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中流砥柱,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是从一根根的柱子开始———每一根柱子都在顶天立地地支撑着一个世界。作为建筑师,我赞美柱子,柱子的发明对于人是何等的重要啊。人类学会使用支柱后,才开始有了人造的建筑空间。原始人类构木为窠,他们利用树干做支柱,建成了脱离动物界的树上建筑体系。后来,原始人把树木、树枝或苇秆下端插到地上,上端连起来,成了建筑学上称为刚性结构(构架)———柱和梁组成的结构体系,这便是“柱式”的原型。有了梁和柱组成的构架,再抹上泥,盖上兽皮,或者全部用小树枝编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柱是房屋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构件。在高层预应力砼大跨结构体系中,柱的数量比一般结构要少,每根柱承受的荷载面积比一般结构要大,一旦柱子在强震作用下失效,将引起比一般建筑中柱子失效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达萍  李美珠 《建筑工人》2004,(12):52-52
我国的古代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为了保持木料的经久耐用,我国建筑很早就采用了在木材上涂漆或桐油的方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的结合部,同时增加美观。以后,又用红丹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善于运用色彩,创造了南、北各不相同的建筑色彩装饰法。  相似文献   

6.
蔡军 《建筑师》2019,(1):61-65
《园冶》屋宇中记载了15种建筑类型、4类建筑构架、8幅构架图式、3个屋架细部及3幅地图式。本文通过对《园冶》中记载的建筑平面形制、构架样式及构件细部进行解读,结合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并与《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鲁班营造正式》等建筑史料进行比较,阐释《园冶》中屋宇的构架样式及其特点,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弥补目前学界对《园冶》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相似文献   

8.
河北正定隆兴寺牟尼殿位于寺内中轴线的前半部,平面近方形,大殿殿身是重檐歇山顶,四面抱厦屋顶又是山面向前,建筑的外观形式很有特色,该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牟尼殿的建筑构造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七间,共有柱子68根,分三圈布置成柱网,与《营造法式》讲的金箱斗底槽基本相似。梁架:共用梁架四缝,为抬梁式。建筑物上斗栱的运用,在整个建筑构架上有重要的结构意义。通过对牟尼殿主要木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主要构件榫卯做法研究。充分说明中国木构架建筑在很久以前就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抬梁式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这一建筑结构中斗棋占有重要地位,斗棋是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承载等简单的构件,逐步演变、规纳、整理以“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为重要古建筑的关键性结构部分。斗棋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棋传给柱子,再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由木构架承重,而柱子又是木构架中主要的承重构件,对传递屋面荷载起着关键作用,柱子的特殊性决定了柱子的损坏几率远大于其它木构件,所以古建筑维修过程中,柱子修缮是比较常见的,依据柱子的不同位置、不同损坏程度选择合适的修缮方法,对保护文物古建筑本体和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的符号品类和编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匠师不懂得建筑符号学而在建筑实践中却运用着、发展着建筑符号。传统建筑的符号分指示性符号、图象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中,指示性符号居于主干地位。它闪烁着符号语义与符号审美和谐统一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建筑的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但是风格始终统一。这不仅表现在外观材质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建筑物各部位主要是木构架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尺度关系上。对这些比例尺度关系的规定就是木构架规制,也叫通则。它是古代建筑匠师们长期建筑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古建筑营造的基本准则(见图1、2)。一、面宽的确定一栋建筑物的设计应首先确定明间的面宽。明间面宽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还要考虑木构架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小式民居建  相似文献   

13.
半坡遗址的建筑提供了"上栋下宇"的早期实例,其结构方式与形式特征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演化的原型。栋、宇、极、阿等概念在此原型中意义的解读应基于文献考据,也要结合古代的宇宙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上栋下宇"具有重要的原型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古代建筑原型的主要部件,"栋"、"宇"等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仍然存在争议,对这个原型及其结构构件的意义进行澄清,是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6,(7)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大理白族民居从明朝到现代的木构体系演变过程,分别是木构构架体系、构架尺度及装饰特征。探讨了白族匠师对外来先进技术的采纳和对原有传统不合理做法的摒弃,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白族匠师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钢结构》2014,(3)
对移除了1层中4根柱子的某即将拆除的钢框架建筑进行试验研究。这个现场试验旨在模拟可能引起连续倒塌的柱突然移除的情况。另一目的是研究每根柱被移除后建筑内部的荷载重分配。由于在实验室建造和测试一个三维的足尺建筑模型成本高昂且难以实施,所以该建筑现场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都很宝贵。通常,设计规范要求简化分析程序需要包含建筑中某些关键柱子瞬时移除的情况。通过试验数据也对设计规范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和简化分析程序进行了评估。建立并分析该建筑的二维和三维模型,从而模拟其连续倒塌响应。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来评估分析程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正定开元寺钟楼落架和复原性修复(下)聂连顺,林秀珍,表毓杰3.木构件的修配、制做和安装(1)木构件的修配和加固:柱子的墩接:柱子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是重要承重构件,墙倒屋不塌正说明这个道理。古代中多数檐柱都在墙内,最易发生柱根糟朽。因此在这次修缮中以内槽...  相似文献   

17.
工程为一组(三栋)高层公寓式办公建筑,其中一栋为19层,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另外两栋分别为13,15层,均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采用叠合梁、板,竖向构件采用预制框架柱,剪力墙现浇,楼梯、阳台板、阳台隔板等均采用预制装配构件,围护结构采用轻质复合墙体,主体结构预制率为65.1%,建筑整体装配率为83.0%,整个工程实现了无外脚手架、无砌筑、无抹灰的绿色施工。本工程三栋楼均采用统一标准化设计,同时应用了多项降低成本的设计技术。从设计层面上对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项高层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成本控制较成功的创新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8.
普 拍 方     
普拍方是铺作层利柱子之间带有过渡性质的联系构件,在柱子之间起联系作用,并承补间和柱头铺作,再将铺作层传来的荷载传递给柱子和阑额。在日本这个构件被称作台轮。现存十一座日本古代(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建造的层塔建筑(包含两座建筑雏形)中有十座塔在各层檐柱上施台轮(普拍方),唯一例外的法隆寺五重塔也在初重檐柱上设台轮,在 2-5 层的檐柱上以长押材 [1]方式作山台轮的造型。这表明台轮这一建筑构件是随层塔建筑一起由外界传入日本的。如果这一构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那么就说明在七世纪的中国已经使用普拍方了。本文尝试就普拍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施用情况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9.
姜继兴 《建筑》2006,(3):64
早在30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是在一年以后进行工程验收时,市政府的官员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责令他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用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便据理力争,并列举了相关的事例。不料,他的争辩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无奈他只好煞有介事地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但它们并未与天花板连接。300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发现。直到1999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天花板时,才发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访谈福建光泽县大木匠师毛景荣的个案为例,重点从“术语”“打样”“篙尺”“手风”四个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工匠思维,并试图提炼乡土营造调查中的口述方法及意义,以期提供一些信息样本和工作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