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桩端持力层泥质粉砂岩预应力管桩高应变动力测试的可靠性和动力参数,选取桩端持力层为泥质粉砂岩作为试验场地,在试验场地共布置12根试验桩,选取其中5根试验桩埋设滑动测微计,经过规范要求的间歇时间后分别对各试验桩进行了高应变测试、静载试验和滑动测微计测试。试验结果表明12根试验桩中有9根试验桩高应变测试和静载试验得出的竖向承载力偏差在±10%范围内;桩端史密斯阻尼系数主要在0.08~0.21范围内。试验结果说明桩端持力层为泥质粉砂岩的预应力管桩采用高应变测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于本地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持力层,建议桩端斯密斯阻尼系数取值范围为0.05~0.25。试验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预应力管桩高应变测试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强度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与高应变试验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具有自身强度高、穿透力强、使用单桩承载力高、综合造价低、节能环保等优点.通过对8根高强度预应力管桩的静栽试验和高应变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成都地区高强度预应力管桩以密实卵石层为持力层时,采用高应变试验测试其单桩竖向承载力,其分析结果与静栽试验结果相比其误差在20%以内,其试验结果还是基本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邱志华 《土工基础》2023,(6):1031-1034+1043
针对沿海软土地区某工程在预应力管桩高应变法检测过程中大面积发现疑似浮桩现象,采用静载、低应变法等手段进行了比对分析,探讨了预应力管桩上浮的影响因素和上浮规律,提出了解决预应力管桩上浮的加固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区选用管桩基础时,可采用高应变法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浮桩现象;对存在深厚淤泥土层等情况应因地制宜、慎重选择桩型;采用复打法能有效的处理管桩上浮问题,建议优先采用自由落锤复打结合高应变法监控方式,研究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静压预应力管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锤击送桩噪音控制,使静压桩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对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静载试验+PDA高应变检测,对常用的Ф400、Ф500静压预直力管桩,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歇后恢复时间、不同施工控制参数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试验研究。经统计分析后提山主要土(岩)层桩的极限端阻力和极限侧阻力指标,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控制参数、质量检测等要求.  相似文献   

5.
越南金瓯化肥项目试桩采用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试桩的检测采用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低应变法(PIT)、高应变法(PDA)等多种方法.对试桩目的和检测方法做了介绍,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试桩承载力,为设计提供了依据,确定了工程桩的施工参数和验收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空心管桩和钻孔灌注桩成桩后,为测定基桩静载荷载极限承载力和检测桩身质量等,常采用基桩静载荷试验、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和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试验三种方法。作为工程管理人员,要想能快速,准确地根据试验资料分析出试验结果,就有必要掌握这三种试验的目的、特点、应用范围和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成桩质量的验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就三种预应力管桩成桩质量的检测方法,包括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和静载法,从技术特点和场地工程地质情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制订成桩验收检测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适用范围和不宜采用的地质条件,结合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嵇岷山 《山西建筑》2012,38(20):59-60
针对大直径预应力管桩在施工中出现的挤土上浮现象,通过某工程的静载试验,提出了采用长螺旋桩机预钻孔在大直径预应力管桩施工中运用的方法,达到确保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效果,解决了大直径预应力管桩防止施工中挤土上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孙芳  李源 《山西建筑》2012,38(17):113-114
结合昆明某小区工程实例,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特点,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管桩在昆明地区承载力的时效性,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力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某粮库工程共 13栋平房仓 ,分 2个区段 , 区 7栋 , 区 6栋 ,每栋平房仓 30 m× 6 0 m,门式刚架结构。两端山墙及中间廒间墙下基础为条形基础 ,纵向是独立基础 ,条形基础下有夯扩桩 6 6根 ,分 3排 ,桩间距 1.5 m,排距 1.7m,独立基础下有夯扩桩 4根 ,间距 1.7、1.8m,夯扩桩设计直径 42 6 m m,桩顶标高 - 1.9m,有效桩长 4~ 7m(视持力层深度而变化 ,桩端进入持力层 1m) ,钢筋笼比设计桩长短 5 0 0 m m,混凝土强度等级C2 5 ,设计扩大头直径 70 0 mm、高度 10 0 0 mm,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70 0 k N。1 施工工艺夯扩桩施工采用两次夯扩的施工工…  相似文献   

12.
无桩尖管桩锤打过程易造成管桩移位、内伤、断桩、嵌岩差、持力层锚固长度小。  相似文献   

13.
沈保汉 《施工技术》2001,30(12):43-4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PC桩)1928年在法国开始应用[1],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桩)则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桩.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大量应用PC桩.北京丰台桥梁厂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PC桩,尔后在铁路工程中大量应用.广东从1984年起开始研制和推广预应力管桩,产量出现几个发展台阶,1986年2万m,1990年80万m,1996年400万m,1999年1500万m,2000年突破2000万m.广东现有管桩生产厂约50家,占全国管桩厂总数的50%,产量却占全国的80%左右.预应力管桩(含PC桩和PHC桩)成为广东地区应用最多的一种桩型.上海地区的交通部三航局混凝土制品厂于1988年正式生产φ600mn、φ800mm和φ1000mm的较大直径的PHC桩.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底,我国管桩生产厂近8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华东地区(上海、宁波、福清及连云港等地),海口市也有管桩生产厂[2].  相似文献   

14.
针对 TBSA- F使用上的不便 ,编制出一段程序解决该问题。程序根据 TBSA5.0计算得到的上部结构竖向构件底部组合内力 ,求出桩基础各单桩反力 ,并验证其是否满足单桩极限承载能力。该程序采用 FOR5编制 ,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土体加固技术与桩工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的一项新技术.文中介绍了桩端灌注桩后注浆施工要点、工序技术参数控制和过程质量监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桩端后注浆技术是提高桩端面上的单位面积阻力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桩端后注浆技术适用的地质条件,论述桩端后注浆主要工艺参数设计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可供相同地质条件的基础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某高层住宅楼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采用DDC工法结合桩基础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DDC工法消除地基湿陷性,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在形成的复合地基上进行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经DDC工法处理后其湿陷性基本消除;同时单桩竖向抗压静力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桩基础的承载力与沉降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并表现出摩擦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於程席  刘鹏 《建筑施工》2022,44(1):4-6,9
结合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项目,以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为手段,比较分析了有桩帽的CFG桩与无桩帽的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及受力的差异,进而分析了桩帽的尺寸及强度对复合地基以及桩间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帽改变了复合地基桩及桩间土的受力和变形;桩帽的尺寸越大,桩顶的位移越大,桩间土的位移越小;桩帽的强度越大,桩顶位移及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例,阐述了树根桩的设计、施工,以及施工工艺对其的影响,分析了树根桩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高地震区砂土液化地基土处理中,应用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对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进行了检验及CFG桩的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