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低温液体汽车罐车自增压汽化器工作原理,影响汽化量的因素,换热管散热量的计算,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索低温液体罐车自增压汽化器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水浴式汽化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其换热装置的弯头、套管以及开孔结构、法兰密封面、垫片、辅助结构等进行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液氯汽化工艺中釜式液氯汽化器、剑鞘式液氯汽化器的设备结构和汽化工艺特点,针对釜式汽化器存在的缺陷,改造采用了剑鞘式汽化器,介绍了液氯全汽化工艺改造及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4.
赖玉林  战捷  邸久源  王阳  杨栋  张鹏翀  段荣涛 《山东化工》2023,(17):185-187+191
某石化公司废酸装置一级换热器的U型换热管弯头处发生开裂泄露,通过宏观检查、无损检测、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能谱分析、硬度测定、力学性能试验等,对换热管开裂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材料发生劣化,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导致金属材质硬度及脆性增大,是换热管开裂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辽宁化工》2021,50(2)
针对目前国内外U型管、壳式高压换热器管束在弯曲部分变形量大的问题,研究管、壳式高压换热器中U型换热管的变形分布规律。通过有限单元法的静力学理论分析并建立三维几何模型进行ANSYS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管板与折流板之间、折流板与折流板之间的变形量比较小,中间变形量较大;靠近弯曲部分的折流板附近换热管的变形量指向弯曲部分呈类指数型增长;在整个U型换热管中,弯曲部位是变形量最大的部分,且变形量呈指数型增长。以上变形规律与工程实际相符合,特别是靠近弯曲部分及弯曲部分的变形量很大,已经影响到换热管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建议在管束弯曲部分做有效支撑,防止管束弯曲部分的大变形,这对延长U换热管及其管束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浸没燃烧式汽化器(SCV)是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换热设备,主要通过水浴系统作为中间介质实现烟气与LNG之间的热量传递。搭建一套完整的SCV流动换热实验平台,对其内部复杂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可视化实验结果揭示了汽化器内部一些独特的流体动力学现象(局部水浴结冰等),同时通过建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与跨临界LNG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得到了换热管束内外局部流体温度和局部传热系数分布曲线,并分析了LNG进口压力、LNG入口速度、初始水位高度以及烟气进气量对NG出口温度和水浴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能够为SCV国产化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浸没燃烧式汽化器(SCV)是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换热设备,主要通过水浴系统作为中间介质实现烟气与LNG之间的热量传递。搭建一套完整的SCV流动换热实验平台,对其内部复杂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可视化实验结果揭示了汽化器内部一些独特的流体动力学现象(局部水浴结冰等),同时通过建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与跨临界LNG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得到了换热管束内外局部流体温度和局部传热系数分布曲线,并分析了LNG进口压力、LNG入口速度、初始水位高度以及烟气进气量对NG出口温度和水浴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能够为SCV国产化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公司锅炉给水预热器在使用中发生换热管泄露的问题,结合设备实际运行工况以及换热管开裂特征,分析引起换热管破裂的原因,确定快速检修方案,并提出设备运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三维螺旋翅片管换热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一种新型针刺型三维螺旋翅片管建立管外传热微分方程,得到该管外侧翅片的一些结构参数的优化值,并通过管外强迫对流换热试验,归纳出一定排列方式下的换热和流阻实验关联式。经与圆翅片管比较,结果表明该新型换热管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换热元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螺旋盘管式汽化器的工作原理及适用范围,给出了确定该汽化器的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的公式和方法,并对其结构尺寸选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为螺旋盘管式汽化器的计算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组合氨冷器”这类特殊结构的换热器,如何解决换热管和管板的拉脱力及密封性能,成为该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关键.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连接结构,以“O”形密封圈配合螺纹堵头来密封换热管和管板,通过实验验证及设备的开车运行,证明该结构完全能够满足设备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内热式沸腾干燥器是聚氯乙烯生产中关键核心设备,换热管组是该设备上主要部件。本文介绍了换热管组的结构和制造难度。较详细地说明了为解决难点所用工装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及采取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换热反应釜及换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化工生产需要,提出一种增大化工反应釜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改进技术方法,采用半管和蛇管一体化的设计,换热介质在换热夹套、釜外换热管、釜内换热管和换热转接管内依次交错流通,形成层层递进式换热循环.采用半管和蛇管一体化的技术方法,可以减少流体阻力,强化换热...  相似文献   

14.
新型强化换热方法的换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设置翼涡发生器、扰流柱,采用多头螺旋槽管等几种新型强化换热方法的换热性能,得出不同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程度不同及换热增强与压力损失的最佳强化效果有别。并指出大容量设备即紧凑式换热器的研究为强化换热、节能降耗提供了可能,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设置翼涡发生器、扰流柱 ,采用多头螺旋槽管等几种新型强化换热方法的换热性能 ,得出不同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程度不同及换热增强与压力损失的最佳强化效果有别。并指出大容量设备即紧凑式换热器的研究为强化换热、节能降耗提供了可能 ,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换热反应釜及换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化工生产需要,简要阐述了一种增大化工反应釜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改进方法.介绍了改进后的反应釜主要结构组成,并采用半管和蛇管一体化的技术方法,减少流体阻力,强化换热和对釜内液体混合与分散,同时限定物料流动方向,减少流动死角,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换热效果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U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热流量的核算、壁温的核算、计算换热器的内流体的流动阻力、零件的计算及换热器的检验和验收几大步完成了换热器的设计。该设计换热器具有一般换热器都有的效率且只有一个管板,换热管为U型,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管束可以自由伸缩,当壳体与U型换热器有温差时,不会产生温差应力;其次该设计采用计算机编程进行辅助计算,优化了换热器的结构尺寸。  相似文献   

18.
某蒸发加热器投入使用半年后,约有32%的换热管发生泄漏,通过对管束的损坏程度进行涡流检测,发现仅加热器入口段400mm长的区域管束损坏严重。本文结合设备实际运行工况,研究了换热管泄露的原因,分析得出:换热管的泄露主要是由硫酸铵结晶颗粒对管束的长期冲刷磨损造成的。为解决问题,对系统进行改造:扩大蒸发结晶器底部管线并延伸长度至结晶排出泵入口的水平高度,结晶排出泵从延长管线中下部取料,同时在延长线上设置取样口,检测底部浆液及结晶颗粒悬浮情况。  相似文献   

19.
陈晨  张志远 《化工机械》2020,47(3):383-385
介绍了高温高压工况下两种管程进出口温差较大的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的布置与结构。一种根据管板应力大小分布区域,用类似喷泉式结构的布管形式来调整管板上高温进口和低温出口的位置,减少管板径向温差引起的热应力;一种通过管插管的刺刀式结构,高温介质由内管流入,经换热后从管间间隙流出,从而降低管板的金属壁温。两种结构均减小了管板厚度、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化学工程》2017,(11):34-38
分别建立实际工程尺寸的U型光管和内部加纵向翅片的U型管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这2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工质进口流速、进口温度、钻井深度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对这2种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流速和减小钻井深度对U型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改善较U型光管换热器显著,而进口温度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大对2种类型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的影响基本相当;增加翅片长度和宽度可有效改善换热情况。文中计算结果可为强化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