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侯佳  谢臻  夏敏燕  胡昊琪 《包装工程》2022,43(4):376-382, 422
目的 探析在地实践语境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以此寻求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法 通过对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分析确立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分层整理,并深入研究在地性背景下消费主体各层级的情感需求及文化转译的方法。最终构建出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红色文创产品在地性实践模型,并通过设计团队的实践案例进行展示。结论 从情感满足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本能层级上以红色文化符号的地域识别性为提取原则并确保文化转译过程中的准确性;行为层级上在以海派崇实性为基准设定产品功能的同时强调产品的文化体验;反思层级上侧重通过产品理念、寓意、品质等要素的设计构建红色精神与上海价值的双重认同并将其长效延续的思路,力求为上海红色文创产品的地方性特色呈现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文化在地性视角,通过对地区文化的发掘提取,着重思考包装设计的地方、区域与研究的差异性。以武汉东湖景区的产品包装设计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武汉东湖景区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将包含“地域性”与“本土化”的文化需求进行融合发展,实现基于在地性的产品包装设计,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在地性产品包装设计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晓华 《工业工程设计》2021,3(2):83-88, 110
“能源文化广场”作为我国第一项以当代能源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大型文化广场设计,主要从空间文化样态、建筑景观造型和特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创意思维入手,目的在于体现当代国际高科技能源工业文明语境下中国工业文化景观的在地性文化形象和品质。在方案设计的文化创意中,设计师运用在地性思想观念和环境艺术设计思维方法,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两方面在地性要素的捕捉、归纳和分析,采用造型艺术和象征主义的手法,以实现后工业景观设计理念中对于人性的多维度关照,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通过该项目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出结论,在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文化景观同样存在着地域性文化属性和创意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4.
史培行 《包装工程》2020,41(20):200-204
目的 在振兴乡村的战略政策背景下,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古镇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挖掘霍童古镇的元素,分析霍童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探讨品牌视觉形象的具体应用。方法 挖掘霍童古镇特有的文化符号支提山华严禅寺、明清古街、文昌阁和霍童线狮等自然人文景观,采用品牌形象设计的方式,在VI手册、吉祥物、办公用品、衍生产品和周边中与霍童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从霍童文化出发,运用品牌形象VI设计来展现霍童古镇的特色文化。结论 通过对古镇文化符号的挖掘,进行视觉品牌形象的二次创新设计,展现霍童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通过直观地呈现霍童印象,让大众熟知霍童古镇的魅力所在,从而宣传霍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5.
朱静  唐莉英 《包装工程》2020,41(18):183-188
目的 分析湘西传统村落语境下地域文化符号,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库,淬炼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再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简述湘西传统村落和公共家具的概念,分析并总结湘西传统村落与公共家具之间的关联,从“质”、“形”、“色”、“韵”四个维度对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和提炼,运用感知分析与形状文法淬炼特色设计元素,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结论 提出能体现湘西文化内涵的公共家具设计应用模式,助力营造传统村落宜居环境,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拓宽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水上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大量地方特色模糊的河湖型游船被投放进旅游市场,由此产生了游船产品同质化、游览体验单一、地方特色缺失等系列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在地环境、在地文化和在地体验三个方面提出了河湖型游船的在地性设计策略与方法,以期解决当前河湖型游船与所在区域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蓉  赵丽  康华西 《包装工程》2023,44(14):401-410
目的 对巴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文化要素模型。方法 以巴文化资源为研究基础,从设计出发将巴文化与文创融合,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分类中进行设计元素提取与转化。提出文创设计载体选择需遵循相似性、相关性、匹配性与融合性原则,基于此进行外部接触层、中间行为层、内部感知层的设计元素转译,并针对不同文化层级的特征提出静态、动态、动静结合的三维度设计表达方式,以此完成文创设计应用。结果 研究发现巴文化要素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地域文化特征提取和原始创新,同时运用文化结构层次更能有效驱动巴地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为地域文化相关设计活动提供借鉴。结论 在文化需求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语境下,文化模型构建有利于在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高效实现文创设计从“文”到“创”的创新性转化,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弋戈  刘晨澍 《包装工程》2023,44(18):319-327, 340
目的 咖啡店与茶馆是人们品饮的重要场所,其坐具及坐憩环境各具特点,并表达出品饮文化的内涵,选择两者中的坐具及坐憩环境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其中差异理解各自坐憩环境的聚散原因,分析独特在地特征下坐憩环境对人的情感抚慰,以此拓展适应时代变迁的良性创新设计路径,满足各层级精神及心理需求。方法 选择上海咖啡店和成都茶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处如何坐饮及其个中细节,梳理出两种细分业态空间中座椅的应用历史、在地属性,以及两者在各自代表空间中的变化过程。结果 经比较研究得出坐具在城市中的流变经过了器物之用、渗透、融合、人为组织、情感迁移五个阶段,可总结为从器具到场所精神的城市文化形成路径,与人们的生存哲学与生活习惯有紧密联系。结论 以坐憩之小,析城市生趣之大,重视坐具营造形成的空间场所及其生发出的精神,以精细的物质设计塑造城市魅力与民生情怀,解析人们的情趣认知,推动城市之间“饮”文化的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以及习性相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在地文化视角思考白洋淀芦苇画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挖掘在地文化对白洋淀芦苇画产品创新设计的价值。其次,总结白洋淀的代表性在地文化。然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5个维度提取白洋淀的典型在地文化要素。最后,将白洋淀的典型在地文化要素应用于白洋淀芦苇画的产品创新设计中。结论 挖掘在地文化对于白洋淀芦苇画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视觉在地、触觉在地、听觉在地、嗅觉在地和味觉在地5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法,分别是强化视觉叙事、丰富触觉层次、营造听觉氛围、建立嗅觉意象及关联味觉通感,为白洋淀芦苇画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冲击中的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元宇宙等新媒介的加持下,观众利用虚拟化身进入数字化场域空间成为了一种新的互动形态,讨论了构建这种互动形态的设计要素与实践方法。根据目前实现虚拟化身的技术手段,分析了目前适用于数字化场域空间的设计方法,总结“视角性”“具身性”“在地性”等面向虚拟化身的设计要素,结合案例分析它们如何在互动设计中的进行应用,并在深圳文博会、上海教博会等大型展会上进行了设计实践。结合场域空间的特点,综合使用新媒体形态下的设计要素,有利于用户更好地感受互动体验,为数字化互动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卢建洲  马鹏 《包装工程》2022,43(14):434-444
