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金属矿区典型浮选药剂黄药和重金属Cd具有易蓄积、高迁移等特性,导致矿区周边土壤产生严重复合污染,但目前仍缺乏对于其进行高效、绿色修复的技术。对双功能菌群SDMC修复丁基黄药和Cd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群SDMC对污染土壤中丁基黄药降解率、Cd矿化率分别达到63.34%、71.83%,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发现菌群修复对土壤微生物丰度、酶以及代谢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未修复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丰度、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及AWCD分别提高了9、1.22、5.92、1.15和1.18倍;具有降解矿化复合污染物作用的芽孢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43.75个百分点、21.32个百分点和4.25个百分点,表明该菌群已成为修复优势菌。研究结果为金属矿区黄药和Cd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位生物修复过程中石油烃降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油田经过多年的石油开采,产生了大量受到污染的废弃油井场地。项目组选取一处典型的石油污染场地,开展了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研究。通过松土、施用高效降解菌、种植油葵,表层土壤石油烃总量从1 216~8 501 mg/kg下降到10~160 mg/kg,降解率为92. 6%~99. 7%;深层土壤石油烃总量从126~1 330 mg/kg下降到10~260 mg/kg,降解率为42. 1%~98. 9%。研究发现,高效降解菌—油葵联合修复法能够有效降解石油烃,且土壤表层的石油烃降解效果要优于土壤深层;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短链正构烷烃会被优先降解,长链正构烷烃逐渐占优势且呈奇数碳分布特征;多环芳烃在修复前2~6环均有检出,修复后仅检出2~3环为主的低分子量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3.
目前油田土壤污染主要治理方法有焚烧法、固化法、化学浸出法和洗涤法等,存在投资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因有修复面积大、费用低、处理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工程中。综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原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对油田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日益发展,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层面亦不断深入,必将成为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铬与总石油烃的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鲜有报导。采用HiSeq高通量测序、LEfSe、Tax4Fun、关联网络等方法探究了不同污染程度铬(Cr)与总石油烃(TPH)复合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表明,Cr与TPH均会对土壤菌群结构与功能产生较大影响,二者均降低了菌群alpha多样性。重度Cr与中度TPH复合污染土壤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得以富集,而TPH重度污染提升了群落中变形菌门的含量。重度Cr与中度TPH复合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中更多地富集了核酸损伤修复层面的功能网络,而单独的重度TPH污染更多的是改变土壤菌群的碳源能量的代谢方式。通过关联分析发现Parvibaculum和 Rhodoferax可作为TPH污染修复候选菌,Lactobacillus和Sulfurifustis可作为铬污染修复候选菌;暂未发现同时修复 Cr与TPH复合污染的修复候选菌。本文从微生态角度为筛选生物修复菌种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强化修复的机制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治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分析影响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因素,包括土壤环境因素、污染物因素和微生物因素。探讨生物强化修复的机制,总结出投加营养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高效降解菌或基因工程菌以及应用生物反应器、堆肥等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重金属污染影响下的矿区土壤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土壤性质测定法与BCR三步提取法,分析粪肥与熟石灰不同配比改良剂的生物修复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法,分析了生物强化修复与生物刺激修复等的生物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影响下,粪肥、熟石灰配比为15 g/kg与20 g/kg,土壤的物理形状提升效果最为显著,有效提升生物修复效果与土壤持水能力,使修复后的土壤适合植物生长;石油污染影响下,在土壤内添加氮磷营养液,即生物刺激修复方案的生物修复效果最佳,有效提升降解菌数量,显著减少石油烃、烷烃与多环芳烃含量。  相似文献   

7.
采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微生物的修复技术。探讨了植物修复特点以及研究动态、植物修复技术目前尚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阐明了土壤微生物修复的机理,指出以较敏感的土壤微生物作为指示生物,确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最大允许浓度;展望了以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具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应用前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治及其生态修复提出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废弃矿区中受污染的水体可能会渗入地下水或河流,导致附近的水源污染。为此,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废弃矿区周边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展开研究。分析了矿区周边环境以及相关气候信息,确定该矿区周边污染水体污染物分布特征,根据分布结果布设样本测试点;利用生物膜法在样本测试点中进行污染水体的修复,修复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实施培养、驯化,进一步增加微生物降解污水的活性;将驯化好的污泥转置进IC厌氧反应器中,产生氧化生物膜,投入测试点水域中,通过污泥吸附作用产生氧化生物膜,实现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生物膜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总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并中和水体酸碱度,使水体完成修复后达到可排放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生物降解煤层中的瓦斯,可减少煤层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使治理瓦斯的关口前移,对其他治理瓦斯的措施起到重要辅助作用。探讨了微生物技术降解煤矿瓦斯的可能性,从河流底泥的厌氧环境中驯化培养出了CH4氧化微生物,利用正交试验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筛选和确定,在实验条件下测试了其处理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种微生物对CH4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温度为35℃,pH值为6的最佳条件下,对φ(CH4)=97%的瓦斯,24 h处理效率最高可达87%,说明该微生物可有效降解CH4。  相似文献   

10.
