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奇 《绿箭信息》2001,2(4):1-5
制得的PVC糊树脂颗粒为聚氯乙烯树脂的初始粒子的球状聚集颗粒,其静止角为30-38,直径在20um以上的球状颗粒的质量分数超过60%,其表观密度(松散)为0.59-0.65g/mL,如果颗粒中未分散粒子的质量分数在0.3%以下会更好,该树脂颗粒的制备方法为:由乳液聚合或 微悬浮聚合制得氯乙烯系聚合物的水分散液,对其进行喷雾干燥回收聚合物,喷雾干燥期间排气,借此从大粒径的颗粒中脱除微细颗粒。  相似文献   

2.
Suspen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chloride was carried out in a 5 L autoclave. The influence of agitation, polymerization conversion, dispersant and surfactant on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PS)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particle morphology and porosity of polyvinyl chloride (PVC) resin was investigated. It showed that the agitator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polymerization, PS and PSD. The PS increased and PSD became narrow as polymerization conversion became high. The poros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version. A convenient choice of additives, both dispersants and non-ionic surfactants, allows one to adjust PS and PSD. The PS de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polyvinyl alcohol or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dispersants,and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pan surfactants. The addition of dispersants or surfactants also affected the morphology and porosity of resin, and PVC resin with looser agglomeration and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particles was prepared.  相似文献   

3.
PVC糊树脂的颗粒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全  张权 《中国塑料》1990,4(1):40-48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 PVC 糊树脂的颗粒形态,对国内外糊树脂样品的颗粒形态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糊树脂颗粒形态的分类方法,并探讨了颗粒形态与 PVC糊流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提供在悬浮均聚氯乙烯单体的混合物时不粘釜、生成大粒子数少、粒度分布窄、且流变性好的聚氯乙烯树脂的聚合方法。向含有分散剂的水性介质中连续加入氯乙烯单体进行悬浮聚合时,向含有分散剂的水性介质中连续添加分散硅酸性的分散液。  相似文献   

5.
王婷  徐钧  李瑛  刘鹏鸣  张钧 《聚氯乙烯》2021,49(4):8-11
为提高PVC树脂质量,采用三元分散体系代替二元分散体系用于氯乙烯悬浮聚合.介绍了配方调整过程,给出了详细的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进行了配方优化,生产的PVC树脂具有表观密度稳定、增塑剂吸收量高、颗粒形态好、粒度分布集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PVC糊树脂颗粒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结合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微悬浮法和种子乳液法PVC糊树脂颗粒形态特征,并探讨了颗粒形态与增塑糊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莲凤 《绿箭信息》2001,2(3):33-35
提供加工性能优良且生产率高的CPVC的制备方法。在温度为60-100℃及无光照射下,将聚氯乙烯系聚合物水悬浮液进行氯化,反应器内氯气压力为0.01-0.3MPa时开始氯化反应,其后随着氯化反应进行,使反应器内的氯气压力升高。氯化反应终结时的氯分压为0.3-1MPa。  相似文献   

8.
通过偶联改性偏高岭土基地聚物存在下的氯乙烯原位悬浮聚合制备聚氯乙烯(PVC)/地聚物复合树脂,研究了地聚物加入方式与用量、复合分散剂组成对复合树脂颗粒特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PVC/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地聚物添加量质量分数不大于4%时,采用倒加料聚合工艺和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复合分散体系,可聚合得到粒径分布较窄、理化指标符合国标要求的PVC复合树脂.随着地聚物添加量的增大,PVC/地聚物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与未添加地聚物的PVC材料相比,地聚物质量分数为3%的PVC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56%和14%.地聚物对PVC热分解脱除HCl过程有抑制作用,能提高PVC的分解温度,同时地聚物的加入可提高PVC耐热形变温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以 SG -5型 PV C 树脂为基础开发管材专用的疏松 5型和疏松 6型 PV C 树脂的过程,重点解决了提高热稳定性,干流动性和减少“鱼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氯乙烯系单体悬浮聚合至聚合转化率70%-90%范围内形成氯乙烯系聚合物后,在不存在膨润剂、无光照的条件下,通过悬浮法进行氯化,用该法可高产率制得加工性优良的氯化氯乙烯系树脂。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缩短PVC糊树脂聚合周期的小、中试及 48m3釜的工业化试验过程 ,确定了适宜的聚合工艺条件及引发剂、链调节剂的用量 ;采用该技术生产后使H型PVC糊树脂的聚合周期平均缩短了3 .7h ,使生产效益提高了 14.5 %。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折旧、制造费用及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12.
在聚乙烯醇(PV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复合主分散体系基础上加入牌号为LM22的PVA助分散剂,研究LM22含量对分散体系界面张力、保胶能力和聚氯乙烯(PVC)树脂颗粒形态的影响。发现随着LM22含量增加,分散剂水溶液-三氯乙烯界面张力和保胶能力降低,PVC树脂平均粒径和增塑剂吸收量增加;随着LM22用量增加,颗粒内部孔隙率增加,初级粒子聚集程度降低,颗粒内部孔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3.
赵光明 《聚氯乙烯》2007,(5):6-8,11
介绍了采用30 m3聚合釜生产低聚合度PVC树脂的配方设计和调整情况,对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处理,并与同行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对比,对用户的跟踪调查表明:该配方投入生产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择合适的引发体系、分散体系、耐热终止剂,调整链转移剂用量,在10 L聚合釜中制备出低聚合度(700)PVC树脂。  相似文献   

15.
悬浮法VCM聚合所用分散剂品种较多,按其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聚乙烯醇类和纤维素醚类。我们通过试验,在聚合过程中采用单一的PVA三元复合分散剂体系,所试制的PVC树脂各项常规指标和塑化性能均优于HPMC分散体系的树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VC悬浮聚合中添加碳酸钙填料和热稳定剂,合成可直接用于加工成型的PVC专用粉料的开发工作。研究无机填料和热稳定剂对VC悬浮聚合过程、PVC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合成不含CPE的硬质PVC专用料的工业化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PVC树脂聚合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引发剂的使用及开发方向,并对引发剂的选择及其对树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缪晖  袁茂全 《聚氯乙烯》2002,(1):11-14,26
介绍了高醇解度、高粘度聚乙烯醇 6 35与分散能力较强的其它分散剂按一定配比复合后的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 :采用复合分散剂 ,可在保持PVC树脂具有适当孔隙率的前提下 ,提高其表观密度 ;采用KH2 0 /6 0SH5 0复合分散剂在 10L釜中制得的PVC树脂表观密度约为 0 .4 6g/mL ;采用 6 35 /B72或 6 35 /F5 0复合分散剂制得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可比采用通用分散体系提高 10 %~ 15 % ,且水油比减少 ,增塑剂吸收量提高。分析了影响树脂表观密度和颗粒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耐热性的纳米CaCO3原位聚合PVC树脂新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反应装置上开发成功了氯乙烯原位悬浮聚合技术,得到了新品种的高耐热性的纳米CaCO3原位聚合PVC树脂。185℃刚果红试纸变色时间试验证明,纳米复合PVC树脂热分解时间比传统产品延长了近10倍。提出的机理模型是部分纳米CaCO3粒子在原位聚合过程中发生了崩解,界面上会出现具有很高化学活性的不饱和键态结构,这使得纳米CaCO3同时具有了中和PVC分子降解过程放出的HCl、取代PVC链上不稳定氯原子、加成大分子中不饱和双键等三大热稳定功能。介绍了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式电镜(TEM)等手段对以上机理的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超低聚合度PVC树脂的生产状况、应用领域及聚合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比较了国内与国外超低聚合度PVC树脂的基本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