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拉尼亚》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被纳入生态文学领域。它不仅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自然生态危机,同时也对精神生态危机表示了深重的忧虑。作家对生态困境的审美解答是:通过向我们描绘一个生态的乌托邦———乌拉尼亚,告诫人们应以生态为中心,与自然和谐相处;批判科学理性,反思西方文化,提倡多种文化共存。  相似文献   

2.
<正>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是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起延续至19世纪30年代的文学时期。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首推诗歌。一大批风格迥异,各具浪漫特色的诗人相继诞生。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象征,也许正是这个浪漫时代之花上最具表现力的七彩花瓣。神秘幻想者布莱克哀叹的“病玫瑰”,自然宁静的华兹华斯珍爱的“黄水仙”,沉郁骄傲的拜伦歌颂的“普罗米修斯”,热情奔放的雪莱热切欢呼的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理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理论是人类反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而提出的文学文化批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有很强的映现.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能够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反讽的文学传统始于希腊,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历来为众多作家和评论家所采用,玛格丽特·米契尔的名作《飘》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她的反讽具有解构主义、生态批评等新兴的现代话语特征,表明了作者辩证超然的创作态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动态关注。  相似文献   

6.
烹饪是以可食用的动植物性原料为主,制作供人们食用的饭菜的特殊行业,近几年盛行的"食野"之风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烹饪教育中增加生态保护道德意识教育,提高整个厨师队伍的生态保护道德意识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从根本上遏制"食野"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文明的历史摇篮和精神源泉,一直以来,希腊神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为人们广泛流传,并长期处于世界文学之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希腊神话,分析作品中隐舍的深邃的生态思想及其生态内涵.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的散文在其整体的创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沃克的散文<我是蓝?>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文中"我"与"蓝"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沃克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9.
马修·阿诺德的作品重新受到关注.从他的代表性诗歌"被遗弃的雄人鱼"入手,分析了阿诺德诗歌的特点.他的作品必将在文学评论史上占据应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生态意识至关重要,对生态旅游地开发、市场营销与培育,以及解决目前生态旅游中的环境负面影响,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深入把握目前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及其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希腊以及罗马神话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就传人了英国.由于浪漫主义作家们向往的是一种理想的世界,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恰好作为他们试图借助神的力量来改变现状的慰藉.又可以使其作品超凡脱俗、背离传统.神话使浪漫诗歌更具魅力,而浪漫主义诗歌是对神话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蕴含于基督教神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被历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富有生态意识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对基督教的生态伦理持批判的态度。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对大自然各种景象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也体现其意图唤起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促进新的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13.
围绕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影响这个中心,通过分析拜伦和华兹华斯两位英国诗人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阐述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中国现代诗歌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演变,从而得出外国文学思潮的引进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与民族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部分。在分析生态道德意识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建设的意义,以及生态道德意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及文化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高职生态意识教育的深度及广度上都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高职德育需要围绕生态知识和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及生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内容,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生态意识,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奥利弗·退斯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从生态批评视角对该作品中呈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进行探究,阐释与分析了当时的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生态状况及其带给当代世界的思考,从而完善和发展了狄更斯作品的生态批评维度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荒野"作为美国文学发展中的母题之一,向来被认为是文明世界之外的空间。作为"荒野代言人",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热爱山林,隐于荒野,以文学创作和亲身实践来书写荒野,思考荒野与文明的关系。从生态批评和空间理论的视角观照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荒野与文明世界,揭示了诗人是怎样从描述荒野这个文明之外的空间,到试图超越文明与荒野间的二元对立,再到构建一种"创造性地与荒野共存"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笔乾意在通过对毛泽东不同时期作品的探析,从而阐明毛泽东不仅是一位的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英国文学家奥利弗·哥尔德史密斯的诗歌《荒村》的时代背景、创作由来及主要思想内容,在生态分析的视角下,通过分析被遗弃的村庄过去与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发展与生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哥尔德史密斯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