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山北麓,秦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南阳盆地与吴城盆地之间,属中、低温蚀变岩型金矿床。近年来区内找矿取得了较大进展,新增金资源量突破150 t。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对老湾金矿Ⅱ-2-2矿体原生晕分带特征进行综合剖析,并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矿体组成元素的亲缘性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并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①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Zn→Hg→As→Au→Sb→ Bi→Pb→Cu→Mo→W→Sn,近矿晕元素Ag、Zn出现在前缘晕元素Hg、As、Sb之前,尾晕元素Bi出现在Pb、Cu之前,表明-737 m标高以深存在隐伏矿体;②Mo、Bi、Cu、S与Au关联性较强,该类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可作为矿区找金标志;③元素分带指数比值显示下部矿体的前缘晕与上部矿体近矿晕叠加,F2因子得分的等值线在深部异常发育且未闭合,说明-740 m标高以深仍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E6勘探线钻孔ZKE608南部-740 m标高以深区域为矿区有利的找矿靶区。通过在E6线钻孔ZKE608南部布设深部钻探工程进行验证,在标高-794.18~-795.53 m处控制到真厚度为1.08 m的金矿化体,表明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可为矿区后续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老湾金矿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部,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单体金矿床。研究了矿带内金矿体原生晕的元素浓度分带、轴向分带序列,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Au、Bi、Pb、Zn、Mo元素浓度分带未闭合,向下延伸较好,表明矿体深部仍有延深;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Mo-Hg-As-W-Sb-ZnSn-Au-Cu-Bi-Pb,高、中、低温热液元素排列无序,反映原生晕是由多期矿化叠加形成;Au与Bi、Cu相关性较好,在成矿热液中共同迁移、富集,Bi、Cu元素可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主因子F2(Au-Bi)代表了促使金富集的地质作用,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标高-650 m以深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基于上述认识预测的找矿靶区已获得成功验证,分析结果对于矿区后续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屈库勒克金矿区选择典型剖面,总结原生晕轴向分带规律。结果显示沿矿化带轴向在近地表和深部发育两个原生晕,代表了单次成矿热液活动形成矿体呈串珠状分布,其中近地表矿体已被剥蚀,原生晕分带序列较为紊乱,深部原生晕未见构造叠加或破坏,具有找矿预测研究价值。在原生晕找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剖面深部原生晕分带序列,开展找矿预测工作。研究表明前缘晕元素在深部矿晕中浓度相对高,而尾晕元素相对较低,这种情况说明深部矿体比较稳定,不具备向深部完全尖灭的条件。判断成矿热液形成的串珠状矿体还会在深部继续发展,对今后找矿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哈图金矿地下450~1 000 m深处盲矿体及围岩系统取样和成矿指示元素含量分析基础上,计算获得该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上而下):(Au、Pb、Ag、Cu、Zn)—(Hg)—(As、Mo、Sb、W)—(Ni)—(Bi)。结合指示元素含量衬度图形及前人资料,确定了原生晕的前缘晕元素组合:Hg、As、Sb,尾晕元素组合:W、Ni、Bi,近矿指示元素组合:Pb、Ag、Cu、Zn。根据指示元素的组合及分布,发现已知矿体的下部以尾晕元素组合为主,虽有前缘晕元素Sb与As的异常,但规模和强度较小,且前缘晕元素组合与尾晕元素组合的累乘比较低,预示深部可能仍有隐伏矿体,但规模不大。  相似文献   

5.
