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信息化发展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要坚决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信息化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平衡经济发展、做好“五个统筹”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息化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只有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配合,信息化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经过10年来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我国已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国力、国需的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可改变的民族期望和国家意志。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较大提高,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有较大覆盖,我国的信息产业已有较大规模,我国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已有较大发展,我国信息化软环境已有较大改善。这一切表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国家的信息化的前景是明朗的、乐观的。  相似文献   

3.
王倩倩 《通信世界》2005,(17):24-24
“中国建设信息化,要政府先行”,这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做出的重要决策,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电子政务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龙头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提前部署、积极应付是我们面对信息社会到来的基本策略,尽管中国全面迈向信息社会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需要在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中国的信息化。在中长期,我国信息化战略任务将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致力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流通和金融服务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精神,本刊将黄菊副总理在“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的致词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曲维枝常务副主任的讲话予以登载。  相似文献   

6.
四、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 (1)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伞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声音     
《重庆通信业》2005,(6):2-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全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一匹快马,就看你到底想不想驾驭。当然,说到底,是否“想”,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想”、“一定要”。作为一家传统的百年老店,江苏雷允上药业成功地跨上了信息化这匹快马,它“真正想搞信息化”并真正驾驭了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高层视点     
《中国信息界》2005,(21):F0002-F0002
温家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总理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首位。”笔认为加快信息化进程,使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编按]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由山东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建,储备信息化领域高级人才的全国首个“信息化人才库”已经悄然诞生.据悉,“信息化人才库”将面向全省十七地市展开,该库将集结一批在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人士,并将为山东以后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份《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布以后,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就新阶段国家信息化的某些问题跟电信业的同行做一个探讨。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个讲信息化与科学发展,第三个讲一下抓住机遇迈入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3.
国家信息化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5月份《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布以后,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就新阶段国家信息化的某些问题跟电信业的同行做一个探讨。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个讲信息化与科学发展,第三个讲一下抓住机遇迈入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一是要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二是要多渠道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和执行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策法制,初步建立信息化的政策法制体系;四是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信息传输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占军 《信息技术》2006,30(11):177-17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对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5%的中国来讲,更是如此。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同时,农业效益下滑,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许多问题已有不断激化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己无法实现或者说延缓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己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6.
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信息产业部“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的启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作为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之一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也必然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为了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了扎实完成“十一五”信息产业农村发展目标,为了实施逐步向自然村通电话扩展战略,为了实现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达到理解、支持、尽责、合作的共识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作为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快捷地实现信息检索、信息发布和信息交流.同时还能够直接帮助教师为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化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教育行业担当着为国家输送掌握信息技术合格人才的重任,而信息化教育则是获取新知识最快捷.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看,未来五年,我国农村信息化要加快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而“三农”信息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信息化的专项汇报材料以及文献检索,从“三农”对信息化的需求,“三农”信息化建设成就、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限制因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对信息化与“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工作重点、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