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运作、建设目标和建设结果影响3个角度出发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灰色性,采用灰色聚类法构建其绩效评价模型,依据评价模型所得聚类系数进行绩效聚类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中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装配式建筑的供应链整合是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整合动因不明确,导致企业协同作用效率低。为提高供应链工作效率,本文以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整合动因为研究对象,构建政府政策、行业成长、利润最大化、风险规避、环境不确定性5大潜变量及其外显指标假设模型,设置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基于多元数据分析的原理建立SEM模型,揭示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整合受多因素影响。结果表明,五大动因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整合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重要性排序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政策行业成长风险规避环境不确定,该研究结果为决策群体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整合的决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弹性"内涵及表现,从弹性资源、生产与研发、风险管理、供应柔性、信息化管理与协同合作等六个方面,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装配式建筑弹性供应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影响指标权重,识别出关键因素,希望对提升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抗风险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以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运作、建设目标和建设结果影响3个角度出发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灰色性,采用灰色聚类法构建其绩效评价模型,依据评价模型所得聚类系数进行绩效聚类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中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王红春  郭循帆  刘帅 《建筑经济》2021,42(9):100-104
高效选择优质PC构件供应商是传统建筑模式向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基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PC构件的特性,建立装配式建筑PC构件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前景理论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对TOPSIS评价法改进,构建供应商选择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希望为装配式建筑PC构件供应商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6.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建筑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绿色供应链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并建立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装配式绿色供应链进行全寿命分析,应用层次聚类-TOPSIS 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识别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问题,为装配式建筑绿色供应链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针对装配式绿色供应链关键环节运作问题提出建议,实现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全寿命周期绿色可持续管理,促进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建筑供应链相比,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参与企业众多,其供应链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防控能力,亟需建立一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构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G1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并基于云物元理论构建了风险预警模型。然后计算预警指标值与风险预警等级的关联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准则确定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预警等级。并将风险预警模型应用到某装配式建筑项目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关键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预警,从而为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参与方多、工序复杂、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研究其风险发生的环节和位置尤为重要.在供应链集成系统基础上,引入界面管理思想,通过对供应链集成界面风险作用机理分析,从供应链各交互界面角度识别风险,得到主体、介质、行为和外部环境4个维度的影响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集成的风险因素因子体系,并采用PCA方法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因子指标;然后,应用C-OWA算子赋权和灰色聚类评价方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构建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找出了风险存在的环节与位置,验证了该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 3 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其演化进行仿真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在三方合作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要使得模型向唯一理想的稳定状态(1, 1, 1)演化,必须注重提高公众对政府和装配式建筑产品的信任度,改善社会的认知。与此同时,政府要合理控制其监管成本和补贴力度,才能实现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研究和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结合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特征,从运输协同、库存管理协同、信息共享协同、成本控制协同、客户服务协同、风险分担协同等方面,构建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NP-Fuzzy价模型,对江苏省某区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作出评价,检验建立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