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官厅水库的浸没评价和范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厅水库的浸没问题是平原型水库带来的典型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官厅水库浸没的原因,对水库浸没评价标准评价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水库浸没范围的预测方法有相关分析法、水动力学法、水均衡法,但采用实地调查资料确定评价浸没标准是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面对黄河断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把平原水库建设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努力搞好平原水库的建设,以解决德州市对水需求日益短缺的矛盾。已建成的平原水库有严务、小店两座水库,正在建设的平原水库是丁东水库,去年该工程已完成了全部筑坝土方900多万立方米,完成投资6400万元。 德州市在平原水库建设中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了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德州市修建了多个平原水库。考虑平原地区水库建设稳定性要求,参照已建水库设计经验,对平原水库大坝坝坡防渗一般采用的砌石和混凝土板两个方案进行了比选,通过比较,选用了混凝土板作为大坝护坡。目前,该护坡被广泛应用在德州市平原水库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以卡普斯浪河温泉水库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温泉水库下游多处水利工程及河道从山区河流向平原河流过渡的特点,采用一维水动力计算模型与二维水动力计算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泉水库建设对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维水动力计算模型与二维水动力计算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客观反映从上段窄深的山区河道到下段宽浅多汊的平原河道的过渡区域的水动力变化,并用于该区域水文情势变化研究。由于温泉水库的蓄水运用,在汛期8月份,水库下游河道流量明显减少,河道断面的水深、水面宽、流速都明显减小,在主要的农业灌溉用水期(3—6月),水库下游河道流量则普遍增加,相应河道断面的水深、水面宽、流速都相应增加。温泉水库建设对其余月份的水文情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新颖的水资源开发工程──海涂水库岑亚达(慈溪市水利局)海涂水库,就是在沿海滩涂上采用四面筑坝建设而成的水库。在雨季,将河网弃水抽入库内,在需水季,则由水库供水河网,以满足各业用水。海涂水库把河网弃水变成了有用的水资源,开创了沿海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的新...  相似文献   

6.
辽河石佛寺水库为北方蓄滞洪平原水库,文中采用基于水库面积、库容的湿地生态水位确定技术,通过对石佛寺水库的人工湿地建设,使水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地改善,为平原水库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取得了显著地生态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平原水库与生态环境间的问题。为辽宁省和北方其他同类地区平原水库的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平原水库的坝坡护砌是平原水库修建的重点问题,其工程量大,投资比例大,机械化程度低,对土坝的防护功能要求较高,尤其在石料缺乏地区,更成为制约平原水库建设投资、质量、工期的关键问题。丁东水库在建设中大规模地采用了土工织物作为护坡反滤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土工织物在丁东水库坝坡护砌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平原水库建设是山东省德州市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在总结德州市平原水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平原水库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平原水库建设的对策:一是科学制定平原水库建设规划,二是妥善解决占地问题,三是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四是严格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五是全面落实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德州水资源危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德州市提出大力开展平原水库建设。通过分析德州市水资源现状,提出平原水库建设的的必要性,并对建设平原水库的保障措施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平原水库土筑围堤,采用可抗风浪和冰凌撞击的块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采取放缓迎水坡,使之消失对坡面的冲刷作用,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1平原水库低水头土坝塌坡的原因1.1水的作用库水位涨落可引起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变化,还使土体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  相似文献   

