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产权、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平衡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公共领域经济学的文章.从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本文为思考开放空间的动态变化、解释都市形态学的演变以厦预测城市设计的结果提供了一整套分析工具,考虑了通过共享和私人空间来处理公共领域问题以及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开放空间在这个分析中作为剩余用地类别出现,表明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它引出了这样的想法,即一个城市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应该对应不同等级的管理机构.在创造可持续的公共领域以及避免本文提及的都市"公地悲剧"中,物质环境和制度设计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的关联的说明,阐述了城市设计的意义及其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和都市景观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及其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3.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是我们在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们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既有相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深入以及城市转型存量发展,超大、特大城市及其他城市人口高密区域的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逐渐突显。其中,城市中现有的绿地空间难以满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由于地价使得绿地建设成本上涨也让新增公共绿地变得困难重重。纽约、伦敦等城市先后发展了以“私人空间公共化”增加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模式,近年来国内也在此领域逐步从“破墙透绿”发展到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以提供非商业化公共绿地空间为特征。同时,私人空间公共化的典型案例在设计引导、透明度提升、共享模式创新等方面对于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由此,提出今后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应当从引入私人空间公共化政策、编制附属绿地设计与建设导引、搭建信息公开化渠道及建立长期监督与进退机制等三方面推进,使得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成为补充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的有效创新途径,成为支撑公园城市和人民城市创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雷鸣 《中外建筑》1998,(6):30-32
本文结合重庆市城市发展改进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努力,从规划的层面,探讨如何重建失落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城市框架     
这个装置提升了基础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化中的重要性。这个结构既是城市性的也像住宅一样私密,围合但是开放,完整地形式却具有无限感。它同时唤起对住宅和城市的想象。结构的层叠和不同尺度的内部空间是经过者产生视幻效果。参观者必须微微弯下腰进入这个装置。这个装置的框架像建筑的脚手架或剧场的背景。内部空间的形状和尺寸给人们提供了进行不同活动的机会,对成年人和小孩创造了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其中秋千一样的座椅可供人休憩:特别设计的灯具分布在有顶的小空间中:几个悬挂的花园在装置中引入绿色。通过编织各种元素,这个框架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环境供人交流、放松和玩耍。  相似文献   

9.
关注公共开放空间问题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开放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二是感到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拥挤,拥挤程度不断加剧.虽然造成城市拥挤的因素很多,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优先规划"理念缺位和滞后是关键.通过对这两个原因地思考,联系公共开放空间现状与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所以公共开放空间概念研究具有普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活动场地:城市——设计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绿地自由玩耍对少年儿童的积极发展很有益,但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少年儿童可能会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供玩耍.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长大,少年儿童身体、心理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威胁.风景园林学要发展出新的设计规范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尝试可以使城市开放空间满足少年儿童的健康发育的功能."活动场地:城市"的远景宣言,适用于推动城市以少年儿童友好为本方面的发展,这个宣言以多特蒙德大学的多项研究为基础,结论是通过分析研究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案例得出的.远景宣言包括一个空间模型,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游憩质量和多种使用机会等提高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少年儿童友好度".另外分析了城市街道、居住环境以及城市公园的"少年儿童友好度".进一步给出帮助检测上述几类开放空间的"少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以及以帮助改善现状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珊  李云  伍惠婷 《建筑师》2018,(4):69-75
以废弃工业铁路改建而成的纽约高线公园三期于2014年正式面向市民全面开放,标志着这场持续了15年之久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高线铁路向高线公园的转型基本完成。该项目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本文回溯了纽约西切尔西区铁路线设立到向高线公园的转型与复兴过程中所产生的多次矛盾与应对措施,对其在转型过程中所确定的可持续性的规划思想与转型后高线公园的运营管理模式。公共空间中文化事件的插入等展开阅读。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复兴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信减弱、城市活力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徐宁 《风景园林》2016,(3):115-12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和形态学量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性原则,即结构适配、场所固结、层级连续和界面约束原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总是与城市结构相适配;有若干独特地点从整个连续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层级连续系统;并具有明确的限定约束界面。  相似文献   

14.
公共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是新时期上海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从公共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分析入手,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袖珍广场、活力街巷、文艺复兴、街区更新等规划设想和举措,探索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6.
身份之场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适于居住的区域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干结构是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亦即如是所说的公共城市空间,为所有公民所有,因此,它必须毫无例外地面向每个人,其所有权、领域及使用必须是公共的。这种公共空间是文化与社会的支撑,赋予公民团体以身份。它是同存共生的景致,是集会社交的场所,调控个中的私密功能以维系此般公共空间的权益尤显必要。因为代表了公民团体的身份,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场所,其身份的表现为人所知并被传承。  相似文献   

17.
刘杰武 《中国园林》2007,23(7):79-82
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是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的热点问题,而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回顾了国外企业开发公共空间的产生及其发展,探讨了国内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本土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研究,重点选取了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这一成功的实例进行考察,最后总结出以“企业开发、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利益兼顾、共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华侨城生态广场模式,希望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鑫  黄智鹏  马健  李莎  傅凡 《中国园林》2022,38(7):109-114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Public spaces are the loci of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whose decisions and activities affect places' qualities. The paper builds upon governance theory to provide a holistic in-depth approach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and quality of the place-shaping processes in public spaces. In the absence of adequate conception of governance in urban design and public spaces, the paper introduc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governance capacity of public spaces and applies the framework to a flagship but highly contested public space in Brisbane, Australia namely South Bank Parkland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encompasses four major components of 1) actors and stakeholders, 2) governance structure, 3) governing tools, and 4) governing tasks. The framework put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ontextual factors, the way public spaces are shaped and governed,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pace. The case study application showca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SGF which helps holistically analyse the trends in public space governance structure accounting for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all elements involved.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outh Bank Parklands governance is mix-structured, hierarchical, and highly political. It is, however, a likeable public space for which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s notably limited.  相似文献   

20.
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综合体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正在迅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室内装修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