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概述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当框架柱网较大时,框架梁的正、负变矩数值都很大,若把跨中控制截面承受正弯矩的全部钢筋伸入支座,或把支座控制截面承受负弯矩的全部钢筋通过跨中,这种配筋方案显然是不经济的。为此,工程上总是根据需要将支座负筋在适当位置切断;但由于施工的需要,特别是按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该工程的大跨混凝土预应力框架梁的材料选择,预应力线型的选择;进行了结构设计、内力及配筋计算,说明了施工的过程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从框架结构设计中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多跨连续框架梁边支座如何配筋、周围折减系数如何取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深圳南华大厦工程23m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设计方法,提出在7度设防高层建筑中采用该结构形式时应采用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混合配筋方式。  相似文献   

5.
有抗震要求的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下端起步处应采用滑动支座。图集11G101-2中仅有ATa,ATb二种形式,为满足建筑楼梯布局的多样化需求,文章补充了另外几种类型楼梯滑动支座和梯段板配筋的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抗震设计中,框架梁的配筋设计均采用调幅设计方法,即将框架梁端组合弯矩设计值下调20%左右,增加到梁的跨中。调幅的目的,一般认为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7.
唐才均 《建筑工人》2010,31(8):42-45
<正>第九章梁钢筋下料计算(上接2010年第7期第43页)(6)框架梁KL下部钢筋分跨锚固且端跨直锚时的计算框架梁KL下部钢筋分跨锚固时的计算,端支座直锚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带一跨裙房的某高层结构改造设计,发现裙房框架梁的实际配筋远小于软件的计算结果,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框架梁未有损坏。通过计算发现:裙房与主体相交处柱的竖向变形远大于裙房柱,竖向变形差引起裙房框架梁产生较大的附加弯矩,这种竖向变形差可以通过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来解决,从而减小裙房框架梁的截面与配筋。  相似文献   

9.
<正>施工中,给楼梯下料配筋,要注意不要犯以下3种错误。错误1:板式楼梯斜板配筋。在实际工程中,有时出现板式楼梯斜板在支座处负筋数量不足、跨中分布筋数量不足的情况。因考虑板式楼梯斜板刚度小,若两端与平台梁、平台板及楼盖梁、楼板整体相连,支座的约束作用较为显著,因而斜板跨中和支座弯矩近似取M=±al2/10,支座负筋数量应与跨中相同。同时要注意在每个踏步下应至少配置一根直径为8mm或10mm  相似文献   

10.
范星 《砖瓦》2023,(4):129-131+134
为优化框架梁钢筋施工下料方案,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不必要浪费,对框架梁钢筋施工下料开展优化分析的相关研究。通过框架梁钢筋施工下料计算、构建钢筋施工下料数学函数模型、钢筋下料的整数线性优化求解,设计一种最优下料方案设计思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优化后框架梁钢筋施工下料效果最优,实现了对有限资料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高烈度地震区,相邻框架梁跨度相差过大时,可以将短跨框架梁按照连梁设计。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将短跨框架梁按照连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正>施工中,给楼梯下料配筋,要注意不要犯以下3种错误。错误1:板式楼梯斜板配筋在实际工程中,有时出现板式楼梯斜板在支座处负筋数量不足、跨中分布筋数量不足的情况,见图1(a)。因考虑板式楼梯斜板刚度  相似文献   

13.
薄腹梁是1954年在我国第一拖拉机厂工程中首先使用的,当时以苏联的薄腹梁( 3配筋)图集为蓝本,其后国内已生产供应 5螺纹纲筋,于是便按照我国的钢材性能以及施工条件,并参考苏联国定标准图ПК-01-05进行设计,编制或标准图集《结109》。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作为国定标准图集而通用全国。七年以来,从全国各地实践的经验来看,在屋面承重结构中以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来代替钢梁,对建筑企业转向工业化、节约钢材起到很  相似文献   

14.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构造柱顶部与框架梁底的连接问题,有关的国家标准、规范未见其具体的连接大样,也未见有关的标准图集。目前,其连接方式至少有5种做法,因理解不同,便各行其是。设置构造柱对框架梁的受力状况有影响或无影响,有关刊物各有各的说法。因此,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中,有粘结部分预应力在地震区逐步推广应用。无粘结预应力在地震区主要用于多、高层建筑分散配筋的楼盖和屋盖,而对集中配筋的主要承重构件(例如框架梁、转换大梁等)采用无粘结预应力一般持谨慎的态度。中间几跨预应力损失较大,预应力较低,有  相似文献   

16.
在试验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受拉区楼板对框架梁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本文对22个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楼板平行于梁跨方向的配筋是影响框架梁受弯承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第四章 基础梁平法看图钢筋构造与下料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4G101—3)(筏形基础)和(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图集都有基础梁,在(08G101—5)(箱形基础与地下室结构1中还有基础梁,按照业界习惯和接触到的平法图集,基础梁分为基础主梁、基础次梁、基础梁、承台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等多种,它们的代号和定义见表1。  相似文献   

18.
为对比带闷顶的框架结构,闷顶层建模方式对顶层框架梁、柱的影响,对某5层框架结构,采用两种常用的闷顶建模方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两种情况下,框架梁、柱弯矩包络图及顶层框架柱配筋面积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框架边梁与其上闷顶层混凝土矮墙按整体考虑的建模方式,要较按二者分别建模时更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且整体式建模方式下的框架角柱所受的弯矩及配筋面积明显小于分离式模型,从而说明闷顶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对顶层框架梁、柱,特别是边跨部分的框架内力及配筋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少平  杨宗放 《建筑技术》1998,29(12):818-820
大面积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根据柱网尺寸采用不同的结构方案。按规范要求的Ⅱ级抗裂标准,普通钢筋仅需构造配筋,有时预应力度较高的结构反面开裂严重故建议适当适当入宽抗裂控制等级。根据经济效果分析,框架梁中预应力筋连续距数宜为3-4跨。  相似文献   

20.
专利介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疑土多跨框架梁,是属于一种按照“预应力度”法设计制作的、混合配筋的大跨度构件。是设计一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束筋,采用组筋和单筋相结合、直线配置和曲线配置相结合,完成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配筋与混合配筋,改善了构件各部位及端部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