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评估是自然条件和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延伸和发展.文章通过对影响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因素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建立了地下空间质量评估体系,利用线性加权函数法数学模型,明确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分类评估指标的划分,并以扬州老城区历史街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影响资源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评估,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主因素突出型算子结合最大隶属度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据此得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等级,按不同质量等级对地下空间进行有序开发,以此指导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理论,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开发价值的自然条件、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地理位置条件、历史研究条件、居民生活需求条件等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建立历史街区的地下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初步打分,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得到权重咨询值。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开发价值分级标准以及开发方式,并以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4.
毛文  周云 《山西建筑》2014,(34):1-2
为了对历史街区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采用简单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法、市场调研修正等方法构建了历史街区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得到提升街区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冯艳  李金洁 《规划师》2023,(3):64-72
文化遗产影响评估作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当前的国际研究前沿。我国文化遗产影响评估以遗产价值和人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历史街区为始展开广泛应用。文章针对历史街区的特征,在分析价值的基础上,以人—空间协同视角研究价值载体构成,构建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指标,综合评估工具,结合核心内容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街区影响评估方法,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同,并以嘉兴市月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具体的应用实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活跃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地区为例,通过对城市路网线段模型的多尺度半径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阐述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空间网络结构中的地位,进而对空间句法整合度、穿行度等参数和实测人流量的相关度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人、车流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从而归纳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活跃度的影响因子,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资源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地下空间资源的充分开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容量,还能够最有效的保护历史街区和地段、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扩大城市地面公共空间的分布区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的空间品质,消除城市矛盾。  相似文献   

8.
司洁  许晶  李欣鹏 《城市建筑》2023,(10):64-66
对晋中盆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现状进行梳理,以太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和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比对其商业用地与历史街区空间关系特征,认为晋中盆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空间与商业空间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探讨了商业和文旅开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利弊,提出了既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也要注重对历史原真风貌进行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于2007年获福州市政府批准实施。本文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施出发,从保护要素的保护和传承、整治规划内容的执行情况、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评估,找出存在问题及原因,摸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评估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及上部空间向地下延伸,是目前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成为人类开发的新的热点资源,对其进行评价成为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地下空间资源量、价值和对其进行定位.文章从地下空间资源的特征出发,叙述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现状和发展,并简要地介绍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力求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研究工作有的一个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地下空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着地下空间资源的质量特征与发展难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内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和场地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牡丹江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了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0~10 m)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各指标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分区图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性优区、适宜性良区和适宜性中区3个质量区。其中,适宜性优区和适宜性良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2.4%,分布于高平原地貌单元上;适宜性中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7.6%,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地貌单元上。在该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建议提前做好该区的洪涝等灾害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可为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是自然界的空间资源与城市空间战略性发展相结合的规划。本文用比照研究的方法,把城市地下空间纳入自然资源学的研究范围进行分析,得到了新的启发;从自然资源学和城市空间利用两个角度阐述了地下空间的自然资源属性和空间特性,明确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基本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阐述了评估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实际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主要对其评价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国内外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评价模型结构——地质评价和建设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结构中的各子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调查法、最不利等级判别法、排除法等数学方法进行评价,再对这两个模型综合考虑,提出了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最终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的评价模型,旨在为后续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多种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开发、利用以及运营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定风险,为规避风险,要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开展评价。本文以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适宜性为评价对象,在北京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相结合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因子指标量化取值标准,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划分了3个评价等级,通过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某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高度符合地质条件的优良成果。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自动划分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较差(Ⅲ级)和适宜性差(Ⅳ级),其中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Ⅰ~Ⅱ级为主(占比57%),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Ⅲ~Ⅳ级为主(占比58%)。  相似文献   

16.
以芜湖市城市集中建设区为例,探讨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思路,建立资源综合质量评估模型,在充分分析该区自然、环境、人文、建设4个要素以及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原理,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总序,运用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评价地下空间资源工程适宜性和潜在开发价值,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划定地下空间分区管控,并估算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得出较为完善的芜湖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成功地指导了最新的芜湖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芜湖市“两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17.
居住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静 《住宅科技》2010,30(7):11-15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助改善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以"万源城"为例,介绍了"万源城"结合居住区的实际,利用地下资源,尽可能地突破原有民用地下空间在功能上的局限性,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展了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筛选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技术经济问题,建立了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利用ArcGIS和C#程序,开发了基于Fuzzy-AHP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最后,以宁波市东部新城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基于ArcGIS+C#的评价系统能够较为合理地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9.
Underground urbanization aids sustainability by contribut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plans, diversific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safeguarding of utility supplies and enrichment of social life. Underground space as a valuable land resourc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general urb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chem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by rationalizing resource supply according to economic demand, and by coordinating stakeholders from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ivate developers and users. After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s i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seven cities (Helsinki, Singapore, Hong Kong, Minneapolis, Tokyo, Shanghai and Montre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re extracted to guide a pilot project implementation.The way to incorporat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into conventional urban planning process is exemplified by a pilot project of Suzhou City in China, which investigated thoroughly the supply potential of its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as well as the demand potential of the urban economy o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The core value of the case study in Suzhou City is based on active involvement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who supported territorial data collection, administrative consul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IS-based decision-making tools. The typicality of the present case study refers to an old Chinese city with a moder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wning important economic functions for the Yangtze region. Underground Space in Suzhou City is considered as a new land resource manageable with a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inventory for future allocation. An economic model putting forward a “3D land value” index will be illustrated for underground building projects. This index helps to regulate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supply potential and economic demand potential.This strategic framework including potential analysis, local implementation and instrumental innovation was developed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named “Deep City project”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China. Further discussions on considering societal impacts affected by underground space use indicat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underground spa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多源复杂性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选择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数学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某地级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的评价模型,并利用ArcGIS叠加生成了最终适宜性评价图,旨在为后续的地下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