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窗》2014,(3)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到26%,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日益增加。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必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助推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系统阐述绿色建筑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倡导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对有效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落实国家有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工业是我国社会能源消耗最大的经济领域,其能源消耗量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60%以上,其中包含了工业生产能耗和辅助生产的工业建筑能耗。受建筑业整体绿色发展政策、理念的影响,工业建筑绿色发展自2010年以来,呈现出政策和市场互相驱动的良性发展态势,绿色工业建筑、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工厂项目数量稳步增长,有效贯彻落实了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绿色建筑中对暖通空调进行绿色设计,聚焦"创新绿色融合"发展,使其实现资源与能耗节约,符合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 绿色建筑有助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表现于资源节约、能源再利用、环保保护等方面,能够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社会氛围.暖通空调是一种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具有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功能,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能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暖通空调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在绿色建筑中对暖通空调进行绿色设计,聚焦"创新绿色融合"发展,使其实现资源与能耗节约,符合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 绿色建筑有助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表现于资源节约、能源再利用、环保保护等方面,能够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社会氛围.暖通空调是一种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具有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功能,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能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暖通空调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和"碳中和"的设计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大学校园的建筑存量大,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节能减排意义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广作用。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结合实际的高校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从遮阳隔热、通风、水循环、复合绿化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建构系统性的高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为解决大学校园建筑的能耗问题和提升校园建筑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建筑业节能减排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地,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成为国家对于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被不断提及,作为能源消耗将超过我国总能耗35%的建筑业,如何彻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行业不容忽视的问题。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冬季建筑的供暖是造成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绿色建筑节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正>发展绿色建筑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传统建筑,除了宫殿、署衙、高官富商的奢华建筑之外,绝大多数建筑,特别是传统民居基本上是"原生态"的绿色建筑。传统民居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便、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优点,它们是我国各族人民数千年建筑实践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栏首语     
<正>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被各个行业所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我国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医院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一类,具有单位面积能耗高,能源使用类型多样的特点,医院的节能、节水工作能取得实际经济效益;同时,医院作为社会面向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建设"之一,而绿色建筑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是四节一环保,"四节"的核心是建筑节能,节能的关键又在于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绿色建筑的发展引领绿色建材的生产,以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必将成为我们主管部门自然的选择。而且,随着国家即将出台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绿色建筑事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屋顶花园、小区绿化,具有更深层次的绿色内涵。绿色建筑是一种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是使用新能源的取暖设计降低能耗,也可以体现为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污染,还可以是建筑主体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和谐一致,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建筑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在30%以上,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建筑是行业的大趋势。但是,据统计,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新建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仅有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依然较大。这说明,短期内,绿色建筑推广还需认清方向、加大力度,着力解决推广中的现实问题。难题一:成本过高,补贴"太少"。近日,万科  相似文献   

15.
<正>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健全激励和监管机制,强化宣传及推进"行为节能"。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应当成为绿色生态城建设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建筑业是物质资源消耗主力,约占全国总能耗的三成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要看到,过去基本是粗放式发展,至今建筑业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国家"十三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要求城镇化建筑30%要达到绿色建  相似文献   

17.
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意义与重要性 1.1 发展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的意义 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和建设生态城市来逐步推进的.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为特征.建筑技术科学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99%为高耗能建筑,能耗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节能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厦门蓝湾国际设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五大方面的综合实践,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为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促进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近日重庆市城乡建委推动中科大厦通过国家三星级和重庆市铂金级绿色建筑评价,该项目是该市首个通过最高等级绿色建筑评价的装配式建筑,在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绿色建筑实施要求,  相似文献   

20.
《福建建材》2013,(2):118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近日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主要目标:1.新建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