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针对双河油田江河区注水系统硫酸盐还原菌持续增加,造成腐蚀加剧的情况,根据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针对性的杀菌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海水冷却器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忠维  路思 《辽宁化工》2003,32(8):346-348
海水中有淤泥、海生物和细菌等,所造成的微生物腐蚀大大加剧了设备的损坏,而且海水冷却器的泄漏具有季节性。由于所用海水污染,形成适合厌氧细菌一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环境。导致了设备的加快腐蚀。实验证实了硫酸盐还原菌的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SY/T 0532-93《油田注入水细菌分析方法绝迹稀释法》中的五次平行管测定方法,在不同取样地点、不同硫酸盐还原菌量、不同聚合物浓度水样条件下,对新研发试制的硫酸盐还原菌测试瓶(检测时间为7天,代号为SRB-HX-7)与原硫酸盐还原菌测试瓶(检测时间为14天,代号为SRB-HX-14)对比检测,发现SRB-HX-7硫酸盐还原菌测试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与原测试瓶相比基本做到相同的适应性和结果稳定性,解决了由于样品检测时间长,采取措施不及时,而影响生产这一难题,为领导及时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变频技术联合杀菌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油田采出水回注是一种提高原油产量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硫酸盐还原菌,它不仅腐蚀设备,而且还会造成土壤和环境危害。因此,在回注之前必须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处理达到回注的要求。通过采用紫外线实验、变频实验和紫外线、变频联合杀菌实验,并且对老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适合油田紫外线和变频式微电脑水处理器的物理杀菌工艺,使原来废水中含菌103个/mL减少到10个/mL,达到回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油套环空及注水管柱的腐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以注入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水化学和微生物特征分析,针对污水特点,在室内进行了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研究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河50区块开展了两口井的现场试验,通过分析现场数据,证明应用该方法,可以抑制注入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从而使注水井管柱的腐蚀率从0.24792mm/a降至0.05242mm/a,下降78%,延长注水井管柱寿命1~2倍,同时,该研究还为注水管柱的保护提出一套现场应用工艺,为工业化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对生产系统中的管线、设备等造成严重腐蚀,影响油田的生产.作者综述了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对金属腐蚀的机理及防治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提出解决硫酸盐还原菌腐蚀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硫酸盐还原菌是自然界最为常见及学术界研究最多的菌种之一,近年来硫酸盐还原菌的规模应用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在处理矿山污水、工业废水、烟气脱硫、废石膏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硫酸盐还原菌在资源转化方面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8.
亢悦 《广东化工》2012,39(9):120-120,126
硫酸盐还原菌(SRB)是一组进行硫酸盐还原代谢反应的有关细菌的通称。对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机理进行研究和总结,阐述了酸性重金属废水的特点和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重金属废水的原理及特点,研究了温度、pH、和硫化物对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处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场实际,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对目前循环水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方法与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榆树林油田采油井和地面集输管线产生H_2S的问题,首先,对榆树林油田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理论研究H_2S产生的可能原因,然后采用室内实验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热化学还原实验和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驱井产生的H_2S来源于注入的CO_2气源和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水驱井产生的H_2S来源于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和油管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异化还原作用;集输管线中的H_2S来源于附着在管壁和罐壁的硫酸盐还原菌,其最高的生长温度为70℃,且CO_2环境不会影响其生长。针对不同的H_2S产生原因制定了不同的防护措施,研究成果为榆树林油田H_2S风险防控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类分布广泛,能进行硫酸盐异化还原反应的厌氧菌。利用硫酸盐还原菌能有效去除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因而该类细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铀污染水体的几种主要修复技术以及硫酸盐还原菌还原去除U(VI)的作用机理,并对当前国内外硫酸盐还原菌还原去除含U(VI)废水的试验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在油田污水中的生长特性,综述了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新进展,分析比较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选择更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高尚堡油田沙三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了注入水中悬浮固体含量、粒径、含油量和硫酸盐还原菌对储层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含油、细菌均会对油层产生伤害,建议高尚堡油田注水控制指标为悬浮固相含量小于3mg/L,粒径小于2.5μm,含油小于6mg/L,硫酸盐还原菌小于25个/mL。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孤岛油田含聚采出水处理难度大,常规的缓蚀剂、杀菌剂效果差,处理后水质稳定性差,注水系统沿程管网腐蚀堵塞严重等问题,研制了一种高效杀菌缓蚀一体化药剂,并开展了室内和现场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室内评价缓蚀率为90.8%,硫酸盐还原菌(SRB)抑制效果明显。现场应用后,腐蚀速率由0.099 8 mm·a~(-1)降至0.004 9 mm·a~(-1),降幅达到90%以上,沿程细菌含量减少,水质稳定。该药剂一剂两用,在油田含聚采出水处理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高尚堡油田沙三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了注入水中悬浮固体含量、粒径、含油量和硫酸盐还原菌对储层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含油、细菌均会对油层产生伤害,建议高尚堡油田注水控制指标为悬浮固相含量小于3mg/L,粒径小于2.5μm,含油小于6 mg/L,硫酸盐还原菌小于25个/mL.  相似文献   

16.
油田生产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化工时刊》2010,24(9):59-62
归纳了硫酸盐还原菌在油田生产活动中的危害,并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菌代谢机制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代谢特点和金属腐蚀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硫酸盐还原菌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提出了硫酸盐还原菌的防治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油田回注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硫酸盐还原菌(SRB),其繁殖代谢产物会加速设备管线腐蚀,引起管道和油层堵塞.目前海上油田普遍采取化学方法即加注杀菌剂进行杀菌处理.某中心平台原杀菌剂BHS-03不能很好地解决流程中SRB超标的问题,导致水系统处理效果不理想,影响注水水质.经过药剂室内测评、现场试验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添加富集得到的含有丰富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沉积物到沉积物-地下水微模型中,并添加乙醇作为碳源,分别与接种硫酸盐还原菌并添加碳源组和仅添加碳源组相比较,研究富集的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对地下水中U(Ⅵ)还原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组、接种硫酸盐还原菌组和对照组中的铀浓度分别在第19、22和28 d下降至GB 23727-2009规定的0.05 mg·L-1排放标准以下。各组沉积物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差异较小。添加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组、接种硫酸盐还原菌组和对照组的沉积物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分别为35.3%、32.5%和13.1%。由此可见,富集的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增加了微模型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从而促进了U(Ⅵ)的还原。  相似文献   

19.
测试瓶法快速检测循环水中硫酸盐还原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量实验,研制出了一种适合检测循环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检测测试瓶。用该测试瓶检测循环水中SRB,操作十分简便,培养快速(培养时间仅为原方法的1/3),所测结果与原法不存在判据差异。此法可用于野外检测。适用于炼厂循环水水质检测和杀菌剂评价,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添加富集得到的含有丰富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沉积物到沉积物-地下水微模型中,并添加乙醇作为碳源,分别与接种硫酸盐还原菌并添加碳源组和仅添加碳源组相比较,研究富集的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对地下水中U(Ⅵ)还原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组、接种硫酸盐还原菌组和对照组中的铀浓度分别在第19、22和28 d下降至GB 23727—2009规定的0.05 mg·L-1排放标准以下。各组沉积物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差异较小。添加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组、接种硫酸盐还原菌组和对照组的沉积物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分别为35.3%、32.5%和13.1%。由此可见,富集的硫酸盐还原菌沉积物增加了微模型中具有还原U(Ⅵ)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从而促进了U(Ⅵ)的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