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碳酸盐岩储层是我国油气储藏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自身具有空间复杂多变、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酸压改造成为这类油气藏开发和增加产量的主导措施。本文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酸压工艺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现在油气开发的时期,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而且有关其改造技术是现在油气勘探一个重要环节。碳酸盐岩埋藏的油气一般都比较深、温度高、且非均质性强等多种特点,所以在对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要对理论进行多次求证,然后再把技术应用到现实的油气勘探中。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储层是我国油气储藏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自身具有空间复杂多变、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酸压改造成为这类油气藏开发和增加产量的主导措施.本文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酸压工艺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某油田致密砂岩油气富集,开发潜力大,但储层致密、压力系数低、天然裂缝不发育、砂体跨度大,储层改造面临裂缝启裂难、裂缝复杂程度低、加砂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及稳产难度大等问题。针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改造难点,试验应用水平井甜点体积压裂技术,通过水平段甜点识别、段内小缝间距分簇射孔速钻桥塞分段压裂、连续油管环空加砂压裂及高排量多液性段塞式注入相结合,保证裂缝高效起裂延展;组合应用大砂量加砂工艺与大液量缔合压裂液体系,在改善裂缝纵向及远端支撑剂铺置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同时,实现地层增能蓄能;配合工厂化压裂作业施工,提高压裂效率、降低储层改造费用;同时择机注水补能,确保水平井投产长期有效。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厂致密油区块全面推广应用,累计在3个区块实施20口水平井,改造后水平井增产稳产效果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了我厂致密油区块整体高效开发和规模效益动用。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采用水平井分段酸化压裂改造形成的人工裂缝与天然缝洞系统沟通,从而增加了水平段控制储集体个数,大幅度提高了单井油气产量。运用酸压施工曲线和井底压力变化分析该区块水平井酸压改造效果,研究了分段酸压过程中不同曲线对应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分析了人工裂缝在各段分别沟通天然缝洞系统的情况。研究对水平井水平段控制储集体类型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并结合单井动态特征,对水平井综合分析、评价和管理以及后期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庆油田三叠系油藏为典型的砂岩岩性油藏,油层厚度较小,长期以来,压裂改造以实现长缝为目标,并且由于油层厚度小通常需要配合采用控缝高工艺,以保证缝长并在储层内形成有效支撑。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钻遇厚度大的油层,对于该类储层,在适用范围内可以采用多级加砂压裂工艺。多级加砂压裂是以控制裂缝纵向延伸、增加裂缝长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为目的,对低渗厚油层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埋藏深、高压、储层破裂压力高、地温高、特低孔特低渗、非均质性强、横向储层厚度变化大、纵向分布多等特点,储层加砂困难,增产改造工艺技术面临极大挑战。针对区块储层改造难点,优化了针对性的压裂工艺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特低孔特低渗、岩石致密,采用滑溜水+胶液混合压裂工艺技术,滑溜水形成复杂体积缝,胶液携砂增大砂浓度并提高导流能力;采用分簇射孔+复合桥塞分层压裂工艺实现分层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改造效果,对探索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部分井区储层呈多层发育特征,在油井生产后期,油层产能下降,已无措施潜力,采用上返酸压手段获得新的产能,动用新的储层.针对上返酸压的选井选层,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提出了储集体发育和隔层的重要性,通过优化酸压工艺参数、阶梯提高排量控缝高、先堵水后上返、射孔酸化预处理和酸液直接造缝改造等技术控制缝高,保证上返酸压取得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锐  杨飞  涂先俊  周婷雅  廖升平 《当代化工》2018,(2):331-333,337
塔中I号气田属于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层非均质性极强,单井难以直接钻遇较大的缝洞系统,储层改造是建产的必要条件。该区域采用酸压技术进行改造,主要使用瓜胶压裂液和黄原胶非交联压裂液。通过对以上两种压裂液的伤害性、携砂能力、摩阻、滤失性、配伍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得出塔中碳酸盐岩酸压压裂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压裂是低渗油气藏开发的有效手段,砂堵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和作业周期。通过对鄂北工区气井压裂施工过程分析,认为储层泥质含量高、塑性强,近井地带裂缝发育或靠近断层、液体滤失量大、压裂目的层与上下隔层地应力差值小、缝高失控等地层因素是造成工区气井压裂砂堵的主要原因,此外也存在施工质量控制不严等问题,加剧了砂堵风险。