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磁控电抗器解决电缆接线多、小水电集中上网地区无功倒送导致的电压抬升和功率因数波动,针对恒压、恒功率因数等单一模式无法同时兼顾电压及功率因数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考虑电压及功率因数的动态加权模糊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恒压和恒功率因数模糊控制2个模块,输出量为电流增量,经过电流前馈环节计算得到MCR待注入电网的电流量,进而产生触发信号控制MCR输出的感性无功,实现电压无功的平滑无级调节。并通过仿真算例对该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研究,与传统PI闭环控制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负载跟踪特性,能够实时跟踪系统电压及功率因数的变化;与传统PI闭环控制模式相比,其超调量更小及调节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
针对LED驱动电源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初级侧控制及准谐振技术,设计了一款12W的LED照明驱动电源,该电源采用单端反激式准谐振电路作为其主电路拓扑,并在其前端增加了boost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主电路和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开关管均由一个控制芯片iw3614统一控制;同时,给出了初级侧控制的准谐振LED驱动电源的准谐振模式及恒压和恒流的控制原理及电源的各项设计参数,并做了准谐振开通、恒压和恒流等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实现了开关管的准谐振开通,输出电压稳定在30 V,输出电流稳定在372 mA,具有较好的恒压恒流特性;当输入电压在180~264 V变动时,功率因数均在0.96以上,电源的效率大约为82%,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与恒压恒流输出.该电源具有结构简单、恒压恒流特性好、开关损耗较小、功率因数高等优点,能高效、可靠地驱动LED灯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自主车跟踪固定路径的精确控制,建立了自主车路径偏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主车导向控制器,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结构,并由实验数据产生训练样本。该控制器通过精确控制两个驱动轮的差动转速实现路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的导向控制器能够稳定地实现跟踪导向路径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神经网络作为非线性估计器,设计自组织模糊控制器,解决常规控制方法难以解决铝电解过程中存在的时变和大时滞问题,提高控制性能.方法在分析铝电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及基于规则双阶段获取的自组织模糊控制器,将神经网络与预测控制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铝电解模糊控制系统.结果给出了以STD工业总线控制机为核心的模糊控制系统,实现了铝电解过程的最优控制.使得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出能够很好地跟踪铝电解生产过程,预测效果更佳.结论该系统能使电解过程很快达到稳态,产生的超调量较小,具有良好地响应特性和鲁棒性,提高了铝电解过程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50 kW分布式发电电压自治装置的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采用并网运行时的电网频率和电网电压作为支撑,根据输入输出功率、直流侧电压或充放电电流在AC/DC侧设计了恒压控制器、恒流控制器、Vf控制器,在DC/DC侧设计了恒压控制器、恒流控制器. 本文搭建了试验平台对分布式发电电压自治装置进行测试,感性无功降低电压实验和容性无功升高电压实验的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无功变化抗扰度. 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的电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对角递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内模控制方案,其内部模型和内模控制器的建立均由对角递归神经网络来实现,同时改进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训练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内模控制系统与基本BP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系统相比,具有跟踪速度快,超调量小,以及对对象参数摄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对角递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内模控制方案,其内部模型和内模控制器的建立均由对角递归神经网络来实现,同时改进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训练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内模控制系统与基本BP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系统相比。具有跟踪速度快,超调量小,以及对对象参数摄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机车用的大功率铅酸蓄电池的充电要求,采用改进的恒流恒压充电模式,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LC控制的智能充电机。系统通过自动检测充电机当前的电压电流信号并以此控制恒流恒压充电模式的转换,避免过充、欠充现象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该智能充电机能实时显示充电曲线,具有打印和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述了以89C51单片机作为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采用模糊自适应PID参数控制算法构成的实用恒压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整定PID的参数Kp、Ki、Kd,使PID控制器能够通过改变输出电压来控制执行机构变频调速器的频率,从而使整个供水系统保持给定压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传统PID控制对模型依赖性强,难以在线调整,对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变风量(VAV)空调系统的控制动态性能差的特点,提出将模糊神经网络应用于该系统.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基于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比传统PID控制更适合于VAV系统,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可以取得更优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以89C51为核心的单片机恒流控制系统,通过焊前检测网压有效值,对网压波动和负载功率因数角进行补偿,不断调整可控硅触发角,实现了恒热量输出。实验表明:该恒流控制器既适用于半波点焊,也适用于多波点焊。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电源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基于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UPS-220V/3A电力操作电源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整流、直流变换、智能控制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整流部分利用该电路特有的两个控制环相互作用提高输入侧功率因数;然后直流变换部分采用高频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以及全波整流相组合以实现稳定的直流输出;通过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调整充电电流等级和控制充电模式并进行显示;最后控制部分利用AT89S51单片机采集信号并进行处理,通过控制高频逆变模块来控制系统的稳定以及实现输出电压的可调.该操作电源系统在市电输入时能稳定电压;当市电断开或输入异常时,可对负载进行零时间切换供电.结果显示输出电压偏差在±0.5%以内,输出纹波系数在0.1%以内,供电稳定,负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控制策略难以兼顾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潮流优化和运行模式快速切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分层控制策略。在较短时间尺度内,各并网变流器均根据上层调度指令工作于下垂控制模式,使系统稳定时工作于优化状态;当出现恶劣工作状况时,通过切换互联变流器和储能单元变流器的控制策略以维持配电网直流侧电压稳定。在较长时间尺度内,当系统正常运行时以系统电能损耗最小和系统电压偏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当直流线路断线时以故障点两侧节点电压偏差最小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调度算法为下层提供调度指令。仿真结果表明:正常运行时该控制策略能实现系统运行优化、维持系统稳定且不过分依赖通信系统;在系统功率骤变、电路故障等恶劣工况时,能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交直流并联系统和多馈入系统换流母线电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因子的解析式,以增量形式的潮流方程为基础,通过分析异步电动机的阻抗特性、换流站的外特性方程以及各节点注入功率的变化量,给出了各节点电压间相互影响关系式及相互作用因子的求解方法。明确了异步电动机的等效阻抗是机端电压幅值的函数;节点电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与系统结构、扰动前运行状态以及直流系统控制方式有关;节点电压变化量之间的比值近似为一常数。最后通过具体的算例分析,说明了换流母线电压相互影响关系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油脂工业中常涉及到各种液位控制,以液位自动调节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参数时变性、死区非线性等问题,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器.该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增强了传统模糊控制的性能,可以实现在线和离线的自适应调节,改善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和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可控电抗器抑制内过电压及潜供电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普遍安装的固定高压并联电抗器显著制约线路传输功率的缺点,提出采用可控电抗器来代替的方案。首先介绍了可控电抗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基于小斜率磁化曲线的可控电抗器模型。针对此模型着重分析了可控电抗器的谐波特性、伏安特性、控制特性和响应时间特性,列出了可控电抗器中性点小电抗器的计算公式。根据三右-江陵500 kV输电线路建立了超高压线路模型,仿真研究了可控电抗器应用于该线路后对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以及潜供电流的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可控电抗器除了能随着系统传输功率的变化来平滑调节无功容量,还能抑制故障时产生的工频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限制单相故障时引起的潜供电流,成功实现单相自动重合闸。从而验证了可控电抗器应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单相Boost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时存在较大开关损耗的缺点,设计了一款平均电流控制型单相Boost ZVT-PWM变换器.在剖析了该变换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其主电路中谐振网络及控制电路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利用Saber软件对该电路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所提Boost ZVT-PWM变换器可有效地提高电路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开关损耗,同时可较好地解决功率开关管中电流和电压的交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