山东招远上庄金矿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招远上庄金矿急需“就矿找矿”,增加可供开采的储量,为此对其Ⅲ号和Ⅷ号矿体各开采中段及钻孔的岩石系统进行了采样分析和计算统计,确定了该金矿的地球化学原生晕指示元素的轴向分带。结合国内对该地区同类型金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带性研究成果,建立了该金矿床轴向分带的理想模型,预测深部隐伏矿体的可能位置,为本区寻找和勘察隐伏金矿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归来庄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之内,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以归来庄金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从原生晕元素分带、地球化学参数、原生晕模型等多方面研究了归来庄金矿床主矿体原生晕的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深部找矿提供理论指导。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明显:F-V-Mo-Se-Pb-Bi-Ag-Au-Sb-As-Tl-W,存在"反向分带"特征及前尾晕叠加特征;指示性元素衬度系数显示Au元素在不同标高的富集程度,反映了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多期矿化叠加的特征;剥蚀参数变化向深部有上升趋势且剥蚀参数较大,指示矿体沿倾向方向深部有延伸或深部存在盲矿体。综合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地化参数特征以及构造特征,推测矿体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熊耳山隆断区。区域结晶基底为太古宇太华群片麻岩,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官道口群白云岩,区域断裂构造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是河南省著名的金、银、多金属生产基地。干树金矿位于熊耳山上宫金矿田内,上宫金矿田在全国“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新增备案金资源量 60 t 以上,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干树金矿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干树金矿属热液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 F1断裂控制。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矿体元素亲疏程度进行了研究,采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矿床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并通过原生晕等值线图对深部矿床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①Ag、Hg、Cu 与 Au 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的指示元素;②矿床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为 Hg→Ag→V→As→Au→W→Sb→Mn→Mo→Cu→Zn→Pb→Ba,反映矿床多期叠加成矿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反分带” 特征,预示着矿脉向深部还有很大的延深或者第二个隐伏矿体存在;③预测矿体向深部仍有很大的延深、且向北东侧侧伏;④在 F1断裂深部 0~-1 000 m 标高、上宫 41#线至干树 66#线预测金资源量 52.56 t。深部工程揭露了多层矿体或矿化带,Au、Ag、Cu、Pb、Zn 单样最高品位分别达到 2.60×10-6、2 550×10-6、1.16%、14.50%、15.52%,反映出上述成矿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对于区域金矿床钻孔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熊耳山隆断区。区域结晶基底为太古宇太华群片麻岩,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官道口群白云岩,区域断裂构造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是河南省著名的金、银、多金属生产基地。干树金矿位于熊耳山上宫金矿田内,上宫金矿田在全国“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新增备案金资源量 60 t 以上,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干树金矿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干树金矿属热液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 F1断裂控制。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矿体元素亲疏程度进行了研究,采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矿床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并通过原生晕等值线图对深部矿床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①Ag、Hg、Cu 与 Au 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的指示元素;②矿床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为 Hg→Ag→V→As→Au→W→Sb→Mn→Mo→Cu→Zn→Pb→Ba,反映矿床多期叠加成矿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反分带” 特征,预示着矿脉向深部还有很大的延深或者第二个隐伏矿体存在;③预测矿体向深部仍有很大的延深、且向北东侧侧伏;④在 F1断裂深部 0~-1 000 m 标高、上宫 41#线至干树 66#线预测金资源量 52.56 t。深部工程揭露了多层矿体或矿化带,Au、Ag、Cu、Pb、Zn 单样最高品位分别达到 2.60×10-6、2 550×10-6、1.16%、14.50%、15.52%,反映出上述成矿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对于区域金矿床钻孔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云鹏  袁和 《金属矿山》2022,51(3):149-157
辽西新民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辽成矿带的最东端,是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为在矿区深部探求新的盲矿体,以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成矿模式,同时开展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研究,并对矿区59号勘探线100 m中段和ZK5908、ZK5909号钻孔样品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地层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据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围岩、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缘性,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后期有大气水加入。②矿区受韧性剪切作用影响,含矿流体沿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Au主要以[Au(HS)2]-形式迁移。随着成矿流体温度、压力、氧逸度及pH值发生改变破坏了金硫络合物的稳定性,使金发生沉淀、富集形成含金糜棱岩带。③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Au与Hg关系最为密切,Hg可作为找金的重要指示元素。矿体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Mn→Ba→Ag→Zn→Au→Sb→Co→As→Ni→Mo→Bi→Cu→Hg,具有“反分带”和“前、尾晕共存”特征。④深部矿体预测评价指标(Hg×Au)P/(Ni×Bi)P在100 m中段为1.87,65 m标高为1.21,-63 m标高为2.03,该指标自矿体中部至尾部具有由降至升的趋势,表明矿区深部存在新的盲矿体,根据钻探工程验证结果推测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