目的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设计,并为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发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手工艺,以及大力发展和振兴传统文化产业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法。方法 以神垕古镇的视觉形象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宋代钧瓷色彩入手,使用分光测色计对宋代瓷器色彩进行还原度相对比较高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对宋代钧瓷取样色彩数据分析与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出宋代钧瓷的色彩规律。结果 针对神垕古镇的地域特点、旅游资源、人文特色等3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以色彩分析结果指导神垕古镇的旅游视觉形象设计。结论 以宋代钧瓷色彩为依据开发出神垕古镇的视觉形象设计,可以更深层次挖掘古镇的传统文化属性,带动和促进禹州神垕镇的旅游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梅山文化园”标志设计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再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溟  陈飞虎 《包装工程》2016,37(22):61-64
目的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本质属性出发,引用符号学原理,论证当它被引入现代设计之时必须产生相应改变的原因及其变化原则,结合"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标志的设计实践加以佐证。结论将地域传统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对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及丰富设计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再生途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王丽君 《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275
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肉”“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相似文献   

14.
乔治  马军  黄镜帆 《包装工程》2019,40(24):95-103
目的以"秦礼纪"品牌创意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影响文化创意附加值、品牌创意、知识经济。方法以历史文献、当地调查为基础,寻找稀缺、独有的文化符号来重塑地域文化品牌价值,分析如何利用西安袁家村当地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作为设计元素植入袁家村文化创意4A级景区。接着采用叙述性设计的手法,即秦琼的传说、事件作为代表符号,与文化创意产品结合进行系列化设计。结论从路径上,地域文化品牌创意设计探索了乡村旅游中当地文化如何利用的设计模式;从方法上,以叙事视角联动袁家村地域文化与品牌创意设计,实现了典型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了乡村旅游地域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了以文化品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弓太生  周斯昊 《包装工程》2018,39(20):48-54
目的 探寻彰显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策略。方法 以新疆博州精河县托里镇风貌规划为内容,聚焦城市、田园、村庄3种尺度的空间格局,融入当地东归蒙古族文化特色与枸杞产业特色,具体探讨“田园相互、人文相融、村镇相依”的规划策略,并通过建立完善的风貌要素,控制引导体系来实现对城镇风貌的导控,营造“东归故里、田园杞乡”的城镇形象。结论 在设计城市的民族特色时应注重塑造独特风貌,以当地民族文化为“风”,注入到城市形态的“貌”当中,传承与发扬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基因视域下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塑造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甜  林家阳 《包装工程》2020,41(2):89-96
目的 针对当下特色小镇品牌塑造泛化、内涵空洞以及产业关联性差等痛点,提出围绕地域文化探索当下特色小镇品牌塑造理论及设计的实践途径。方法 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金沙湾特色小镇品牌塑造为例,在文化基因视域下通过地域文化基因梳理归类,构建基因谱系图,提出基因提取及转承路径,提炼小镇品牌文化基因核心点,构建小镇品牌理念及文化内生系统。结果 通过核心文化基因构建金沙湾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完成特色小镇品牌塑造,最终实现该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特色小镇品牌塑造的核心是地域文化的提炼,文化核心基因的提取。只有在文化基因视域下探索地域文化核心基因的提取及转承方式,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价值符号的转变,才能赋予小镇品牌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地域文化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品牌推广领域的文化表述理论和情感化设计中的三层次理论,共同探索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模式。方法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特征,提出包括"文化解码、文化表述、情感整合、产品实现"4个步骤和"感知维度、体验维度、情感维度"3个维度的"四步骤三维度"设计模式,并通过莫高窟旅游纪念品设计实例加以验证。结论在文化解读与传播的基础上,文化表述理论能有效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而三层次理论将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所提出的设计模式为现有旅游纪念品提供了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琳琳  周恩玉 《包装工程》2023,44(24):319-327
目的 运用设计手段为大运河文化基因活态化传承赋能,促使大运河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助力大运河文化在当今时代不断延续。方法 以杨柳青年画为例,梳理文化基因类别,构建文化基因设计逻辑。依据不同文化基因的特性,提出三项文化基因符号设计应用原则,对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和应用流程进行实践。结果 运用所提出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提炼出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的基因符号,并依据取舍有度、与时俱进、多维渗透原则将其转译变换,得出一款具有现代特征的包装设计方案。结论 运用文化基因理论能有效实现对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及设计应用,所提出的文化基因提取方法及基因符号设计应用原则为大运河其他文化基因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