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结合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给出了新风能量回收系统全年节能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以北京的酒店建筑和办公建筑为例,讨论了新风能量回收系统在4种控制模式下的节能效益,并给出了各种应用形式下单位新风量的全年节能量,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以决定在新风系统中是否采用、采用何种形式及何种控制模式的新风能量回收系统。  相似文献   

2.
民用建筑室内设计新风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周翔  王军 《暖通空调》2012,42(7):27-32
基于建筑室内设计新风量理论,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新风量标准及其体系的差异,指出近年来国际新风量标准在考虑建材污染及其污染程度、人员适应性、吸烟空间、人员主观满意度、CO2指标等方面有所发展。随着当前室内人员污染、建材污染问题的凸显,需要在污染源特征的反映、标准的针对性、低密人群建筑新风量标准、高密人群建筑新风量标准和其他建筑新风量标准的有条件适用性等5个方面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介绍了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对公共建筑、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医院建筑和高密人群建筑等四类建筑的最小新风量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常用的新风控制策略,分析了基于CO_2浓度模型的新风量计算方法。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定新风比与变新风比控制策略在系统新风量及各区域新风量分配方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2种控制策略均存在新风分配不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试验研究了变新风比控制策略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效果及节能性。结果表明,在实现相同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效果的前提下,与基于max Y方程的变新风比策略(max Y-V)相比,基于MSE方程的变新风比策略(MSE-V)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相同工况下,MSE-V策略的空调系统能耗较max Y-V策略低6.76%。  相似文献   

4.
新风对于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室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风量则是衡量新风的有效手段,目前不设独立新风系统的建筑室内新风量测量广泛采用CO_2示踪气体法。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CO_2初始浓度、门窗开关方式、室外风速以及室内杂物对室内新风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_2初始浓度、门窗开关方式、室外风速、室内杂物这些因素均对新风量检测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室外风速和室内有无杂物对新风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办公建筑中采用孔板送风时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参考并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日本空调设计手册》、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中的标准送风量分别进行送风,在每个新风标准下调节人员密度,以引起人体头痛、闷热的室内CO2浓度0.1%作为标准进行比较,得出办公建筑采用孔板送风时人员移动与静坐两种状态时不同的人员密度所对应的最小新风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员移动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21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ard62.1—2010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28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8人/m2与0.42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在人员静坐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14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或者《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14人/m2与0.21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35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人员静坐时呼吸区的CO2浓度比人员移动时的CO2浓度高15%左右,办公建筑中人员处于移动与静坐的交叉状态,因而进行新风量选择时可按人体静坐时的标准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建筑气密性要求较高,为了满足人员新风要求,必须采用机械通风系统引入新风。严寒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新风负荷较大,因此须采用热回收式新风系统。本文对严寒地区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新风系统冬季的换热效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换热效率随风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当风机的频率大于30 Hz时,满足人均最小新风量30 m~3/h的要求。当风机的频率为30 Hz和40 Hz时,同时满足显热交换效率≥75%的要求。按照换气次数计算的新风量满足要求,但换热效率低于75%。建议按照人均最小新风量30 m~3/h的计算值作为设计新风量。  相似文献   

7.
热回收新风机组对满足室内空气健康安全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产品国家标准GB/T 21087—2020《热回收新风机组》已于2020年9月29日发布,即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实施。相比于GB/T 21087—200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新版标准在内容和要求上有较大变化,如增加了新的术语,规定了宣称执行GB/T 21087—2020《热回收新风机组》生产的机组需遵守的基本要求,提高了热回收效率限定值,增加了能效指标,细化了空气动力性能试验方法,并增加了考查产品耐候性能的交变试验方法等。对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进行解析,对新增内容做了说明,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变风量多分区系统的区域新风需求、新风分布、通风效率和单/双通道多分区循环系统,借鉴ANSI/ASHRAE标准62.1-2004提出的系统新风量计算方法给出了变风量多分区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在新风节能方面拓展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某工程双温冷源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为例,提出了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以保证送风不结露为目的所确定的新风量与室内设计相对湿度存在对应关系,并计算出了4种功能房间的设计人均新风量。分析了设计工况新风预冷处理参数和过渡季直接送入室外新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气CO2浓度和城市建筑微环境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指出空调设计时人员最小新风量标准的计算基础应适当调整,基于室内空气CO2浓度分级范围探讨了室内空气品质分级标准下新风量取值范围。结合建筑主要功能房间人员活动强度,计算了不同室内外空气CO2浓度差条件下人员最小新风量标准,并与现行暖通规范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房间人员密度较低时室内外空气CO2浓度差取较小值和房间人员密度较高时室内外空气CO2浓度差取较大值时,对应的新风量范围符合现行暖通规范新风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房间新风量及新风比的计算原则,分析了确定系统新风比的三种方法,通过实例具体解释了新提出的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及其局限性。最后推荐了其他确定系统新风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空调系统新风和回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空调系统新风和回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认为室内污染的不断增加是室内品质变坏的主要原因;新风的质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回风是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源,导出了回风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理论计算公式,文中认为新风率是20%能明显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3.
空调是空气调节的简称,空气调节分为舒适性空气调节和工艺性空气调节两种类型。净化空调系统是在普通空调系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普通空调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本文从设计、施工、调试三个方面全面的分析了净化空调和普通空调的各种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谷纪杰 《城市建筑》2014,(8):196-198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过程复杂,气流组织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的作用非常显著。本文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拟设计合理的中央空调气流组织,为室内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期盼能对中央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三座大型综合性酒店建筑物的主风口侧新风吸入口空气品质实测调查发现,该侧室内排风混入比例高达17.5%左右,对新风引入构成约束。用连续点源扩散理论分析了排风混入的影响因素;试验讨论了排风量的变化对新风吸入口部位和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确定主风口侧排风量的计算公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风量、送风方式和空调病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新风量的大小和送风方式的不同与空调病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风机盘管的正确选择是体现空调效果的根本。本文对风机盘管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纺织空调风系统,从运行能耗最优化角度出发,建立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优化模型。结合实际某细纱车间冷负荷数据、室外气候条件及耗能设备配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求解。旨在获得某一工况条件下风系统最小运行能耗及相应的风量、水量参数,为节能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目的是研究方形散流器的送风参数对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规律。在模拟建筑内区的空调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测出了不同送风参数下室内所有测点的温度和速度。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空气分布特性指标、温度不均匀系数以及速度不均匀系数与送风速度的关系曲线,并用TECPLOT软件实现了温度场、速度场的可视化。结果表明在室内热源和控制温度不变时,随着送风速度的增大,送风温度升高,送风温差减小,室内工作区的空气分布特性指标增大。  相似文献   

20.
黄伟坚 《城市建筑》2014,(6):172-172
变风量空调系统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使用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十年之久了,其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曾大多采用定静压控制,本文对定静压与最小总送风量控制方式在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使得大家对最小总送风量控制方式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