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叶永平  秦永叶锋 《城市亮化》2007,(2):49-50,17,35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巷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苟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代表。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  相似文献   

2.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说的便是江南水乡.虽没有成都古镇的黛瓦青石,也并无汉中古城的”城廓岿然,树表分道”.却别有一番”倚河成街、街桥相连、水镇一体“的独特。江南水乡以直、同里、周庄、南浔、乌镇和西塘六大古镇为名,其中周庄是最早走上古镇开发的江南古镇之一,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目前,江苏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另有3个保护区。这些名镇(村)人口约在2万,有个别名镇达10万人;面积小的几平方公里,大的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镇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这些名镇(村)多数与水相连,因水而有名。江苏已经率先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各地区也相应公布保护办法,如苏州、无锡等地区出台的地方保护法规。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村)大多分布在江南,古迹众多,水、桥、街、屋、埠布局精巧,粉墙、青瓦、紫门,质朴的建筑,水乡古镇,枕河人家。因此,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最大特征就是江南水乡文化。这些文…  相似文献   

4.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乡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身,乡思在渔歌。唐杜荀鹤此诗系描述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历来传诵。可惜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苏州旧城区内,渐已消失,而在同里古镇,却倩影嫣然,堪称为绝妙的真实写照。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区东南十八公里,为江苏省吴江县七座大镇之一,离县城松陵镇约五公里。原名富土,唐初一度改为“铜里”。入宋时始称“同里”,将旧名“富”字下面的“田”字,移至“土”字之上,而成。从镇北九里村的出土文物来考证,可追溯到吴越春秋之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唐初,它的原址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有其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建筑也应有其之魂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来过、看过,更应是烙印在记忆深处。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目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评选出八十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刊将陆续刊登这些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关注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在市场化的今天所带来的变化。本期所刊登的同里,是代表江南水乡风貌的历史重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特色之一的江南水乡恰似一卷唐诗、宋词意境下的水墨山水画,淡定从容,含蓄典雅,让我们看看历经千年但依然保存完好的古镇格局和传统风貌,同时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代表中国建筑文化之一江南水乡能一直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6.
孙鹄 《建筑工人》2010,31(6):42-43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水乡风光的特色。为了便利交通,在河道交汇处,往往建有双桥。人在桥上匆匆过,画船绕湾逐浪行,宛如展开一幅鲜活动人的画卷。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一座空气中似乎弥散着淡淡墨香与吴音的江南水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作为三国时期东吴的古老都城,旧城区在长期的城市发展变革中仍大体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基本格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将诗意、柔美深深地融入到苏州城市人文发展脉络之中。以至于自古至今像白居易、杜牧等诸多文人骚客都曾将苏州作为他们文思的源泉,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句。本次最美大  相似文献   

8.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代诗人杜苟鹤在《送人游吴》中道出了一个异乡人旅居苏州城时的美好感怀。  相似文献   

9.
“吴越人家尽枕河,姑苏园林甲天下”.江苏的风景园林和民居浓缩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集精汇粹,携山水之胜,融诗、书、画于一体,成为世界文化的遗产,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人家尽枕河,苏州府。 江南水灵灵的山川河湖,孕育了古代和现代中国无数钟灵毓秀的文化人:有清开科140科,苏州府出了40多名状元;当代中国、欧美各国举凡科学、文化界的前沿学术带头人,苏州籍著名学者数不胜数。江南多才,于斯为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