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晶  范雪荣  吴微微 《纺织学报》2011,32(2):112-116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将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整个历程大致分为原始时期、多源融合时期、流徙从简时期和涵化成型时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2.
邢琳  杨爱芹 《丝绸》2020,57(3):71-76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为了使自己能够融入社会,人们要穿着符合社会形象的服饰。为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在服饰形象上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时常会看到诸多人物服饰描写。独特的服饰描写往往可以反映出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地位,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体现不同时代的人文风情。同时,其可以展现出作者的文学艺术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展现出的服饰特色进行分析,探究文学作品中服饰描写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所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木子  侯东昱 《西部皮革》2023,(22):139-141
文章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进行横向研究,对比分析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女性服饰与男性服饰的形制以及服饰面料色彩和纹样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出两个时期服饰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审美内涵,便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服饰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仅重视物资生活,更关心精神生活的满足。受社会流行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发生着变化,越来越追求流行,追求时尚。在衣着服装发面,人们已经不像早期社会穿衣为了蔽体或者保暖,更重视服装的样式、质量、手感等一系列要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羊绒服饰更是把握好时机努力营造好的品牌效应,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羊绒服饰制造行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加快中国羊绒服饰行业的发展脚步。  相似文献   

7.
传统服饰是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传统服装各具特色,揭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向往。本文探究色彩的奥秘,研究传统服饰色彩的地域特点、发展过程,分析传统服饰色彩流行时尚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能彰显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所受到的文化与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着装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服饰中性化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复杂的着装心理。本文先分析中性化服饰兴起的原因,梳理总结出中性化服饰的审美特征,研究其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们离不开服饰,就象人们为了生活离不开食物与居所一样。人类的生活区域、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等诸因素。决定了服饰的造型、款式、材料、色彩。进一步说。也决定了服饰的文化形式、艺术性和服饰的理念。服饰,既表现出人类生活的基本习俗和情感需要,又反映出不同的服饰文化和艺术的现象。通过人类的服饰,不断地传递出各个特定时代的文化艺术模式以及社会活动的信息。服饰艺术综合了艺术、社会、人文、心理、民俗、经济、管理、哲学、政治等学科,作为一种文化观象。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给社会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和理论,了解服饰艺术以及服饰与人类的关系,对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服饰纹样在服饰中虽然只是从属地位,但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服饰纹样源于人们的审美思想,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体现出了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服饰的分析,深入研究秦汉时期服饰纹样的具体特征,发现在现代服饰发展中其在现代服装中纹样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服饰的发展从最初的只是为了"以布蔽体"发展至今,各国的服饰变化都依据各国的历史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有自己文化底蕴的服饰体系。纵观古代的服饰体系,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底蕴,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服饰体系,而这种风貌是现如今社会无法与之比拟的。服饰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载体,通过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服饰特征,我们可以探析同一时期不同背景下中西服饰的对比差异以及对当代服饰的影响及借鉴之处。本文主要研究"宋代"服饰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服饰对比探究。  相似文献   

12.
论穿着心理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作为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服装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中化民族的穿着意识历年来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分不开的,穿戴讲求隐晦、寓意,以服饰求得安宁、和谐的社会氛围,体现着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丰富多彩装饰借助于刺绣、图案纹样、飘带……,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浪漫情怀。而今服装设计无论在题材形式和艺术风格上都出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服装作为历史的印记和社会缩影,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所广泛流行的最美的服装,这种流行现象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西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转变时期,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通过回顾历史,探究服饰色彩的历史传承、西汉服饰色彩的概况,以长沙马堆一号汉墓服饰为例探究了西汉服饰色彩技术和社会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邱雅彩 《中国宝石》2003,12(3):145-1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形式的丰富,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愈来愈个性化,愈来愈注重服装与饰品的色彩搭配.为此,位,服饰风格走向大致分为八种:戏剧型、前卫型、浪漫型、优雅型、古典型、自然型、少女型、少年型.  相似文献   

15.
唐素  李斌  陈东生 《丝绸》2022,(7):139-146
《皇清职贡图》可窥乾隆时期台湾服饰,具有了解已经近乎消失的台湾平埔族群服饰的价值。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图像学研究法,结合民族学和人类学,以《皇清职贡图》所绘26幅台湾平埔族群服饰为研究对象,对乾隆时期平埔族群服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台湾平埔族群服饰在形制上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汉式服饰三种,在纹样上喜用几何纹和花草纹、海水纹、云纹等自然形象纹样,同时男女服饰在款式、色彩上差异较大;民族服饰受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台湾平埔族群服饰从最初文献记载的身披鹿皮、衣不蔽体到清代后期的服饰颇有汉族特色,其服饰形制的最初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清代时期其服饰文化变迁则是社会发展和民族间交流的结果;台湾平埔族服饰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女性服饰装饰性和开化性更强,如女性束绑腿布等,这与男女社会分工不同,对于服饰的实用性需求不同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服饰不仅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物品,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往往透视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变迁,本文以莫高窟西魏时期代表性洞窟的供养人服饰为着眼点,阐释其变化所体现的文化及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汉朝时期哲学观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对汉朝服饰审美特质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论述,服饰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与时代的思想意识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后,服饰的样式及纹饰内容都会与之变化。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到东汉的哲学观逐步从道家转变为儒学,其对服饰的影响也从消极转变为积极,最终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一套严格的服饰体系。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是直接的,同一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对服饰各有论述,他们的观点部分对汉代服饰的审美特质产生影响,部分成为当时或后世的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发展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购买服饰的时候,往往在注意服饰的样式和注意其服饰的质地之后而更注重的则是服饰的品牌了。尤其是当今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服饰已经不光是用来遮体的符号,而是人们在社会中地位和能力的象征。因而服饰的吊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花蕊夫人宫词》是现在所见最早且较为全面反映蜀地宫廷贵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生活,其中描写宴饮等内容的篇章为了解蜀地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对于今日美食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乐舞俑是中国陶俑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个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朝与唐朝的乐舞陶俑。本文试从汉唐两朝的服饰妆容、形态色彩等几个方面,具体来分析汉唐两朝的乐舞俑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