轮构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城市规划长期忽视居民行为需求等微观要素对空间发展的影响。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急速发展,基于居民属性和行为习惯的数据调查逐渐成为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辅助手段。以社区便民商业设施的代表——菜市场为切入点,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三类典型菜市场,分析网络经济对分级设定、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这三大规划要素的影响。进而从业态选择、等级结构、空间规模三方面,构建网络经济时代社区便民商业设施配置体系,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