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军 《江苏电器》2000,(1):29-32
文章简要介绍了银氧化镉、银乳化锡、银氧化锌电触头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并就当今国内外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研究动态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银稀土氧化合金电触头如AgRE/Cu/Ag三层复合电触,AgRE/Cu复合带等电触头具有抗熔焊,耐烧损,节银率达10~45%,使用寿命达10^7次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材热轧生产银镍10/铜/焊接层多层复合电触头材料的合理工艺。Ag、Ni、Cu原子的相互扩散形成紧密的复合界面层,结合强度大于98N/mm~2,结合牢固,保证了使用的可靠性。材料性能达到银镍10及纯银电触头材料的性能要求,用之代替银镍10或纯银电触头,可节省白银40%~60%,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我国银氧化锡(AgSnO2)电触头材料的质量现状,对国内电触头行业主要生产厂家制备的银氧化锡样品进行了检测,指出了国内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材料电性能达不到要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我国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的检测分析方法,并与国外检测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在银氧化锡检测技术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专利文摘     
《电工合金》2008,(1):52-56
一种银镍导电陶瓷电触头材料及其制造方法;银氧化锌触头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一种电触头;一种弱电铜基电触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合金带材的制造方法;高导电率电子铜板生产工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对小型高分断断路器用纤维状银石墨(AgC)电触头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材料装机型式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状AgC电触头材料能满足小型高分断断路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杨根涛  王平 《低压电器》2011,(11):6-9,18
通过应用数字成像与图像识别技术,提出一种对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金相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外界因素对分析结果的讨论,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金相结构的量化宏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合金内氧化法在制备银氧化铜(AgCuO)电触头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合金内氧化法的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合金内氧化法在制备银氧化铜电触头材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专利、文摘     
《电工材料》2011,(2):50-56
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公告)号:CN102031438A/公开(公告)日:2011.04.27/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本发明为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触头材料锡的氧化物含量为6%~12%(质量分数,下同),添加剂的氧化物总含量为0.44%~3.19%,余量为银。添加剂是铋、铜、锌、镍中的任一种或任几种。添加剂含铋和铜较佳。制备方法:将  相似文献   

11.
挤压型银石墨边角料银回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环保型的边角料银的回收工艺。采用本工艺回收银石墨边角料中的银,银的回收率达99.6%以上,回收银的质量符合GB/T 4135-2002(IC_Ag99.99)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基板金属镀层,镍在烧结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形成烧结银-镍高性能互连接头较为困难,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提出了一种多尺度银焊膏互连材料和烧结银-镍无压互连工艺,研究了在220~300℃烧结10~60 min对烧结银-镍互连封装的IGBT电源模块的力、热和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得益于多尺度银焊膏的致密堆积烧结,在270~300℃高温烧结30~60 min时镍氧化减缓,在270℃无压烧结30 min互连的芯片抗剪切强度在40 MPa以上,热阻和静态电特性与仿真结果和IGBT芯片数据手册差异性<0.5%,表明无压烧结银-镍互连IGBT芯片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导热和导电性能,可以满足半导体电源模块的互连封装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欧盟对含镉物质及产品的限制政策,评述了银氧化镉替代材料的发展,建议制定我国的相关政策与标准,以应对发达国家对有关银基电接触材料及相关产品的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几种锌银电池隔膜的阻银迁移能力及装配电池后的循环性能.银迁移实验表明,隔膜阻银迁移能力的顺序为:银镁盐处理的水化纤维素膜>未经处理的水化纤维素膜>聚乙烯接枝膜;尼龙布>聚丙烯接枝膜.FAS-6隔膜不适合用作锌银电池的主隔膜.高温加速实验表明,在50℃下搁置对电池寿命的影响相当于常温(25 ℃)下搁置的3倍.  相似文献   

15.
锌银蓄电池隔膜阻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锌银蓄电池银迁移的试验方法——动态模拟电池法.通过对不同种类隔膜的阻银试验分析隔膜对银迁移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以处理后水化纤维素膜为隔膜的实效电池经不同时间温存放后银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几种化成制度制备了氧化银电极和锌电极,以恒流极化、单体手动激活放电和组合电池自动激活放电实验考察了电极的电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化学分析对氧化银电极的表面形态和组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银电极放电初期极化大是影响电池组激活时间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电池放电初期电压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9 m A/cm2转6、3 m A/cm2的阶梯充电模式有利于提高电池激活速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PVA)溶液对过氧化银(Ag O)电极进行浸渍处理。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化学分析和单片放电对电极进行表征和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浓度为1.0%的PVA溶液处理后,电极性能远远优于未处理的过氧化银电极,表现在过氧化银分解表观活化能为143.91 k J/mol,70 o C高温贮存后Ag O分解率仅为0.9%,放电容量衰减仅为18.4%。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化学法制备了氧化银(Ag_2O)粉末,对制备的氧化银(Ag_2O)粉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综合热分析仪(TG)进行分析表征。采用匀浆涂布工艺制备了厚度60μm的超薄正极板,并对电极的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银(Ag_2O)粉末纯度为95.6%,形貌为微米级球状堆积颗粒,比表面积0.621 m~2/g;制备的电极活性物质分布均匀、强度好、弯曲不脱粉;电极在4.7 C和14 C下恒流放电电压精度分别为±7.9%和±9.8%,在140 C脉冲放电下电压高于71.4%负载最高电压,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可以达到82%以上。  相似文献   

19.
对AgCu28真空焊料原料银脱气工艺进行了研究。银锭采用石墨坩埚真空熔炼脱气法,银粉采用真空脱气法,两种方法生产的AgCu28真空焊料的溅散性可达A级,清洁性可达I—Ⅱ级。此两种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20.
以硝酸银为原料,甲醛为还原剂,丁二酸为分散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高分散性球形银粉,研究了丁二酸用量、硝酸银浓度、甲醛浓度、pH值对所制得银粉粒径的影响。用激光粒度仪、XRD、SEM对所研制的银粉进行检测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制备2~3μm的高纯度高分散性的球形银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