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炉内辐射换热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并对炉内受热面进行辐射换热的数值计算,分析一些参数对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温高压合成气的辐射特性,以Edwards指数宽带模型为基准,研究了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气化炉出口合成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辐射特性,计算出了混合物在不同气体温度、压力、壁面温度和射线行程长度下的总吸收比和总发射率,并将低压下的值与Hottel线算图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良好.针对一工程实际IGCC(压力3.5MPa、平均温度约1300K)辐射余热锅炉,选用了合理的辐射与对流换热模型,将指数宽带模型应用于炉内换热计算,结果显示:辐射换热是炉内主要换热方式,辐射换热可达总换热量的70%左右,炉膛出口烟温计算值与现场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Edwards的指数宽带模型为基准,研究了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气化炉出口合成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辐射特性,计算出了混合物在不同气体温度、压力、壁面温度和射线行程长度下的总吸收比和总发射率,并将低压下的值与Hottel线算图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良好.针对一工程实际IGCC(压力3.5MPa、平均温度约1300K)辐射余热锅炉,选用了合理的辐射与对流换热模型,将指数宽带模型应用于炉内换热计算,结果显示:辐射换热是炉内主要换热方式,辐射换热可达总换热量的70%左右,炉膛出口烟温计算值与现场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喷燃器恢复倾角摆动功能,能够调整火焰中心在炉膛内的相对高度,调节煤粉在炉内燃烧时间和炉内的对流、辐射换热比率,达到调整再热器汽温和减少减温水量,提高锅炉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W型火焰煤粉锅炉炉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用蒙特卡洛法计算辐射换热,用差分法计算对流换热及导热.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了300MWW型火焰锅炉炉内的温度分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另外,本文还对有关蒙特卡洛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的基本原理分析计算了搪烧炉圈墙火道内的换热工况,讨论了影响因素,旨在加深对圈墙火道内的换热机制的了解,为指导窑炉设计和在实际生产中改善换热条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文献〔1〕二维热流法计算辐射换热的基础上,运用文献〔2〕提出的热流数学模型,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下开发了用热流法计算高温炉内辐射换热的温度场分布的计算程序,用该程序可以计算一般情况下纯辐射作用时炉内的温度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了炉内的温度分布,为全面研究高温炉热状态提供了依据和前提条件,同时得出在一般简化计算中二维模型的可靠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自主开发的通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GTEA上进行柴油机缸内辐射换热三维数值模拟,假设柴油机缸内气体为漫灰介质,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UFVM),研究了空间的非散射性辐射问题以及辐射换热三维数值计算方法。对六面体、圆柱体进行辐射换热数值方法验证,分析了不同的网格离散和立体角离散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用此方法研究了TBD620型柴油机ω型燃烧室的辐射换热。结果表明:数值结果与精确解和文献中方法的结果吻合较好;当网格离散和立体角离散满足一定的对应关系时,才能得到更精确的计算结果;燃烧室中工质的吸收系数和温度对缸壁的热流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炉内辐射换热的Monte—Carlo方法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在选取双重坐标系的前提下,开发了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燃烧炉内辐射换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计算程序,作为对该程序可靠性的一个验证,我们在简单的条件下计算了一些辐射换热的直接交换面积与全交换面积,结果与解析解符合的很好。最后我们就简化条件下的扁钢锭在炉内的辐射换热问题给出了一个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对传统的炉拱按反射原理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以再辐射为主,漫反射为辅的换热原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CSP工艺中直通式辊底加热炉的热工及结构特性,采用地建立炉内辐射换热数学模型,与加热炉内连铸坯及炉衬的一维导热方程相耦合,建立长一维直通式辊底加热炉炉内传数学模型,通过对数注解,研究分析了不同的薄板坯移动速度及 种对加热炉炉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锻造炉内两工件间距离对工件温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锻造炉内的热工特性,采用区域法建立炉内辐射换热数学模型,并与炉内工件的导热方程相耦合,建立炉内传热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两工件间距离对被加热工件温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煤气化辐射废锅内高温气固两相流动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水冷壁上的灰渣沉积过程采用熔渣沉积反弹模型描述。结果表明:灰渣沉积主要发生在辐射废锅的中下部,射流区流速和温度在距离底部5.5 m处迅速衰减,灰渣厚度和导热热阻在此处迅速增加,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数和传热系数在此处迅速下降;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壁面沉积厚度和导热热阻逐渐升高,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数和传热系数由于温差的影响也逐渐升高;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壁面沉积厚度和导热热阻逐渐下降,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数和传热系数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利用黑体凸起结构强化钢厂热锻压炉炉膛辐射传热的数值研究.采用Gambit软件设计出模拟炉膛段,利用Fluent软件对炉膛段内辐射传热过程进行了耦合数值模拟,获得了炉膛内烟气的流场、温度场以及锻钢表面辐射热流密度.分析了炉壁表面黑度以及不同凸起结构对辐射传热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炉膛内壁黑度以及加装凸起辐射元件对炉膛内辐射传热有显著的强化作用.通过Gambit模拟改变辐射元件的尺寸、形状,得到最佳的安装方案可以提高炉膛内烟气15%的辐射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15.
参照宁宝林等提供的数学模型,在局部再分法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一种新的煤粉火焰炉热过程预示数模。引进了“退位追赶”,“局部对称”及“交换面积的互换性”等方法,减少了诱导公式的数目。把诱导公式用于计算机数模降低了操作时间,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它可用于实际节能及炉子操作中。  相似文献   

16.
大型煤粉锅炉炉膛传热分体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锅炉炉膛传热计算实用性、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提出了大型煤粉锅炉炉膛分体式计算方法,即把炉膛以大屏过热器低端为界分成上、下两个部分进行传热计算:下炉膛采用零椎模型,上炉膛采用二阶假想面法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显示,此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得出屏区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退火钢卷辐射换热及对流换热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主要研究罩式炉退火钢卷在退火过程中,对流热流及辐射热流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得到退火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流热和辐射热的大小比较,以判断在计算过程中,忽略辐射热流是否合理。计算得出,到退火加热中期,钢卷通过对流获得总热量是通过辐射获得的总热量的35倍,到保温中期,这两个量仅相差9倍,且退火保温时间越长,二者差距越小。  相似文献   

18.
A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 one-dimensional long furnace was set up in a through-type roller-hearth furnace (TTRHF) in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CSP).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heat exchange in the furnace, modeling of the complex gas energy-balance equation in volume zones was considered, and the heat transfer model of heating slabs and wall lines was coupled with the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model to identify the surface zonal temperature.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temperature fields of gas, slabs, and wall lines in the furnace under one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 were carefully accounted and analyze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for analyzing the thermal process in TI'RI-IF wa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4〕中提出的新热流法,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下开发了一个由热流方程和能量方程相结合的计算机程序。用该程序计算了高温炉内的辐射换热,得到了高温炉内的温度分布。这些模拟结果为研究高温炉膛内的热状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作为一个例子,本文计算了马弗炉内的温度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