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湿地承载着许多的生物种类、复杂的生态类型和多样化的生态服务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整体的韧性水平,因此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基于韧性景观理念,思考和回应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文主要内容在对韧性景观理念解读的基础上,探索其理念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设计原则得出设计策略,以咸阳渭柳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如何利用韧性景观设计来应对雨洪、污水和生态破坏等威胁,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川新城水系景观与雨洪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景观在城市雨洪调蓄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将雨洪管理的概念融入城市设计、市政工程、防洪规划、水系工程、道路交通和绿地景观等各个方面。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将雨水收集、雨洪调蓄、排洪功能、水体净化等与实际工程结合,提出具体落实方案,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实施性。通过对北川新县城河道规划及建设的分析,从宏观至微观,从总体到细节阐述了河道景观在城市雨洪管理以及雨水处理中的作用,提出基于生态理念下河道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韧性景观有利于构建生态城市。文章基于生态韧性理念,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景观。其分别从宏观的城市山水空间韧性景观体系、中观的历史街区韧性景观体系和微观的宅院韧性景观体系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多层次韧性景观分布特点、空间形态特征和营造设计特质。揭示“城市-街区-宅院”联动的多元尺度韧性景观设计可以营造高效稳定的街区韧性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以期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为绿色、活力、健康的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旱溪景观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新时期居住区雨洪管理的景观需求分析入手,以丰台区王佐镇居住区为例,对旱溪景观在北京地区居住区设计的总体策略、植物配置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生态旱溪在居住区景观中应用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校园景观建设中,并以三亚市为例,阐述了雨洪管理的设计方法,达到了生态校园景观的效果,解决了校园洪涝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刘刚  张娟  金娇  侯泓旭 《建筑与文化》2023,(11):132-134
“韧性”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常有灾害的发生,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滨海空间是城市海陆相互作用的生态界面,形成“海洋-海岸-城市”协同共生体。针对目前城市滨海空间存在的系列问题,将韧性景观理念引入城市滨海空间规划设计中,并以青岛城阳区滨海绿道项目为例,在分析归纳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综合性措施等三个层面提出韧性景观理念下滨海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期为相关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雨洪管理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面对现有的雨洪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随着韧性理念的发展,提升城市韧性成为解决雨洪问题的有效途径.剖析传统乡村聚落生态智慧中蕴含的韧性思考与理水经验,并将其引入现代雨洪管理实践,对构建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社会-生态韧性视角,通过...  相似文献   

9.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正面临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缺乏的严峻挑战,城市雨洪管理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基础上,研究将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与城市雨洪管理结合的方法,为城市雨洪控制及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灾害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均显著增加,城市气候韧性逐渐成为研究焦点。然而,针对气候韧性仍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导致现有探讨过度集中于概念争论与初步理论探究。本文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将雨洪事件作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之间的连接语境,构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关联的概念框架与实证方法。具体而言,以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的关联为核心研究问题,基于雨洪事件的实时水位数据,揭示城市形态的多种要素与雨洪韧性的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形态的韧性提升策略。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道路密度、建筑后退距离、排水管网密度、植被指数均与雨洪韧性显著关联。研究揭示出空间规划策略与城市形态指引对于提高城市气候韧性的重要性,并从实证层面丰富韧性城市理论,有效回应了现有韧性城市研究过度注重概念演绎而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灾害的应对,出台了包括建设韧性城市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城市雨洪灾害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但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如何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实践方面尚无明确的行政指南或导则。从规划视角,阐述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借鉴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规划实践体会,基于风险治理的过程、要素、主体、层级、灾种等五维体系,尝试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城市中老旧住区面临的雨洪灾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梳理国内外有关承洪韧性的相关研究,探讨承洪韧性的内涵与作用,建立了城市老旧住区雨洪管理影响要素与承洪韧性的关联框架。根据城市老旧住区的基本特征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可浸区百分比、提升雨水贮存率,以及提升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承洪韧性理念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策略。再以天津川府新村为例,针对该住区现状存在的雨洪灾害问题,模拟验证了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蓉  傅志伟  赵晓铭 《城市建筑》2023,(13):194-198
社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老旧社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少等特点,是目前城市更新重点关注的片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居家隔离引发了人们对社区环境的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更优的设计手段介入社区景观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景观健康可持续性,是当前老旧社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广船鹤园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为例,在剖析社区景观现状与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将韧性理念引入社区空间建设,构建具有社区恢复力和个人恢复力的社区空间景观,更大程度地满足健康安全需求和防疫需求,以期为同类型老旧社区景观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城市雨洪灾害日益严重。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来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基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建构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设计案例,围绕四个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设计实践中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结构组织、多用空间塑造和城市系统整合;最后,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做了进一步思考。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拓展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外延,为生态城市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对相应挑战。公众教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值得重视和研究。该文首先分析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景观设计作为公众教育途径的可行性,从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基于景观设计的公众教育内容以及实现公众教育的策略。该文进一步以著名的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阐述、分析结合海绵型公园改建和优化过程贯彻公众教育的策略。研究认为重要的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景观建设项目应注重公众教育策略的运用,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普及,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公园景观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公园景观的设计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思想,才能够体现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通过对某一公园景观设计的深入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其存在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阐释了景观生态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修复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公园景观进行生态恢复,对展示公园景观独特的景观特征、塑造城市品牌、强化城市印象、提高城市品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原本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受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更加严重,应对和适应雨洪的能力也有所降低。平潭县是福建省福州市典型的沿海地区,缺乏健全的城市排水系统,降雨和台风天气频繁发生,许多严重的内涝问题往往都是由特殊天气引发的。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平潭县景观绿化工程,在阐述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此概念在平潭县景观绿化工程中的应用,对平潭县的城市景观设计工程建设进行优化,对提升平潭县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实际,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节能和生态低碳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例,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剖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战,提出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的3项策略:1)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2)护坡立体生态种植;3)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在重庆主城典型江岸九龙外滩实施修复实践,定量评估修复后江岸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江岸景观呈现出优美的立体生态外貌,群落多样性逐渐提升,景观韧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可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修复及山地城市韧性江岸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