上宫金矿田在全国"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重大突破,F60矿脉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条矿脉。通过对F60矿脉地质特征、钻孔原生晕分带特征、元素亲缘性分析表明,矿床近矿晕元素为Ag、Au、Pb、Zn,前缘晕元素为As、Hg、Cu,尾晕元素为W、Mo、Mn、V,矿床不存在多期次叠加成矿形成的叠加晕特征,深部出现盲矿体的可能性不大,矿床找矿方向在浅部无工程控制的区域;元素亲缘性分析显示,近矿晕元素Ag、Au、Pb、Zn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W、Mn、Hg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的指示性元素。研究成果对区域上类似的层间构造控矿金矿床开展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部即将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以加强国内资源能源保障程度。七里坪-星星阴金成矿带豫西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通过对勘查程度、物探、化探成果的分析,认为该成矿带走向、倾向上均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倾向延伸可至地表以下3 000 m的深度,康山、夹沟等区域中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根据找矿前景分析提出了成矿带勘查建议:上宫-干树矿段实施3 000 m左右的深穿透钻孔,为区域探索更为广阔的深部探矿空间;康山-西青岗坪矿段开展大比例尺的岩石原生晕剖面测量,实施钻探工程验证前缘晕原生晕异常,勘查中深部盲矿体;七里坪矿段开展大比例尺的电法测量,验证低电阻率异常,勘查中浅部多金属矿体。以往区域找矿前景的分析仅限于某个矿床,本次综合成矿带上不同的矿床(矿点)的地质、物探、化探特征,对该成矿带成矿前景及进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成果对该成矿带对成矿带内开展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两相邻矿体,从根本上弄清两相邻矿体之间的开采扰动关系与回采步距,对于实现矿产资源优化开采与地压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于开采顺序对围岩应力分布状态产生的影响,未从理论上对两相邻矿体间的扰动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基于协同开采理念,分析了不同倾角和不同矿层间距条件下两相邻矿体的开采扰动关系,给出了相应的协同步距计算公式,并结合山东会宝岭铁矿两急倾斜相邻矿体和云南斗南锰矿两缓倾斜相邻矿体开展了工程案例分析。研究表明:①水平-缓倾斜两相邻矿体仅存在下层矿体回采对上层矿体扰动关系1种类型,倾斜-急倾斜两相邻矿体存在无扰动关系、单一矿体扰动关系和两矿体相互扰动关系3种类型;②相应的协同步距计算公式由开采方式与矿体相关参数综合决定;③会宝岭铁矿的两急倾斜相邻矿体宜同步回采,云南斗南锰矿两缓倾斜相邻矿体的V8矿层应超前V7a矿层2个矿块回采。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矿山两相邻矿体安全、高效、绿色、协同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温都尔各脱铅锌矿地处沙麦钨成矿带西南端,奥由特铜成矿带北东部,为近几年新发现的矿床,前人研究较少涉及。为深入研究矿区成矿规律,根据区内最新找矿成果,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铅锌矿体在空间上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构造为矿液运移、存储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及场所;②矿体赋存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二长花岗岩为矿体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及物源;③矿石主要呈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细脉状-星散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闪锌矿呈不均匀星散浸染状分布;④矿体多呈带状、少数呈透镜状产出,有分支复合及膨大收缩现象出现;⑤区内铅锌矿是由地下热水经溶解、置换、萃取形成含矿热液,随后期岩浆活动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在合适的位置沉淀成矿,该区铅锌矿属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极化率异常为区内有利的找矿标志,构建了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了5处找矿靶区。其中,B1、B2、B4、B5靶区均分布于F1构造带上,首尾相连,成矿地质背景基本一致,实际上属于一个较大规模的靶区,靶区内构造蚀变带全长约6.2 km,已圈出的4条矿体平均真厚度为3.16 m,向下延伸200 m以上,Zn平均品位为1.03%,反映出靶区成矿潜力均较好,值得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4.
哈西金矿位于新疆托里县哈图金矿的西南部,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金矿。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地层、构造、岩浆岩对矿床的控制作用,认为哈西金矿的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地层中,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磁黄铁矿、辉砷镍矿、自然金等;区内NE向主干断裂对金矿体的产出起到控制作用,EW向构造带与其交会地段是矿体的赋存部位;区内玄武岩与矿体关系密切,为含矿建造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热动力。同时指出NE向主干断裂与EW向构造带交会地段及其旁侧中酸性脉岩分布区、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蚀变较发育区、Au异常浓度 200×10~(-9)分带区,应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找寻与隐伏花岗岩伴生的矿床是栗木矿区深边部及外围找矿的目标和难点。前人找矿勘查主要集中在侵位较浅的第三阶段花岗岩,对侵位较深的第二阶段花岗岩的认识则局限于其上部脉状矿体,制约了进一步的找矿突破。针对花岗岩型矿床地质特征,重新总结了栗木矿田含矿花岗岩垂向分带特征,垂向分带包括岩体内带和岩体外带,内含3个成因类型和5个工业矿床类型;研究揭示了构造活动对岩体垂向分带及成矿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二阶段花岗岩体侵位于较深的部位时,往往形成多层矿,其岩体外带岩脉及脉型矿多位于主岩体较远的上部,而第三阶段花岗岩侵位于较浅的部位,其岩体外带岩脉及脉型矿多位于主岩体较近的上部甚至与花岗岩相连。依据花岗岩垂向分带特征,找矿勘查首次在第二阶段花岗岩中发现了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床,鱼菜、三个黄牛2个矿床初步规模分别达到了中型、小型,并对其外带脉型矿取得了新认识;在外围数个区段新发现了数条具有工业意义的钨锡矿脉,取得了找矿成果突破。基于对花岗岩体成岩成矿垂向分带的研究,认为栗木矿田仍有较大找矿潜力,并圈定出2个找矿靶区,即老矿区深边部隐伏岩体形态上的岩沟凹陷内相对突起部位以及水溪庙东南,西部香粉厂、黄桶界—沟挂垒等区段深部。  相似文献   

16.