11.
戚瑞安 《中国水利》2006,(10):47-48
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地下水为成水,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修建了较多的平原水库用于蓄黄河水。深水高坝水库有利于节水节地,对防渗的要求相对较高。如何有效减少水库渗漏,是发挥水库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参建的胜利纯化水库的施工,对平原水库的防渗体系及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资源矛盾及其出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为武 《人民黄河》1996,18(6):54-57
针对黄河水资源日前紧张的状况,分析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蓄水黄河下游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缺水问题的几条出路:(1)黄河上游水库群应从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满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龙羊峡水库远在上游,其运行应重点考虑发电,而刘家峡水库应减少冬季泄量,更多地考虑宁蒙河段防凌,灌溉和防洪要求;(2)应促使大柳树反调节水库尽快兴建;(3)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应以保证下游防洪,供水和减淤为主,而三门峡水库则应以加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已有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瑞善  李慧梅 《人民黄河》1996,18(10):30-33
本文采用平二滩水位的断面分析方法,得出三门峡水库下汇漏水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下切与边界控制条件的关系,指出配合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应加快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的步伐,压缩游宽度,供进河道向工程控制下的微弯河型转化。还建议区别对待两种不向性质的险情,对主要坝垛加抛根石、和缓坡度,以利确保防洪安全。本文提出用S/Q表示来沙系数,优于常用的S/Q。  相似文献   

14.
惠遇甲  张仁 《人民黄河》1996,18(10):27-29,36
本文回顾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的历史情况,重点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50年内不沙条件下下游游荡性的断面开矿和河相关系(包括河道水面宽、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河相断面系数等方面的变化),对比了花园口和高村两粘面在水库动用前、拦潲动用玫蓄清排浑运用各阶段河相关系各变量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游荡性基本未变。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对该河段仍需积极进行整治,修筑控导工程,缩  相似文献   

15.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为川西和成都平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相较于长江其他主要支流,岷江流域整体水电开发时间略晚。近年来,岷江流域水库建设工程不断增多,流域水沙情况开始变化。根据实测资料,运用水沙过程线法和径流量-输沙量双累计曲线法,初步分析岷江水库建设特点、水沙输移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水库数量和总库容分别在1970年和2005年后有了较大的提升,水库建设的趋势是由干流深入到支流,虽然近年水库建设数量减少,但高坝大库逐渐增多;随着建坝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由易建造的土坝变为筑坝难度高的其它坝型;由于水库调控能力、拦沙作用的增强,流域主汛期径流量、输沙量出现坦化现象,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在1990年后均有减小趋势,且年输沙量减少的趋势更明显。近期高场站年输沙量变化与岷江水库建设有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岷江流域水库总库容的进一步增大,这种相关关系增强,且在汛期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任瑞伍 《人民黄河》1996,18(6):16-18
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多以修建土结构坝的方法来控导溜势,达到安全行洪的目的,经多年探索后试验的马庄潜坝,低水位控导溜势,洪水期漫坝溢流,坝的结构由软件沉排和散石坝体两部分组成,采用管膜布防冲,管袋填土压重,从而满足抗俘,抗滑等技术要求,防冲排布的铺放和压重管袋的充填及其在深水中的沉放方法是该坝施工中关键的技术环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坝体的中导溜作用和沉排的护底功能均达到设计要求,不需经过反复抢险即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任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作介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持续淤积原因地质历史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师长兴 《人民黄河》1997,19(2):57-60
本文依据全新世以来影响黄河下游纵剖面发育的河口延伸、构造运动和来水来沙因素的变化事实,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不断的地壳下沉及河口延伸,在过去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塑的黄河下游地势面不能适应现代恶劣的来水来沙条件而产生的淤积。  相似文献   

19.
过迟  尹旅超 《人民长江》1997,28(7):10-12
穿着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工程,黄河黄势对工程布置有重大影响。对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可能出现的河势和设置穿黄工程后的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资料研究,以及模拟黄河河势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合理的穿黄工程不会对黄河河势造成很大的影响,主流集中,稳定,摆动幅度小的孤柏嘴4线是穿黄工程的理想线路;不干扰河道水流的输水隧道型式是其合理型式;投资相对较低的孤柏嘴4线3km输水隧道方  相似文献   

20.
以黄河干流上某水利枢纽基本资料为依托,在分析坝基基本地质条件、坝基土体工程性质的基础上,从坝基土体组成及工程特性、水库运行期的淤积效应两方面,对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进行了探讨。此外,坝区风积沙广泛分布,依据现行水利水电行业规程,结合场区风积沙的特性,对风积沙作为筑坝材料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