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流域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5年长江流域174个气象站的日雨量资料,通过气候趋势系数法、气候倾向率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区域多年降雨变化趋势,并进一步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方法分析了趋势的显著性。结果表明,1951~2005年长江上游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长江上游汛期降雨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则为不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各区域枯季降雨量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  相似文献   

2.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我国降雨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以西南地区为例,选择研究较少的贵州省湄潭县,利用线性回归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湄潭县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和暴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年降雨量不断减少,暴雨发生频次以加快的速率增大,最大暴雨量增加,但发生时间在推迟,且均以1980年和2000年为转折点,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在变化环境下,我国西南典型县城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雨呈现典型的区域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选择大清河流域的两个子流域,对其洪峰和洪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统计了1956~1980年和1980~2002年两个时段一定频率洪水发生的次数,发现两个子流域洪水次数和量级呈减小的趋势。并分析了降雨因素对洪水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有减少趋势,一定频率降雨发生的次数在1981~2002年比1956~1980年有明显的减少,汛期降雨量和雨季平均日降雨量也呈减少趋势,以及暴雨空间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降雨因素对洪水次数和量级的减小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降雨因素对大清河流域洪水径流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两个子流域,对其洪峰和洪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统计了1956—1980年和1981—2005年两个时段一定频率洪水发生的次数,发现两个子流域洪水次数和量级呈减小的趋势。分析了降雨因素对洪水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有减少趋势,一定频率降雨发生的次数在1981—2002年比1956—1980年有明显的减少,汛期降雨量也呈减少趋势,暴雨空间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降雨因素对洪水次数和量级的减小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最大蓄水容量增加也是导致洪水量级减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苕溪流域暴雨洪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线性趋势回归法对太湖东苕溪流域多年暴雨洪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东苕溪流域年最大洪水对应的洪峰流量和次洪量序列呈上升趋势变化.进一步分析了降雨因素对洪水变化的影响,发现年最大洪水对应的各雨量站最大1h、3h和最大1d降雨量序列整体呈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也呈增加趋势,说明降雨特性的变化对洪水洪峰流量和次洪量的增加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密云水库产水区降雨变化趋势,基于产水区内38个雨量站1956—2005年长系列日降雨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区域1 d、3 d雨量极大值及汛期7、8月与年平均降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产水区在汛期7、8月降雨有明显的衰减趋势,趋势显著性站点基本遍布区域全范围;产水区年平均降雨、1 d及3 d雨量极大值变化也表现出衰减趋势,主要集中于黑河、汤河及河北境内白河地区,北京境内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划分镇江市降雨场次和分析暴雨特性,基于丹徒站1981—2016年汛期5—10月的逐分钟降雨资料,确定了降雨间隔时间,筛选了暴雨场次,分析了汛期各月暴雨次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性,解析了不同历时和不同强度暴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镇江市合理的降雨间隔时间为2 h;汛期总暴雨次数呈略微上升的趋势,总暴雨量以每10年43.4 mm的速度增加;汛期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其暴雨次数占汛期总暴雨次数的73.0%,其暴雨量占汛期总暴雨量的73.5%;7月和8月的暴雨量及其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减少趋势,暴雨集中度增强;不同历时的暴雨中,一般暴雨占比最大,特短、短暴雨次数增长趋势显著,且特短暴雨的强度呈增加趋势;不同强度的暴雨中,弱暴雨占比最大,中、强暴雨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海河流域35个典型雨量站1956—2016年逐月降雨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分析流域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61年来降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内分配极其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7%,部分典型雨量站汛期降雨呈减少趋势,非汛期呈上升趋势;空间上由多雨的太行山、燕山山前迎风区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侧减少。  相似文献   

9.