占文锋  王强  刘太福 《金属矿山》2020,49(4):118-129
维拉斯托岩浆热液型铜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已探明矿石量超过800万t,资源潜力巨大。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元古界锡林郭勒杂岩内,受NE向断裂带控制,地表为第四系覆盖,覆盖区隐伏矿体的准确定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详细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钻孔资料、物性资料及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对找矿潜力较大的物探异常区进行了激电扫面、剖面和测深工作,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辉长岩的磁化率及剩余磁化强度较大,其余岩性无明显的磁性变化,围岩、侵入岩、构造岩(包括蚀变的)以及氧化矿等均不会产生激电异常,视极化率低于4%,视电阻率基本大于1 000 Ω·m,矿体是引起异常的主要原因,其视极化率小于4%,视电阻率约1 000 Ω·m,呈高极化、中-低阻特征,以此作为研究区激电异常划分的依据;②平面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显示两条SN向高值带,近于平行排列,平面上呈“S”形展布,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格局,其间展布的NE、NW向高值带相互交织成网格状,节点位置即为异常点,推断为矿体富集的主要区位,据此将区内异常划分为东西两个条带,沿南北方向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异常区;③对典型的激电测深剖面进行了解译和反演,发现反演结果与实测揭露的异常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本吻合,但反演的深度略浅;在异常位置通过布设钻孔验证,见矿效果较好,对各靶区下一步钻孔布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述分析表明:所采用的物探综合勘查方法和资料解译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类似地区具有一定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魏军  王恩德  刘福兴  王伟 《金属矿山》2019,48(8):120-130
白云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辽东-吉南古元古代裂谷中段,裂谷发育晚期形成的黏土质-半黏土质岩石组成的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含金建造。该矿带为国内著名的辽东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内的重要金矿带,矿带内已发现了1#、2#、10#、11#、60#、70#、80#、90# 8条规模较大的金矿脉带,每条矿脉带由数条或数十条金矿体组成,累计探获资源储量金约80 t、银400 t。对白云金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矿脉带及矿体特征、矿床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金矿带赋存于古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片岩中,盖县组片岩不仅是重要的矿源层,也是金矿容矿岩石;②金矿带受近EW向白云推覆构造带控制,推覆构造作用于横向以及垂向上形成的平行产出的层间断裂群,控制着金矿脉带的空间展布;③硅化、钾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化类型以硅钾蚀变岩型为主,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找矿突破的勘查思路及找矿勘查成果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了盖县组片岩、韧脆性剪切带、层间断裂群、中性及中酸性岩脉、硅钾蚀变带5条找矿准则,其中“盖县组片岩+层间断裂群”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关键准则,并提出了400~800 m埋深、800 m以深、矿带东西两端延长部、白云推覆构造的主构造面深部是今后找矿的重点区段。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会泽县大水井铅锌矿处于扬子地块之上扬子古陆块的滇东被动陆缘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组(C1b)地层中。前人的找矿研究区域仅限于会泽10#矿体南延、88#~138#地质勘探线、标高1 261~1 031 m等区域,对大水井其余区域涉及较少,未提出明确的找矿方向。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前期开展的构造叠加晕预测了新的找矿靶区,并开展了靶区验证工作。研究表明:①矿体呈似层状产于粗晶白云岩中,长大于395 m,垂高258 m,平均厚度4 m,产状132°∠56°;②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菱锌矿、异极矿、方铅矿、白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粗晶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共边结构、网脉状结构、乳浊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似层状构造、脉状构造等;③围岩蚀变有白云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褪色作用等;④大水井铅锌矿受地层、岩性、构造控制,找矿的基础条件为地层,找矿的重要标志为岩性和热液蚀变,找矿重点地段为控矿构造,该矿床成因属构造热液蚀变型铅锌矿床;⑤根据大水井矿区已揭露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圈定了1#、2#、3# 3处找矿靶区,通过对1#靶区局部开展验证工作,探获大水井铅锌矿I#矿体铅锌矿石量115.90万t,金属量铅54 133 t、锌175 238 t,共生硫元素量223 182 t,伴生组分金属量银31 785 kg、锗44 615 kg、镉393 155 kg,总体上1#靶区找矿潜力巨大,2#靶区找矿潜力较大,3#靶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