以复合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炭协同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通过调查污染区重金属含量及营养指标分布情况,验证生物炭协同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对复合形态的Pb、Zn、Cd三种重金属的固定效率,同时采取添加钙组和不添加钙的实验方式,解析Ca和Cd竞争成核位点的机制。结果表明:污染区属于Pb、Zn、Cd三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且土壤养分含量N、P、K等级分布不均匀。处理组较空白组重金属Pb、Zn、Cd的浸出率分别降低了42.49%、45.95%、30.43%,重金属Pb、Cd的可交换态分别下降了25.06%、26.42%,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且生物炭协同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导气性及导水性升高,降低土壤容重,同时提升了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营养指标。该研究为复合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规模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对胜利油区现有采收率预测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叙述了应用经验研究方法对胜利油区采收率预测模型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将新模型与原有模型进行了对比,表明新模型的预测精度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运用实际样本数据对新模型的预测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平均误差为4.085%,模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冯庄、富黄探区石油探井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陕北油田三叠系含油地层生储盖沉积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石油开发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过去几年持续的油价下跌给石油公司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投资减少导致增长乏力,收入降低导致现金流吃紧。随着2017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回升,上游市场开始回暖,勘探开发活动逐渐恢复。本文从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投资回报率、资产剥离、收并购行为、储量替代率、低碳转型7个方面分析了油价回升以后国际石油公司的业绩表现和战略动向,为能源投资和我国石油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虽然油价回升,但石油公司资产负债率仍然偏高,抑制短期投资支出;投资回报率依然疲弱,但复苏迹象显现;自由现金流五年来首次出现少量盈余;国际石油公司出售资产放缓,国家石油公司则继续资产剥离计划;收并购市场复苏,北美资产价格下降;储量替代率显著提高,储量获得成本下降。总体而言,国际石油公司走出低油价带来的困境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14.
废机油在铵油炸药中的应用这一技术发明在铵油类炸药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率和环境效益。该技术用废油品代替部分柴油生产铵油炸药,能够高效利用废油品类,大量节约柴油,对废油品类也是一种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的同时又减少了废油品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美国致密油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工厂化"模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我国致密油开发总体上仍处于准备阶段。在致密油开发的核心技术中,水平井加体积压裂是提升致密油产量的利器。这意味着相比常规石油,致密油的单井投资更为高昂。在低油价下,油气田开发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在成本制约下,致密油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至关重要,而压裂水平井水平段的优化设计尤为关键。由致密油压裂水平井全生命周期产能预测模型计算出单井产油量,利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价水平井钻井压裂过程中水平段长度和压裂级数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出存在相对最佳的水平段长度和压裂级数范围使得单井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实际制订水平井开发方案时,应考虑单井产量、投资、成本和效益的综合影响,制订最优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6.
汽轮机油系统对于汽轮机运行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带水现象又是汽轮机一种常见的非正常运行状态,是汽轮机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针对汽轮机油系统带水的问题,本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已被纳入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在深海勘探开发项目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国际油公司深海油田勘探开发项目开发策略,总结了深海勘探开发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将对深海勘探开发项目的管理运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常见废油再生技术并评述典型工艺流程的优缺点,对如何促进我国的废油再生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废油再生利用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改 《中国煤炭》2003,29(5):48-49
介绍了国内外废油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沉淀、过滤、真空净油、静电净油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致密油已成为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其国内超过80%的致密油产量来自巴肯、鹰滩和二叠盆地。致密油产量的增长由水平井不断增长的初产率驱动,新井产量的快速提升则主要源于压裂水平井带来的致密油产量的提升。在低油价影响下,美国国内致密油开发陷入产能衰退。当油价降至50美元/桶时,仅约三分之一的致密油产区能够实现盈利。我国陆相致密油具有多种类型,地质条件颇为复杂,致密油开发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各致密油区块的开发在低油价下难以实现经济效益。面对低油价,石油行业可从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政策扶持等方面来应对,力求实现致密油开发的技术可行到经济可行,以实现致密油资源的规模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