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君肴 《陶瓷》2022,(1):22-23,30
界首彩陶是安徽省淮北地区优秀的传统手工艺陶,自2006年起被公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融合了唐三彩、剪纸、年画等艺术风格,代代相传,画面风俗淳朴,有"土而不薄,俗而不庸,粗而不劣"的美誉,其装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并受当地风俗习惯、文化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界首彩陶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在近年来声名鹊起,频频在国际上展出,其发展也引起了当今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在对界首彩陶在装饰,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界首彩陶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在近年来声名鹊起,频频在国际上展出,其发展也引起了当今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在对界首彩陶在装饰,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界首彩陶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在近年来声名鹊起,频频在国际上展出,其发展也引起了当今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在对界首彩陶在装饰,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5.
界首彩陶图像基于农耕文化内在逻辑与表达结构,具有图像叙事属性和叙事表征。通过对界首彩陶图像叙事文化艺术精神实质阐述,探究其产生内在依据和民间文化审美结构性语境,推动图像叙事的群体认同感关联延展。辩证思考界首彩陶当代转型的多重社会动因及精神文化生产机制重构,以图像活态移植、图像程式流变、图像资源交互为路径,由此不断带来图像“活化”传承过程予以文化价值增值,提升界首彩陶图像的审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峰 《中国陶瓷》2008,44(4):71-73
驰名中外、享有盛誉的界首民间陶器,沿袭着人民的喜爱和习俗,它吸收民间版画艺术的传统;运用民间绘画中遒劲的线条;承继唐三彩(米黄、深绿、赭红)的釉色,将其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元月,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胡娟 《中国陶瓷》2012,(10):34-36,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等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对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文化创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建镇千余年来,留下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之下,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景德镇地区高校对于保护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琳斐 《陶瓷》2023,(12):108-110
笔者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精神内涵,以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文化创意产品为终端,提出可持续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入现代生活。首先理清可持续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与发展历程,运用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传承困境,结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对设计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并以陶瓷产品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形式与作用,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为例,探索职业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陶瓷从业人员众多,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更好地将陶瓷非遗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景德镇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陶瓷非遗传承提供一些新思路,从而将陶瓷非遗传承打造成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范式,意义重大、时间紧迫。本文在剖析陶瓷非遗传承保护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非遗传承的现状,探讨当地非遗传承的困境,并尝试性提出系列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它的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坭兴陶的窑变,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极高的鉴赏价值,其丰富的色阶和金属般的质感,反应了不同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传承且延伸了陶瓷艺术的魅力。通过坭兴陶的烧制和影响窑变形成的相关工艺的探析,试图揭示它的成因和规律,从而为手工艺的传承和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十六年(1338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融入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本土文化,目前成为贵州陶艺中独具一格的“精绝”之作,本文从牙舟陶的符号角度出发对其符号实体的存在特性以及符号形式及其认知性等进行探讨。从而,深入认识和研究牙舟陶,这将对保护和传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推动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牙舟陶属贵州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陶艺。现已成为贵州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从牙舟陶符号视角出发,对牙舟陶作为物质对象的意向性和作为符号的意向性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牙舟陶作为贵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开发与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思维方法,这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牙舟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逐步地、默默地变化和改进着,目前已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格调、造型特点及审美特色。本文主要从艺术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和审美要求对牙舟陶的造型及其审美特点做深入地研究分析,得出以生活器具为主的古牙舟陶造型简洁、质朴;千姿百态的牙舟古陶品类繁多,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着自然古朴的韵味与较好地秩序感,有着典雅和谐的审美情感特征。对牙舟陶造型及其审美特征的研究,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牙舟陶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在应用中传承,从而为社会经济等全面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饶窑山数百年窑火不断。窑山传统制陶技艺,是江西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窑山陶器保留了流传已久古老成熟的制器方式,器物古拙清雅,在材料、功能、造型、纹饰和釉色等方面呈现了较强的地域性,表现了极具传统文化精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个年头,但对于"非遗"的研究依然重要。当前我们并不缺少一些宏大的有关人类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保护的理论,我们缺少的是对真正对生活和实践的近距离直接观察和剖析。本文采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法,进入田野,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一幅鲜活的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图景,在此基础之上主要分析了景德镇传承人的知识结构和传承模式,并对景德镇的"非遗"传承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镂孔、刻划纹、彩绘相结合为特征的环珠江口沙丘遗址彩陶文化,以印纹陶瓷加彩绘为特征的昙石山彩陶文化共同构成了粤闽台彩陶文化。以几何纹饰为特征的芝山岩彩陶文化。粤、闽、台彩陶文化与长江流域彩陶文化存在密切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对我国陶瓷非遗项目和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陶瓷非遗项目现状在保护、利用、传承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近年来各省市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主要是以古窑址遗址为申报项目,未有以烧制技术为重心;陶瓷业遗产项目在整个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中占比较少,第一批次唐山磁厂、景德镇宇宙瓷厂和北京718联合厂和第三批次北京珐琅厂、景德镇明清御窑厂、国营为民瓷厂和吉州窑遗址均被载入名录;陶瓷工业基本是引进消化类企业,横向对比景德镇和佛山的转化过程及其效果可以看出:引进对象的先进性和市场经济引导性是消化推广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尽管彩陶纹的制作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彩陶纹所达到的艺术造诣却令人叹为观止。从彩陶纹的演绎过程以及思维方式和符号的推理来探析彩陶纹饰的审美尤为必要。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只有继承传统的优良才能开启未来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