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西方有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观.中国的"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中西方文化中"龙"的不同含义、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及其英译、英语中有关"龙"的表达、关于"龙"的英语翻译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志惠 《饰》2007,(3):4-5
“龙”图形纹样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并承载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意蕴,他是道家文化的集合性产物。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也是龙的形象得以长足发展时期,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反映出融合之根本。就龙自身来说,也体现了一个“合”字,它是中国古人对蛇、兽、鹰、马、鹿、鱼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龙”的形象准确,深刻体现出在千差万别的宇宙万物中,事物的自然本性以及“和而不同”的自然本性是事物间和谐共存的根本之道。龙的精神就是体现着融合、团结凝聚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盲人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他们具有“先知者”和“受惩者”两大原型意义。盲人形象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西方文学史上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学者称之为“瞽矇文化”。盲人形象的文化意义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中仍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具有了揭示人性深度和人生荒诞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与“分”构成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根本差别。中国文化注重在统一中,从“合”的角度看问题;而西方文化则善于在分化、对立中把握世界。从思维方式、自然观、社会观到人生观,“合”与“分”的不同和差别始终贯于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  相似文献   

7.
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词汇空缺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增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8.
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勤、廉、忠、耻等道德规范为根本,以仁爱、正义、诚实、节制、宽容为宗旨的“情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形象符号,对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精神特质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情义”文化所凸显的德性伦理是中华武术内涵的重要特征,同时“情义”文化也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最基本元素,耦合职业素养价值。因此,承继“情义”文化对涵育大学武术课程的品质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龙”做为一种精神图形,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有巨大的影响。由于“龙”形的丰富和衍化,也就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龙生九子”说的浅释,试图更细致地去了解“龙”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必须重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外语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自我”和“他者”为双重视角,集“国学”、“西学”和“西方汉学”的三重思想精华,丰富授课内容,重视师资培训,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文研究派”。[1]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文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文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文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著与论文,如《方言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2-7]“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女”族字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许慎《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检字法,开创了对文字据形解义的先河,后来的学者在研究文字考释词语时,也多依此法。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古代学者对“女”族字词的关注面较为狭窄,仅限于它的形和义,并没有将之单列出来作为一个类别去细致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女性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使女性以及与女性有关的一切成为敏感的话题、焦点的领域,各门学科都有所涉及。文化语言学把文化与语言结合起来,给研究“女”族词汇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言文字学里,“女”族词汇属于“文化词汇”,“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  相似文献   

14.
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身份,华裔美国作家有意夸大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其作品中强化东方人落后的“他者”形象.通过分析几位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探讨“他者”形象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和合文化的概念 (一)和合文化的缘起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文化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和合”是中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如今和平与发展共存的环境中,“和合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思想和可供选择的价值评判标准。特别是在开发区礼仪文化建设中,“和合文化”将会产生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女勇士》和《中国佬》的中国形象塑造上,汤亭亭无疑是既成功又失败的。成功的是汤亭亭有意误读中国文化和历史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赢得了作品的成功;失败的是汤亭亭塑造的中国形象并不是中国的原本面目。她对中国的认识本就不可靠,她笔下的魑魅魍魉的中国、红色的中国、儒教的中国以及其用文化符号拼贴出的中国更是不可信。汤亭亭对中国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读,总的来说对提升中国形象并无益处,反而塑造出为西方人所钟情的神秘的东方色彩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和美学含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了“气”的哲学意义,论述了一“气”贯穿的中国古代文论,据此剖析了“气”文化的文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翻译推动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主要是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格局和走出去的“时间差”和“语言差”的影响,实际效果还不太理想。对此,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和自知之明,面向西方接受水平较低的大众读者,采用编译、译写、节译等文化变译策略,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饮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其理念、习俗既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也是考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其理念、习俗中的“人道”与“物道”之争,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国人善于综合利用餐饮原料。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习俗当予批判,当今的餐饮企业应从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汲取精华,摈弃糟粕。  相似文献   

20.
龙被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龙被早期的图案为人形纹与鬼纹(人的灵魂),人形纹与鬼纹图案实际都是一样的,后期的龙被则完全不同,明显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把汉文化中标志性因素,融铸在龙被图案的形象构成中。龙被艺术中出现道、儒、佛3种宗教图纹,则反映出黎族民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折射出中国传统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间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