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翼山油田属于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低渗,自然产能低,产量下降快,压裂增产措施是提高油井单井产量和油田产能的最主要手段,2012年针对南翼山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采现状,开展了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施工,通过7口水平井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水力喷射分段压裂工艺在南翼山油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单井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川口采油厂油藏渗透率低,油井产量递减快,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重复压裂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重复压裂试验。结合该油藏的实际特点低渗、低压、低饱和度,得出了重复压裂参数的优化和压裂技术的选择。实践表明,重复压裂技术为低渗透油田增产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33块沙三上油藏属典型的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藏单井日产量小,稳产状况差,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油井见效后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藏稳产造成很大困难。2000年以来通过缩小井距注水开发,并适时实施整体压裂引效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文33块沙三上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4.
伴随老油田持续高效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稳产转向稠油、低渗透等难动用储层,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等问题突出。低渗透油藏在油田占据重要地位,已动用储量低渗透油藏占比较高。常规水驱开发工艺普遍呈现注水压力高、欠注严重、油井产液低等问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差,产能递减快。结合油田提液稳产技术需求,开发出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压驱注水工艺,开展了工艺优化和现场应用,通过分析开发效果及存在问题,指明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下寺湾油田泉59井区属于低压低渗透油藏,主要开采层位是延长组长22油层,目前已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但是在长期开采过程中采出程度的增加,地层压力下降,溶解气的不断析出,使原油粘度增加,在不规范注水的情况下造成单井产量递减快,因此加强注水开发,提高油井采收率相当必要。  相似文献   

6.
深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埋藏深、物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特别是中后期随着地层能量的亏空严重,开发效果会进一步变差。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建立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预测砂体分布,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研究,选取实验井组进行试注的方法对夏70块深层低渗油藏的注水可行性进行论证,实施注水水质改性、严格的油层保护等手段,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显著经济效益,实现深层低渗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针对EX油田EY油层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油井投产前采取超前注水试验,水井投注3个月之后,油井陆续投产。试验通过超前注水可以提高压力梯度,降低非线性渗流系数,而非线性渗流系数越小,越接近达西渗流,原油越容易被采出。研究结果表明:超前注水是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可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超前注水量的定量研究可确保地层维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为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提供保障;合理的注水参数将直接决定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超低渗透率油田,油层相对密集,饱和度比较高,储层孔道颗粒细小,孔隙结构比较复杂,物性很差。根据超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层结构,我国对于超低渗透率油藏的开发大多都是采用"注水保持能量"的注水开发方式。注水开发是一种常见的能够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以及确保油田能更够长期稳产的开发方式。根据超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及长8白河吴52井区油层的地质特点,分别从超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润湿性、敏感性分析、注入水的配伍性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等来分析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困难因素和影响机理,以及对于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采用增产措施分析。  相似文献   

9.
xx油田是一个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田,具有纵向砂体叠置率高且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为了提高新投产区动用储量,保证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同时挖潜老区剩余油,对改造5层以上的井应用了直井多层压裂工艺。直井多层压裂工艺具有针对性强、费用低、工艺简单、作业时间短、压裂效果好的特点,达到了提高单井产量、延长油井稳产时间和节约压裂投资的目的,对多层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历经二十多年的开发,受注采井距大、储层污染等因素制约,造成地层能量差,注采两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油水井能力的发挥。尽管近年来,部分油井动液面仍持续下降,注水不见效,导致注水效果差,影响油藏开发水平。因此采油厂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观念,以增强油田稳产基础为目标,以单元目标化管理为总抓手,地质、工艺配套联动,各项目组成员密切结合,以提高低渗油藏油水井能力为中心,强化油水井治理,努力提升低渗油藏开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小集油田断块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为低孔特低渗高凝复杂断块油藏,其地层水型为CaCl2,矿化度20000-40000mg/L,泥质含量9.8%。其高矿化度、强水敏和速敏油层具有油层保护的需要。在对小集油田油井生产及作业过程中的实际资料及现场实验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总结分析,采用了无固相优质保护液对低渗油藏油井在常规洗井及作业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方式,对于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渗油藏主要存在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微裂缝发育,导致单井自然产能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已经成为了各国和各级政府极其关注的对象。在我国,除了石油进口,国内石油的开采量也不断加大。低渗油田存在着开采难度大、生产周期短的问题,因此,延长低渗油藏井生产周期对油田增产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特征、开发现状等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分析低渗油藏的低产机理,针对不同的油藏区块,不同的开发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油田开发技术对策;同时根据油田开发实际,不断完善相应的提高低产井产量配套技术,使油井产量得以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特低渗透储层主要是渗透低、储量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所谓"三低油田"。烟雾茆油区长7油层具有油藏天然能量不足,生产井产能低,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的特点。目前主力产层为长4+5、长6,而长7也有较好的油层分布,可作为重要的产能接替。本文对烟雾茆油区长7油层实际生产井的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其产能特征、产量递减特征及含水率上升特征,为烟雾茆油区长7油层资源开发可行性和有效动用,以及油区今后产能接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竹山岗油田作为三水盆地唯一投入开发的低渗透油气田,储量丰富,油品性质相对较好,但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油藏边底水弱,天然能量不充足,油井自然产能低。由于一直采用衰竭式开采方式,而没有建立有效的注采压力驱替系统,该区油井低压、低产,油藏整体开发效果差。在系统分析该区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竹山岗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典型的低丰度、低渗透、低压力油藏的子北油田,存在天然能量不充足、渗流阻力大、稳产难以及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等特点,认真分析超前注水机理,及在子北油田毛家河区超前注水开发科技示范区的试验,分析评价注水实施以来的初期效果,使油井保持较高压力水平,减少储层伤害等提高采收率。子北油田超前注水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力坨油田属低渗透油藏,随着天然能量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地下亏空严重。针对断块天然能量不足及地层压力较低的特点,采取注水开发方式,并对注水区块实施综合治理,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水驱效果,油田油井注水见效明显,区块日产液量油量稳中有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由于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单井产量低、压力传导能力差等因素,导致油井的自然产能极低且产量递减速度快,必须通过外界补充能量来稳定甚至提高低渗透油藏产能。而传统的三次采油技术并不能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征,针对低渗储层弹塑性突出、应力敏感性强等特点,超前注水技术能够弥补常规注水技术的不足,有效保护低渗储层、提高单井产量。  相似文献   

18.
姚店油田庙沟采油区位于陕北斜坡延安三角洲前缘地带,属于低孔、低渗、低压、低饱和油藏,前期开发全部采用压裂求产,依靠自然能量溶解气驱开采。至2002年累计采出原油三万余吨,由于地层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产量递减较快,稳产基础不稳固。为提高单井产量和稳产能力,在分析庙沟采油区地质和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对热采工艺在庙沟采油区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热采工艺增加了庙沟油区油层的驱动能量,提高了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9.
辽河油田是一个开发建设40余年的老油田,油田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由于地层压力的降低,老井产量递减快,单井产量低。老井稳产已成为一个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是否长期稳产的重中之重,提高单井产量已跃然成为油田稳产和创效的"牛鼻子"工程。通过提高油井的泵效、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合理控制生产压差、优化油井生产参数、详细制定油井工作制度是确保油井长期稳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深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埋藏深、物性差,随着地层能量的亏空开发效果进一步变差,依靠自然能量开采,采出程度较低。马厂油田马26断块属于深层低渗透油藏,本文针对该块开展了深层低渗油藏合理井距论证及井网配置与优化的研究,从井网密度、注采启动压力等方面研究最后选取合理井距;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油藏类型、沉积相带和裂缝展布方向等进行井网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