主汛期降雨事件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子.根据永修县滨湖区1950—2009年降雨统计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累计距平和滑动t-检验法,对永修县主汛期降雨变化趋势及突变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永修县滨湖区主汛期降雨量,在周期性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在1977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极端降雨对输沙量影响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极端降雨是区域侵蚀产沙及河流输沙的主要动力。基于黄河中游河潼区间1958—2016年26站逐日降雨数据及河口镇和潼关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极端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极端降雨指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多数指标的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②输沙量在1979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1979年之前对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最大1 d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汛期降雨量;1980—1999年对河流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主汛期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暴雨量;2000—2016年对河流输沙量贡献率最大的是大雨量,最小的是暴雨量。③极端降雨对输沙量的影响在1958—1979年最大,1980—1999年次之,2000年之后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极端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降雨及设计暴雨时空异质性对汶川县造成的损失,揭示汶川县降雨时空分布特征与设计暴雨特征,基于2001~2020年的GPM卫星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等方法,从年、月、汛期、日等时间尺度和不同量级尺度,对汶川县降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暴雨移置法(Stochastic Storm Transposition, SST)进行设计暴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1)汶川县年总降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受汛期降雨变化影响。(2)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小雨主要分布在汶川县西南部,中到暴雨主要分布在汶川县东部。(3)基于随机暴雨移置法得到的设计降雨结果具有可靠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长,设计暴雨中心有从汶川县西南部向中东部移动的趋势;小重现期时,设计暴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汶川县暴雨洪涝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内涝与短历时暴雨有重要关系,为揭示城市暴雨内涝成因,选取海口站1951年—2012年逐时降雨资料,通过趋势线、小波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集中度等方法对海口市年最大1h降雨序列和暴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年最大1 h、3 h、6 h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时段越长增加越明显,最大1 h降雨量存在17 a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周期,1 h降雨量≥20 mm、30 mm、40 mm的暴雨次数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不明显。短历时暴雨次数呈现双高峰,6月和9月为高发时期,一天中短历时暴雨多发生在下午时段。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年来广东地区降水变率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的现状,基于省内26个气象站1958~2010年的连续降雨数据,利用ARCGIS平台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和普通克里克插值法综合研究了汛期、后汛期和非汛期月最大日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并结合气候、地形等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统计法分析月最大日降雨序列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前后汛期月最大日降雨量平均值呈不显著增长趋势,而粤西的前汛期月最大日降雨量平均值和粤北的后汛期月最大日降雨量平均值呈显著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暴雨事件的频次与强度呈增强趋势,对于暴雨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对区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8年日尺度降雨数据和1980—2017年台风过境期间的小时尺度降雨数据对温州市的暴雨特征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去趋势预置白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雨型分析等。日尺度暴雨指标的趋势和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暴雨指标受到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小时尺度降雨数据的暴雨指标表明,台风暴雨指标随下垫面特征和地形特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山区地区的降雨总量和持续时间的上升趋势高于平原地区。小时尺度暴雨雨型分析表明,温州市暴雨雨型以单峰型为主,单峰中期型占比最大。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域暴雨时空演变规律的认识,为区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江流域汛期降雨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流域汛期降雨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东江流域1956~2005年汛期降雨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找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雨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根据降雨主周期对未来汛期降雨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序列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每10 a12.08 mm,近50 a汛期降雨量减少了约60.4 mm;汛期降雨量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为2、4、7、12 a与19 a,其中4、7 a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强,为汛期降雨量变化主周期;依据主周期的变化趋势,预测2006年前后东江流域汛期降雨将偏少,在2008~2010年汛期降雨将偏多。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清远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2—2012年逐日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清远地区暴雨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远地区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量都呈弱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呈弱的减小趋势。汛期洪涝贡献率高,前汛期比后汛期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都呈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但北部地区均为增加趋势,南部地区均为减少趋势。年暴雨日数和年暴雨量在1969年有一个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突变,但持续年数短。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升钟水库水土保持试验站2001~2004年的坡面径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降雨量年际分布不均匀,2001~2004年,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及侵蚀降雨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及径流模数的大小顺序为:人工破坏型>封坡禁伐型>荒坡垦种型,而水土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荒坡垦种型>人工破坏型>封坡禁伐型。回归分析表明,人工破坏型的水土流失量与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封坡禁伐型及荒坡垦种型的水土流失量仅与降雨强度、降雨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0年广东省23个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平均高度场资料和水汽通量场资料,分析了广东省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广东省汛期降雨量有清远、阳江、海丰3个高值中心,前后汛期的暴雨日数分布也体现了3个高值中心的特征;广东大部地区的汛期暴雨日数总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的,只有111.5°E—113°E附近的区域是逐年减少的,前汛期广东大部地区的暴雨日数线性趋势是减少的,后汛期广东大部地区暴雨日数是线性增加的。导致广东地区汛期暴雨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距平风场的性质和水汽输送渠道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城市,对大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暴雨洪涝对东莞城市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减灾有重大影响,严重制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东莞30个水文站32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GIS与Mann-Kendall检验、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讨论了东莞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2年来,东莞市年降雨时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随时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自西向东依次增加,中部向西逐渐降低,中部向东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变化,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60%~95%,非汛期降雨量中部凸显,东西两侧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大,有向两侧逐次降低的趋势,西南部最小;四季最大雨量中心由中部向东北部、东部、中部进行移动,最小降雨量稳定于西南部区域;月均降雨量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多年月平均占比6月份最大,占全年18.58%,12月份最小,占全年1.88%。研究结果可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取山西省22个典型雨量站近61年(1956—2016年)逐月降雨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模比系数差积曲线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对山西省年降雨量和分期(汛期、非汛期)降雨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近61年来年降雨量与分期降雨量都呈下降趋势;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2.3%;降雨受地形影响大,中部盆地较少,东西部山区较多;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经向性,东部地区降雨量大于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