提出了优化前置液类型和比例、采取多段塞降滤失和打磨裂缝及炮眼、渐进式加砂、优化控缝高和穿层改造等技术措施,并加强压裂现场施工监管,确保各项指令得到严格落实,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有效解决该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牛地气田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埋藏深、基质孔渗性差、压力系数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完井射孔自然产能低,需要通过储层改造获得好的产能,酸压是这类储层获产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针对储层特征,通过室内研究、工艺优化和现场试验,初步建立了多级注入加砂酸压工艺,通过施工参数优化,应用于大牛地气田碳酸盐岩储层中并取得较好的改造效果,为大牛地气田储量接替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深井埋深3300~4200m,历史累计共施工10口井14井次,总体反应施工压力高,加砂窗口小,难以完成大规模加砂量,小压测试反应深井天然裂缝发育,采用双翼缝压裂试油效果差,单井累产低;特殊储层特征影响深井改造方式与之匹配性,通过对储层裂缝形态研究,开展老井压裂降压优化,结合适用于深井高温储层的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研究,形成新沟嘴组深层直井复杂缝压裂工艺技术系列,现场增油效果明显,为实现2311万吨储量升级动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胡尖山油田元196区长9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隙、低渗透厚层块状油藏,油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夹层,采用常规压裂工艺改造因支撑剂沉降难以实现纵向上的有效动用。为了改善其压裂改造效果,借鉴下沉积控制缝高压裂原理,在现场实施多级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进一步增加裂缝长度和支撑缝高,从而扩大有效泄油面积,在胡尖山油田元196区的应用显示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油气勘探开发对地应力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多。海拉尔油田大段砂砾岩储层及部分天然裂缝发育的布达特储层压裂目的层与上下隔层之间的应力差值较小缝高延伸较快,有效支撑缝宽下降,随着砂比的升高和缝宽逐渐减小,当达到临界点,就会立即产生砂堵。针对以上情况对海拉尔油田贝28区块地应力进行研究,旨在搞清地应力特征,指导压裂、射孔等方案的编制,避免高应力部位射孔,提高先期预测水平和压裂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就目前的开发经验表明,油气主要富集在溶蚀孔洞、洞穴内。储层类型的分析、空间组合模型的评价,对该类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钻井、酸化压裂、试井等研究分析,将储层类型分为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及裂缝型3类,同时对孔洞、裂缝、洞穴的组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建立了理想化的储层渗流模型,为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空间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钻遇类型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制定相应的储层改造措施,能极大的提高储层改造效果。根据井眼钻遇天然缝洞的类型,制定了3种类型,优化了相匹配的酸化压裂工艺,并研发了5种压裂液和酸液体系。通过近年来实际酸化压裂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及改造液适应性较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低孔低渗储层厚度大,且油气显示主要在顶部,下部砂层无高应力遮挡层,压裂改造中裂缝易向下延伸,支撑剂沉降于储层下部等特点。近几年,对于较厚储层的有效动用开展了从二次加砂,到可溶纤维悬砂,以及组合工艺控底铺砂技术。通过不断的完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实现了优质储层的有效动用。现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工艺控底铺砂技术和可溶纤维悬砂技术比二次加砂技术对储层改造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D13井采用组合工艺控底铺砂技术最高日产油40.55m~3·d~(-1),日产气3.07×10~(-3)m~3,试油165d,累计产油2083.11m~3,实现了储层的有效改造。  相似文献   

18.
低品位储量具有油藏埋深大、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区块多分散等特点,目前压裂工艺主要是通过单一双翼对称缝为主,压裂改造效果有限,且部分储层压裂施工难度大,压裂成功率较低.针对压裂难点,开展了大排量低粘滑溜水造复杂缝工艺、纤维脉冲加砂、支撑剂优选、前置表面活性剂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压裂改造效果,并在现场开展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塔河12区缝洞型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AD 12缝洞带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地质特征以及生产特征,分析了AD 12缝洞带出水类型以及出水原因。通过见水时间与产层海拔深度关系,判断出产层出水特征基本符合由构造低部位到高部位侵入。同时认为该研究区总体油气充注程度较低,井与井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局部出现底水较发育以及油水分布倒置状况。通过以上认识,最终建立了缝洞带储层油水体组合模式,这对描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内流体分布以及指导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砂山组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层位。本文结合岩心、薄片观察及物性分析表明,储层以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和藻灰岩为主,其中颗粒灰岩是最好的储集岩;形成了溶孔型、微缝-溶孔溶缝型和构造裂缝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影响,主要分布在英雄岭凹陷东部地区,溶蚀作用是储层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胶结作用则对储层的渗透性能造成破坏,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构造裂缝使储层的渗透能力得到很大改善,是地层流体重要的渗流空间。该研究可为该地区油砂山组碳酸盐岩储层有利区评价和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