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海绵城市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应用海绵设施,降低城市地块的雨水排放压力,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玉溪大河下段3号地块的设计为例,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多种海绵设施处理场地内雨水径流,使场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海绵城市试点;201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考核办法。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正>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有效工具。文章在阐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提出了"目标设定—雨洪模拟—设施比选—初步方案—反馈调整—优化方案"的规划思路;初步构建了三种情景的雨洪模型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雨洪模拟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具有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来实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的高效控制,以期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恢复雨水对地下水的回补、维护城市水文的健康循环有重要作用。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效应,以济南历阳河流域为例,利用模型模拟了海绵城市建设前后雨水径流和入渗等方面的水文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海绵城市建成后,该流域内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显著,在汛期雨水径流控制比例达到了80%左右;另外,下渗回补地下水效益显著,汛期平均总入渗量增至491×10~4m~3,是海绵城市建设前的2.6倍。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项目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通过SWMM模拟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的要求,从绿化屋顶、下凹式绿地和雨水回用等方面在校园建设中对低影响开发(LID)进行探讨。低影响开发充分发挥建筑屋面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净化作用,在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并可通过浇洒实现对雨水的回用。本项目为校园绿色建筑的雨水利用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有益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8.
随着校园内涝、水污染问题对校园环境的破坏不断增加,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校园建筑设计中被提上议程。该文从校园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四个方面入手,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在微观层次的表达。基于《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通过海绵设施分布图、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汇水分区图等施工图纸设计,计算得出下沉式绿地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使其满足宜昌市海绵城市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字"海绵技术,实现雨水径流控制和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作者通过对南宁市的降雨、地下水、土壤、本地植被等各种基础条件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实践经验,优化"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字海绵技术方针,使其更加符合本地化,形成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0.
《居业》2015,(19)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上海市海绵城市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根据意见,各区县"十三五"期间将至少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6项措施来实现。其中"渗"就是通过铺装透水材料实现雨水就地下渗,减少路面径流。上海市宝山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利用钢渣透水材料对小区休闲广场和步道路面进行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钢渣透水路面环保安全。记者在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社区的华能时代花园看到,改造完成的新休  相似文献   

12.
张杨  李兵 《中国市政工程》2016,(4):44-45,102,103
"海绵城市"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与城市总规、控详规、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排水规划相结合,以城市降雨与径流控制率分析、初期雨水污染分析为基础,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网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相似文献   

13.
视点     
正海绵城市怎么建?李俊奇: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应该尊重科学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应该尊重科学。不能"一刀切",过分地夸大或者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的作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能够减少径流总量、减轻径流污染、美化环境,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遇到大暴雨,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的问题,因此在  相似文献   

14.
正据报道,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近期20余个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前,改造项目75%的雨水径流将会就地消纳和利用。2018年年底前,通州试点改造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75%,也就是年均总降雨量75%的雨水不会形成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对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等的作用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设施运行维护规程还不成熟,缺少相应的运行维护体系。为此对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维护过程中关于责任分配、维护人员要求、维护要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海绵城市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的健康长久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是我国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与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美国的绿色雨水基础(GSI: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和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 DS: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相一致,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理念,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作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总量控制,进而实现径流的峰值控制。以上海复兴岛公园等为例,进行雨水渗蓄试验,对保障地区的防涝安全以及提高已建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写照。在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建成区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径流污染防控、内涝防治、生态修复的综合目标。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LID)的概念、内涵及建设体系,介绍微观层面下沈阳七二四绿地雨水收集与利用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降性暴雨使得中国城市地表径流和雨水循环出现问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引发了水资源浪费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推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日本城市"雨庭"为例,在运作机理、特征等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与剖析城市"细部"的雨水浸透绿化措施,突显海绵城市的显微力量,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提出"建设体系、调整思路、高效利用、细化设计、多方参与"5项海绵城市建设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视点     
<正>建设海绵城市,我们要关注什么?徐琦:建设海绵城市不只为防内涝《中国环境报》记者徐琦认为,如果建设海绵城市仅仅为解决内涝问题,那就太肤浅了。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要严防再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名出现新的破坏行为,要找准病症再开方。海绵城市应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国家,高强度开发是我国常见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对高强度开发城市土地稀缺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红花-机场地区为例,探讨从雨水的下落、产生径流和排放的三个过程,提出了能够在高强度开发地区使用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1、在雨水源头,强调建筑单体和场地内的雨水微循环利用以及道路的低影响开发;2、在雨水径流转运的中端,强调城市绿地接纳雨水径流;3、在径流排放的末端,强调河道适应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