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在电信网的研究中有不少概念不统一,分代原则是其中之一,为此文章提出了电信网分代原则.在回顾了前两代电信网的基础上,提出了第3代电信网的特征,指出基于IP分组的数字通信技术才是第3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2.
薛强 《电信科学》2005,21(5):31-34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IP电信网的概念,然后对IP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两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再通过对IP电信网几种实现思路的分析,指出目前的IP网络必须经过适当的改造才能够满足电信网的要求,并给出了几种改造的思路,然后从运营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想法。对于基于IP电信网开展电信业务的运营模式本文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 下一代网络概述 对于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目标,业界有着一致的看法,认为其特征是基于分组交换,以软交换为核心:网络结构分层,各层间有开放的标准接口;承载网与业务网彼此分离:核心传送网为高带宽光传送网络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可以承载包括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业务等。  相似文献   

4.
宽带实时网络业务的发展使得分组交换逐渐不能满足提供高服务质量(QoS)保证的要求,融合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以形成优势互补已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该需求,提出了融合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基于TCP交换的新方法。以网络核心使用电路交换,提高核心带宽利用率;在网络边缘采用分组交换的技术,发挥其方便灵活组网模式。文章分析了TEP交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较详细的讨论了,TCP交换中由IP路由协议创建与撤销电路链路的过程;分析了边界路由器与核心路由交换机所需完成的主要功能与任务;实现TCP交换所必须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陈云志 《电信科学》1991,7(5):21-26
一、目前交换技术的水平自100多年前电话发明以来,电话交换技术一直在电信网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质和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话交换技术也已经历了几次飞跃,更新了好几代。下面是交换技术的几个主要特性的演变过程:(1)接续网络:金属接点→电子开关(分立元件→集成元件)→(光子开关);(2)信息形式:模拟(电流)→数字(电脉冲→光脉冲);(3)复用方式:空分→时分→(波分);  相似文献   

6.
Internet的业务流量正以每六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未来网络中,数据业务超过话音业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基于电路交换的电信网升级到支持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业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因特网来说,由于光逻辑与光存储等器件不成熟,发展全光分组交换,技术上异常困难。另一方面,近来新提出的光突发交换,技术上相对简单,性能特点优异,因而成为更理想的选择,本文介绍了全光分组交换和光突发交换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两者的优缺点,最后指出改进光突发交换性能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交换是指按照某种方式对传输线路的资源进行分配,交换技术主要包含了报文的交换、分组的交换、线路的交换等几个方面。目前的宽带数据通信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即IP与ATM,IP的网络核心节点为太位路电器;ATM的网络核心节点为ATM交换机,其目的为了实现信元的高速交换。  相似文献   

8.
第三代网络     
从电话发明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电信网技术经历了无数次重要演进,从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从窄带通信到宽带通信等,使电信网的业务能力大大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其中一些重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电信网发生革命性变化,起到了更新换代的作用。然而,要准确划分换代的时间是困难的,因为网络的演进总是渐进的,在一代网络的应用还处在兴盛时期,下一代网络的技术就已开始出现,它适应了业务发展和新业务的需求,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但要成为主导技术还需要不短的时…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目前的电信网演进为以IP分组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公用通信网络,是电信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发展统一的IP核心网不仅能使新型电信运营商从互联网综合业务的角度进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领域,还可以进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基于Web的互联网新业务,以及宽带交换式多媒体业务。以此为背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电信网络成为电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光分组交换(OPS)技术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强大控制能力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灵活紧凑的IP/DWDM集成模型基于标签的光分组交换(LOPS)技术。它充分发挥了OPS的灵活性和光交叉连接(OXC)的大容量优势,是未来核心光交换网络的理想解决方案。文章从OPS节点结构开始,分析了LOPS的网络结构和功能模型,简述了MPLS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相比较第一代静态传送网(PDH/SDH/ATM/OTN)技术,自动交换传送网(ASTN)是带有交换功能的第二代智能传送网,它是目前传送网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ASTN技术对比传统传送网技术的优势;给出了ASTN的节点结构;研究和分析了ASTN的转发平面、管理平面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对ASTN的核心技术-基于GM-PLS协议栈的控制平面做了详尽的技术分析;最后对未来的传送网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阐述电信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新业务和电信网的迅速发展的形势,介绍交换节点、传输网和接入网的有关技术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3.
李剑峰  潘丹 《通信世界》2008,(27):I0025-I0026
T-MPLS(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是目前PTN(包传输网络)研究的重要技术,也是实现电信网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以SDH(同步传送体系)和WDM(波分复用)技术为主流的传送网络有着良好的保护倒换机制,在T-MPLS分组传送网络中,保护倒换机制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智能多粒度交换光网络实现技术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下一代光网络中的多粒度交换技术为核心,重点研究了满足多粒度光交换需求的节点结构和基于GMPLS的智能控制方案等多粒度光网络的实现技术,深入探讨了多粒度交换功能的引入对光网络的生存性、流量工程等系统应用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软交换可以通过软件技术将不同的数字通信网络进行融合,实现数字通信网络之间的互通和交换。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维护简单等优势,可以提高数字通信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数字通信网络融合探究。首先构建SIP通信协议,包括信令协议、呼叫控制、呼叫路由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接入通信媒体网关后实现数字通信网络融合互通;最后,对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数字通信网络融合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测试。实验表明,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数字通信网络融合具有较好的性能和稳定性,该技术已经在语音电话、视频会议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数字通信网络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权良玉 《信息通信》2010,23(3):26-28,45
目前大规模商用的核心路由器中普遍采用基于信元的交换机制,这种机制有网络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有浪费网络资源以及信元乱序等缺点,与之相对的基于分组的交换方式在这些方面则显出了其优越性.本文在利用OPNET措建的三级多平面clos交换结构仿真平台上,分别采用基于分组和基于信元两种交换机制,分析各自的缓存使用情况和分组平均时延,得出结论为在仿真环境下基于分组的交换方式要优于基于信元的交换方式.  相似文献   

17.
集中交换作为电话网上的一种新业务,为用户提供PABX的功能和一些特有电信网服务功能。本文就网络组建、用户对象、资费等方面介绍了集中交换业务在佛山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山西电子技术》2004,(4):22-24,39
在光纤高速传输技术、光交换与智能光网等与宽带接入、多媒体、3G等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动下,建设基于IPv6协议的IP基础电信网成为可能。现在IP网正在朝着有序的、可管理的、有QoS保障的、可以支持各类业务的综合业务基础网演进。电信网也正在从网络接入层上、从长途网络层面上、从本地网络层面上、从固定网向含3G在内的移动网络等方面向支持IP技术及其综合业务的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MPLS交换路由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PLS是目前Internet核心网上最看好的技术,基于Crossbar的高速交换技术的发展也很快,但是如何实现2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到达最优的性能却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本文结合某MPLS路由器的设计项目,综合考虑了当前MPLS的标准以及有关交换结构的最新技术,对实现MPLS交换路由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详细探讨了高速接口、排除和调度以及Crossbar等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鑫  王立莹  刘伟 《无线电工程》2009,39(7):8-10,52
随着互联网规模以及通信容量迅速增加,作为网络核心节点的路由交换设备逐渐成为网络发展的瓶颈,而交换结构是限制其容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简要介绍了几种交换结构的原理,分析了相关结构的优点和缺点,进而设计了基于ATCA规范的多平面Clos交换结构的交换单元。通过测试数据表明,这种交换结构能够达到线速80Gbps的交换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