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论内外,这座建筑都透着动感,令你感受到那种亮丽完美,建筑师们所谓的"天堂制造"的效果。这座建筑浑身上下,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为了在视觉上和空间上达到一种流动性的通畅空间效果,建筑师引入了一个公共的空虚空间,将光线投射到地板上,同时从视觉上将不同楼层相连接。为了内外空间之间的衔接,建筑外立面的一侧设计了一个只有12层高的纵深空隙空间,而不是一个与建筑一样纵深的空间。该空间成为建筑内部连接整个建筑的部  相似文献   

2.
一座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完整呈现,是建筑师关心的不变的话题。在建筑呈现出空间、细节、材质与色彩的同时,也表达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及其设计本身的思想与态度。以成功建成并交付使用的苏州工业园区唯康幼儿园项目为例,介绍基层建筑师由设计管理向工程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跨界转型的故事与感悟,为迎接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做好经验积累与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3.
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圣保罗老城区,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风格建筑,保罗·门德斯·达·洛查1994-1998年间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文章从遗产自身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与所处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两方面解析建筑师的"空间转化"设计策略,不仅解决遗产建筑空间与当代功能以及圣保罗城市空间结构的矛盾,从而实现从"纪念碑的城市"到"城市的纪念碑性"的美学转化.此外,通过建筑师话语与学术思想的分析,文章力图探讨该历史空间更新设计策略背后的理论基础,涉及遗产真实性与"建造道德"概念某种程度上的微妙一致,圣保罗学派史学转向,建筑师对巴西殖民历史遗产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一种拉美现代性美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赵敏  金磊 《建筑创作》2010,(11):31-36
本文从品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2009年度建筑"入手,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英国建筑师的核心组织——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以下简称RIBA)2009年度获奖建筑的主要内容,进而结合本刊自2007年策划推出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研究了符合国际视角的建筑主流思想"代言者"——年度报告的编研方法,并从专业化传播上探寻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竹元素"到"竹空间",到"竹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脉络的过程。本文通过竹元素,分析竹子的自然特性、力学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分析在东西方不同理念下,建筑师如何通过这些竹元素特性来诠释现代竹空间。最后,建筑从竹元素的应用,到竹空间的形成,其核心的影响还是文化。而在当今,一种低碳、生态、绿色的文化观念,是竹建筑回归自然、回归人们生活的真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改革年代的80后建筑师有着很多共同点.但叉极具个性。从《新建筑》杂志"80后新建筑师"专题发起的缘由开始谈起,对其中访谈过的16组(20位)80后建筑师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记忆、环境、激情、适应力、责任感、小建筑、大设计等方面的相似点,以及性格、信念、标杆、视点、创新等不同点。最后对80后建筑师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在所谓"小建筑"的实践中,谋划空间的"大思想",实现自己的建筑梦想。  相似文献   

7.
卢泳 《建筑技艺》2020,(5):106-107
运河万科中心·创新体验中心是一个大项目中的小建筑,建筑师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其承载的功能、建筑个体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并通过再现现代主义建筑经典时空理念"建筑漫步",在建筑中穿行的过程融合了对建筑本身和对城市空间的双重体验。  相似文献   

8.
倡导适宜技术寻找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书斌 《新建筑》2003,(1):59-61
在当前中国建筑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发挥建筑师的主观创造力对于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师应该从盲目追随高新技术潮流转到对建筑适宜的关注上来,摈弃浮躁的建筑创作心态,从建筑本体的各个部分寻求中国建筑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建筑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是空间造型艺术,对于建筑而言,"意"有两种:建筑师的表意,欣赏者的解意。重点论述"意境"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从中提取三类常见设计要素,具体从形体、空间、倒影和声音等方面探寻建筑设计中的意境表达途径,论证了"意"一词在建筑艺术表现中的整合运用以及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的整体设计观。通过隔与透、留白、光环境设计等艺术表现手法,营造空间意境,使环境空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空间构筑的角度对原竹建筑进行研究,从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方式和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特征两个方面,对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过程和结果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建筑师在进行原竹建筑空间创作中运用的手法,以及这些原竹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构筑的特征和共同点,即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师情感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利 《世界建筑》2015,(4):28-29
<正>一个在历史上被接受的说法是:建筑师是建筑作品的"母亲",业主是"父亲"。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它即反映了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密切而复杂的其生关系,又直白地指明了建筑师在其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这里不含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因素)。自古以来,建筑师对所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说不尽的委屈与埋怨,虽然这一角色客观上也为建筑师的失误提供了借口。所幸的是,建筑师在两种建筑的设计上可以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一是建筑师的自宅,二是建筑师自己的工作空间。我们很想知道当建筑师拥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3.
家具与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之前,家具在建筑中只承载自身功用和装饰空间,而且石砌的建筑物与木质的建筑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共通行;随着现代建筑的源起,家具进入建筑师的视野,并从单纯的家具设计逐步发展到与建筑发生关联、甚至具有建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林  叶强 《华中建筑》2007,25(6):3-7
对"觅母"的概念和特性进行解释和分析,论述了"觅母"对建筑师的影响机制,并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觅母"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与城市空间,结合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说明了"觅母"对建筑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明磊 《山西建筑》2006,32(2):28-29
介绍了东方传统庭院空间具体表达方式的特点,通过对几位建筑师的庭院实例分析,归纳出建筑师继承东方传统庭院空间的手法和特点,以将传统的神韵融入到现代建筑空间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建筑要真正“生命力”必须恰如其份地体现建筑文化;其功能,造型,空间组合,从“里”到“外”,从“虚”到“实”,从“细”到“粗”....以卓越的“组合”能力对建筑的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必然具有永恒价值,建筑师的真正水平,表现在处于同样外部制约条件下,对人类文化和建筑历史文化的感悟,把握和表征上,因此,建筑文化对于建筑师来说,自始至终都是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侯恩哲 《建筑节能》2013,(11):25-25,33
2013年11月3日,"招传统建筑之魂,筑现代建筑之梦"暨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隆重召开。会议在交流建筑创作的同时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建筑师分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先生出席会议,并作《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的主题报告,并为十八位"辽宁省优秀女建筑师"颁奖。  相似文献   

18.
《重庆建筑》2010,9(4):54-54
<正>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丁格菲  邹广天 《华中建筑》2007,25(12):30-34
建筑形态在建筑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建筑形态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实践,从建筑形体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装饰形态三个方面对获奖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对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本 《山西建筑》2003,29(2):15-16
从建筑的角度对香港建筑环境,空间,细部进行剖析,总结出建筑设计中的可借鉴之处,指出建筑师应提高把握材料,构造的能力,注重对环境,空间的理解和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