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区公园是社区游憩服务的重要载体。美国社区公园经历了100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洛杉矶市更是将完善社区公园体系作为当前城市改良的发展战略之一,对中国社区公园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以该市为实证,借助统计方法解析了美国社区公园的类型构成、用地面积以及游憩设施和服务项目的基本构成,通过对样本公园调研考察其服务建设的实效,并探讨其可供借鉴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更多选择在社区公园中开展各种活动。传统社区公园普遍存在重景观设计、轻服务功能的现象,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园的使用需求。疫情常态化下的社区公园设计应是在健康、绿色、生态、多功能的理念下,塑造有利于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环境优美、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的社区公园空间。以北京市悦康公园为例,探索如何在新设计理念下进行公园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社区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菊萍  谢良生 《中国园林》2009,25(12):69-71
社区公园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类公园绿地,对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处起着重要作用.深圳市率先开展社区公园建设,近5年建设成果突出.从了解深圳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稃出发,在剖析社区公园的概念及特点,研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全面调查统计深圳社区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建议,为今后社区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辉 《建筑与文化》2016,(8):120-121
基于社区公园现有规划布局方式的局限性,针对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通过“社区公园适建用地整理、基于可达性的社区公园初步布点、社区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优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布局方案形成”四个阶段的工作,以子长县城为例,探讨适宜该地区的社区公园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对社区公园的游憩需求增长显著,但社区公园的建设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美国社区公园经历了100余年的发展,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颇具借鉴意义。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共词分析法对美国2008—2013年间的社区公园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掘其研究的热点议题,思辨其前期发展的经验教训,并藉此为参考,提出我国社区公园未来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发挥社区公园的健康效能对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建设健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问卷访谈法与SPSS数据分析,对杭州12个社区公园研究得出:绝大多数的受访老人对使用社区公园带来的健康收益持肯定态度;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是其认为使用社区公园的主要健康收益;社区公园的设计功能质量、规划环境质量、景观设施质量、景观视觉质量、景观空间质量5个公共因子对老人使用、获得社区公园的健康收益具有影响;设计功能质量、规划环境质量两个公共因子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层需求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构建——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长并趋于多样,但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分层水平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上海作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进行取样调研,剖析社区公园的服务范围、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收入层次的使用人群对游憩出行距离、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用以指导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克  赵亮 《城市住宅》2021,28(1):131-132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公园愈发重要.景观活力是评价社区公园是否符合人们日常所需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山体社区公园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山体社区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差异,研究其特点.在山体社区公园景观活力的3个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以济南领秀城泉子山社区公园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现场访谈法及文献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特征、空间环境特征两部分研究临山体社区公园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绿地类型之一。科学、完善的社区公园规划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公众健康福祉。以美国多个城市为例,梳理归纳其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城市公园服务分区规划和社区公园规划设计3个尺度的社区公园规划特色,并总结社区公园项目投资建设、公园评价和运营维护的管理内容。最后,分别从规划体系、投资模式、评估机制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对中国社区公园的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源 《建筑技术》2020,51(1):59-63
为研究社区公园在存量规划时代的更新路径及策略,选取美国达拉斯市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达拉斯公园系统及社区公园调研与分析,从公园分类、更新策略、民意调查3方面,探讨达拉斯公园系统下社区公园建设的经验及教训,可供我国城市公园系统规划、社区公园更新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除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外,社区公园的社会效益能推动人们迈向更高质量的邻里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发达国家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解读国外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演绎,提出当前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对邻里福祉的社会影响.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1世纪后社区公园与邻里福祉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设计精美的城市社区公园公共空间能够让使用者有效地掌握空间环境信息。本次研究以重庆动步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园公共空间营造的注意事项,对构建大众化的城市社区公园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最易接近的公园绿地,其空间布局的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居民日常交往、游憩、锻炼活动。构建基于服务范围布局均衡的社区公园体系,有助于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主动干预人群健康。文章以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公园为例,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方法,在整体区域层面研究其布局的均衡性;然后采用网络分析法,在街道层面研究其与建筑物的匹配程度,进而评价其分布均衡性。结果表明南山区社区公园空间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某些地区社区公园重复建设,而其他地区社区公园又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6.
在2012年以来掀起的"社区公园+"改革热中,在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征用土地的指导下,珠海、重庆等地发展社区公园+体育的组合方式,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更新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论证.在当下城市新基建发展背景下,文章围绕社区公园使用者,采用比较方法,探究了当下国内外对社区公园使用者研究视角的差异,总结了差异视角发展下社区公园对使用者研究的特征,并提出了未来需要面向的几个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刘正瑛  龙岳林 《山西建筑》2010,36(17):349-351
在界定社区公园概念的基础上,从任务、选址、地形处理、内容及原则等方面总结了社区公园设计的理论研究,结合社区公园实例,针对社区公园应用中突显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使得社区公园设计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6,(8)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对社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社区点状分散绿地环境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大自然的迫切需求,新型社区公园的出现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从整合形成中心绿地、合理布置功能与交通、兼顾运动场地配备和居家养老模式设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原场地的尊重、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建造社区公园的设计理念,以期为指导社区公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空间公平性是其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以社区公园为对象,针对现有布局方法无法支撑空间公平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和公园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借助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社区公园的适建用地整理、初步布点、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比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用地落实等步骤,实现社区公园与其服务人口在空间分布及规模上的匹配,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刘颂  杨莹  贾虎 《风景园林》2021,28(6):88-93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间,一直以来按照公园规模及其相应的服务半径形成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来衡量其布局的合理性。但在现实中,由于难以获取居民实际行为规律,公园的实际服务范围与设定的服务半径是否一致无法被精准验证和分析。手机信令数据等新数据源包含居民生活活动空间信息及公园使用数据,能够突破传统数据的制约。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2座社区公园,采集2019年5月9天(包含4个周末和5个工作日)内到访公园的游客的手机信令数据,通过追踪游客的驻留地信息,计算各公园的实际服务半径。发现上海市社区公园的实际服务半径普遍较大,平均为5 879.9 m。对社区公园服务半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与公园使用满意度和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公园的区位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公园面积和交通便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社区公园建设应该提高公众参与度,从“空间建造”转变为“场景营造”,提高公园品质;结合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与空间的融合,提高公园周边的空间活力。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公园服务范围进行精细化识别,能够提升公园规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