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1月20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在京召开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主持会议。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活动。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对这次科学考察作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2.
《河北水利》2005,(8):39-39
8月20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北方土石山区综合科学考察启动座谈会在石家庄市召开,标志着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北方土石山区组科考活动正式启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活动是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对象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旨在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全面科学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明确关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此次考察按照我国水土流失特点及工作内容,共分西北黄土区、长江上游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20日,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会上,陈雷部长指出: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7月17~24日,长江科学院继2012年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和通天河、澜沧江源开展科学考察后,又一次对长江南源当曲和澜沧江源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活动。以长江科学院院长郭熙灵和副院长陈进为正副队长的本次科考队共有队员26名,包括科学考察组15人,后勤保障组8人,特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7月16~30日,长江科学院继2012年、2014年对长江源区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和通天河、澜沧江源开展科学考察后,又一次对以上区域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活动,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派人参加考察并提供了后勤支持。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20日,由水利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历时3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北京召开总结会,对这次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考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向社会发布了本次科考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应该说,这次科考活动是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的一次全面会诊,科考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继续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鄂竟平 《中国水利》2009,(7):I0001-I0002
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2005年7月启动,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已圆满结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一次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  相似文献   

8.
大事记     
《中国水利》2009,(7):74-75
2005年4月19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中科院资环局、中国工程院水利土木与建筑T程学部、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了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了活动方案.初步拟定了各科考组的单位和人员组成.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10):148-148
正2016年8月22日至8月31日,长江科学院对西藏地区的高原河湖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重点考察了雅鲁藏布中上游及源头和藏北典型河湖,这是自2012年以来长江科学院对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开展的第8次科学考察。以郭熙灵院长为队长、沙志贵副院长为副队长的长江科学院科考队共有队员16人,包括科考队员11人,后勤保障人员5人。本次科考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该厅总工程师周建华全程陪同和指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科学考察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长江科学院组织多专业学者对金沙江全程进行了科学考察。根据金沙江上游和下游综合考察及典型照片,对金沙江气候、地质环境、河道地貌特点和水电站建设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金沙江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提出了未来科学考察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未来金沙江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正>"江源地区打个喷嚏,长江流域的生态就会感冒。这就是江源地区对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志广从2012年开始,长江科学院连续七年对江源地区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冰川雪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多个领域进行科学考察。2019年,长江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山东水利》2009,(8):38-38
7月14日.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在青海西宁通过了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三江源头实地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同时对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此次考察,使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被正式确定。本次科考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准确测定坐标和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立相关国家地理标志,并以独特的形式标注经国务院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3.
《水利水电快报》2005,26(22):20-20
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2005年7月初联合发起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是建国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考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客观评价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现有防治技术及工程实施效果,全面总结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科学提出我国主要类型区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标准、技术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要闻回顾     
●6月28日上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水土保持法》实施14周年座谈会。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国人大农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部分地方人大、水利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7月3日,为了全面推动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京正式启动。●7月5日,水利部在郑州召开会议,表彰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先…  相似文献   

15.
洪堡基金是为纪念德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科学考察旅行家亚历山大·封·洪堡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的。1923年之前,洪堡基金仅资助德国学者到外国进行科学考察,1925年后,这项基金转为支持外国科学家和博士研究生在德国学习。1945年,基金会停止了活动。根据原洪堡学者的倡议,基金会于1953年12月10日由联邦德国再次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7.
《人民长江》2016,(13):5-5
2016年5月30日至6月6日,长江科学院对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和怒江源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这是自2012年以来长江科学院对长江、澜沧江、怒江源头地区开展的第5次科学考察。考察组的队员来自长江科学院、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涵盖水文、河流泥沙、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地质、空间测绘等多个专业。同时,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西藏自治区水利厅、水文局那曲分局,那曲地区行政公署、那曲地区水利局、安多县政府等派出领导和技术人员,全程协同开展科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8月6日,为期10天的长江科学院江源科学考察圆满结束。8月9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致信长江科学院,祝贺此次江源科学考察成功。2012年7月27~8月6日,为深入了解长江源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社会经济的变  相似文献   

19.
从评价基础、评价内容、评价参数及方法、评价成果等方面对两次水资源量调查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与第一次评价相比,第二次评价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这是气候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特殊的高海拔、低气压、强辐射及充足日照使得青藏高原的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十分敏感,由此研究青藏高原水热资源的时空演变与匹配特征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运用彭曼公式计算了青藏高原1970—2017年的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分析了这48年的参考作物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并分析了降雨量、温度、参考作物蒸散发量、湿润指数这些水热资源指标时空变化特性;综合考虑降雨、气温、蒸发因素,提出了青藏高原水热资源匹配模型,由此研究了青藏高原水热资源匹配特征。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水热资源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南大,西北小及东南、西北两端大,中部地区小的2种分布特征,并在时间上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水热资源匹配性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好,并在1970—2017年呈显著的变好趋势,这种变化从自然条件上有利于当地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