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优化在传承高校历史文脉、保护建筑历史文脉的同时,将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提供给使用者,对其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BIM技术的模拟与可视化特征,针对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与优化过程中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策略研究,对校园内历史建筑的风环境、热环境、光环境等要素进行模拟分析,针对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建筑物理环境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其他高校历史建筑物理环境的评估与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信息及其价值。正确的技术措施可以确保建筑本体的真实性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西方国家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有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包括前期研究、技术选择和实施、存档记录等内容,其具体的技术种类可以分为普通技术、传统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内容。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西方国家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架构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奕  童佩 《华中建筑》2014,(5):144-147
湖北省枣阳市的邱家前湾村因移民而兴,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其独有的样貌特征。该文从邱家前湾村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其移民背景、区位环境等因素,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访问和建筑调研等方法从历史文化、宗族、建筑艺术等方面阐述了该村落的规划格局、建筑特色,并对邱家前湾村的防御性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形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村落的规划思想与建筑技术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对前湾村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整治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建筑的低能耗问题,但建筑界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更高节能技术的研究应用上。这样的趋势已经导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我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各地传统建筑早已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这篇论文以重庆中山古镇为例,通过作者实地调研,将着重探讨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对当地风环境、太阳辐射以及潮湿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总结出重庆传统建筑适应环境的一些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现代建筑环境适应性的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市历史建筑和空间环境是人类 宝贵的财富,建筑创作必须处理好新建筑与 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历史环境的破 坏。潼南大佛寺作为巴蜀摩崖佛寺的重要一 例,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本文 从潼南大佛寺古朴素雅的人文环境出发,依 托潼南大佛寺西广场建筑及景观设计项目, 结合潼南大佛寺的保护规划,综合运用规划 学、历史建筑保护、建筑设计、景观学等方面 的知识,对大佛寺古朴素雅的历史人文景观 进行发掘与提炼,探讨建筑创作与大佛寺历 史建成环境在风格风貌上的协调处理手法, 并阐述现代建筑技术表现传统建筑风貌的 特殊处理方式,塑造契合潼南大佛寺人文特 色的西广场建筑与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建筑已成为研究,展览,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建筑,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建筑文化也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包含着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形制与风格、技术与设施、环境与氛围,及其所体现的服务精神、管理模式和其所蕴含的文化积淀等。研究图书馆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对于理解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在建筑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融入具有强烈特征的历史环境之中的新项目来说。这里所选的项目面对历史环境时,普遍抱有尊重和敏感的态度,而非担忧与恐惧。诺曼·福斯特的艺术广场,京特·多梅尼格的文献中心,埃里克·范·埃格雷特的自然博物馆,对于历史环境表现出了深深的敬意,而同时又与其保持距离,并具有强烈的当代建筑特质。圭多·卡纳里的圣玛丽亚博物馆和阿朗格伦与加列戈斯的卡塞雷斯艺术博物馆则采取了一种更为敏感而微妙的方式,试图将当代建筑的原则纳入对现存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之…  相似文献   

8.
姚安海  金缨 《华中建筑》2008,26(2):31-34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城区更新研究呈现多维度、多视角趋势,城区中原有高校园区基于现有发展契机和制约元素,在校园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中,仿真应用技术因其模拟参数可重复与模型实时可视化展示的优势大有可为之地。本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弘正楼建筑改造提升设计为例,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深度挖掘其历史价值,建立评价体系。运用三维激光扫描、PKPM等仿真应用软件,从功能空间、建筑结构、物理性能条件分析入手,发现该组校园历史建筑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弘正楼建筑光环境性能提升改造方案,为校园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晋宏逵 《古建园林技术》2009,(2):I0009-I0010
提要 故宫古建筑群具有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全部特征,对其真实性的判断要综合研究文物建筑自身、传统官式建筑技术和历史文献三方面的信息来源。对其完整性的判断应包括背景环境、历史格局和每座建筑的各个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太原市历史文化建筑更新为例,从可持续发展和更新利用的角度,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旧建筑与新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运用经济合理的改造技术实现历史建筑长远发展是首要问题.研究结合太原某影院、星火俱乐部案例,探讨外部环境优化、室内功能丰富、建筑结构与设备更新、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等方面在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历史建筑改造中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必要性,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亮  邢亮 《城市住宅》2016,(2):63-66
正对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修缮与扩建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修缮与扩建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应对策略。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修缮与扩建中的应用,根据历史建筑的数据建立模型,对模型采取修缮与扩建工作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降低历史建筑修缮与扩建的难度,减少历史建筑保护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省历史建筑预保护工作的成本,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1历史建筑修缮及扩建中BIM技术的应用难点BIM技水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天津五大道先农商旅区历史建筑更新为例,探索适宜的绿色技术应用于一般保护级别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方法,通过绿色化改造,延长历史建筑的生命周期,提高历史建筑的环境性能和使用舒适度,同时通过历史建筑的影响力推广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14.
岑健 《建筑》2004,(7):94-94
一、建筑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某一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可持续性的建筑环境设计必须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美学和人文等方面的要求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综合影响,表现建筑的社会文化内涵。人、建筑和社会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社会进步必然推动建筑环境的变迁。建筑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统,体现着时代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的建筑理念。各族先民都有就地取材、利用山石,木材、泥土等自然资源,依形就势建筑家园的历史,建筑的材料、技术、形式与社会环境十分协调,成为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从城市肌理织补、借鉴历史传统、建筑形体化整为零等方面,阐述了历史建筑中新建筑的设计方法,使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相互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崔倩  蒋林晓 《重庆建筑》2021,20(5):19-21,31
重庆高校历史悠久,现存大量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室内环境现状和保护更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重庆市历史建筑——重庆交通大学青楼为例,对高校历史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进行测试分析.将使用者舒适度调查问卷结果与室内热环境测试仪器HOBO U12 Logger测量结果对比分析,评测重庆高校历史建筑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另外,通过对历史建筑"青楼"与现代建筑"创新创业园"同期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在相同的室外环境且单一因素作用下,历史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受室外环境影响较现代建筑明显;相比仪器测量的具体数值,历史建筑内使用者对室内热环境舒适程度主观感受敏锐度偏低.  相似文献   

17.
《建筑》2016,(16)
正藏族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藏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环境和文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的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体中的3D、CG、VR技术可弥补历史建筑保护中传统保护手段的不足和二维图纸、照片、文字等资料的缺陷,帮助全方位展现建筑,实现三维建筑场景复原、虚拟交互及电子资料库建设,扩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群众性与受众范围。文章阐述数字媒体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和优势,指出其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数字媒体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创新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篇首语     
<正>近年来伴随产业转型,历史环境的可持续更新重回讨论的热点。《新建筑》2011年第2期刊出了"历史建筑续造"专辑,结合不同的工程案例探讨了历史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策略。本期专辑可以说是其续篇,尝试从更广阔的视野关注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与街区更新实践过程,思考其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可持续更新问题。正如众多的保护与改造案例所表明,历史环境的可持续更新不仅包括物质环境的整治提升、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还涉及新旧资源重新整合与再结构、社区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海内外的数位学者应邀参与讨论,从不同视角探析多利益主体如何相互竞争与博弈。冯江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历史建筑更新及环境艺术小品内涵的解读,并结合所完成的广东新会茶坑村旧乡府建筑更新改造中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实践,从其设置规划、造型特色与具体设计等内容予以探索,以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内外环境更新改造中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