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铺设设备管线的需要,某地下车库框架梁端布置双排多个孔洞。孔洞破坏了混凝土框架梁的受力机理,特别是端部开孔使梁端塑性铰区域受力变得复杂。通过对一根梁端部开孔的框架梁检测及有限元分析,研究开孔对框架梁的承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检测及分析结果,提出技术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约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了3榀单层双跨约束钢筋混凝土框架在ISO834标准升温过程下的明火试验,考察了框架的高温反应及其破坏形态,分析了约束钢筋对框架耐火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框架梁的高跨比较大,框架在荷载和高温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框架梁的剪切破坏,破坏区基本集中在加载点与柱顶之间的斜向区域;(2)在框架梁破坏的最后时刻,由于其跨中挠度急速增大,梁内纵向钢筋将以类似悬链索的形式发挥作用;(3)约束钢筋虽然在升温中、前期对左、右框架边柱顶端之间相对距离的增大效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框架的耐火极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对框架梁端腹中开水平缝人工塑性铰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框架梁端设置这种新型人工塑性铰的延性系数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配有钢纤维RPC永久柱模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永久柱模对承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配有这种柱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静力性能试验,观察并分析框架结构在单调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变形特点以及破坏状态.结果配有这种柱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梁荷载一跨中变形关系曲线近似呈四折线;这类框架破坏时首先框架梁跨中受拉钢筋屈服,其次框架梁端上部受拉钢筋屈服,结构形成三铰的可变体系,最后以梁端混凝土被压碎导致整体破坏.结论钢纤维RPC永久柱模对核心柱有一定的紧箍约束作用;柱模与核心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结与协调工作特性;钢纤维RPC永久柱模对框架承载力有一定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整个试验研究24个试件中的一组试件的试验研究的结果,通过9根钢筋混凝土梁试件在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框架梁端上面的不同配筋率μ_s,及其梁在下面和上面的不同配筋比值μ_x/μ_s对梁端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钢管混凝土(CFST)柱-钢筋混凝土(RC)环梁中节点(JN-1、JN-2)这2个节点在静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环梁节点在破坏形态、延性、耗能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静载试验中,环梁节点在交界处形成塑性铰,向框架梁延伸;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中,环梁节点在环梁与框架梁交界处形成塑性铰。环梁节点满足传递梁端剪力和弯矩的要求,塑性铰在框架梁端,节点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容易达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震后梁、柱构件损伤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框架梁端构造——人工消能塑性铰,即在框架梁端通过预埋机械铰实现梁、柱构件铰接,同时安装附加钢板承载并耗能。设计制作了8组不同截面形式和构造的附加钢板试件,并对装有不同附加钢板的人工消能塑性铰构造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该构造的破坏模式,并通过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延性等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塑性损伤可控制在附加钢板中间开缝段,有效利用钢板弯曲变形实现耗能,使该构造具有损伤可控和损伤构件可更换,其中,卷边槽型附加钢板可防止耗能段钢板过早屈曲并提高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带腋撑框架结构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带腋撑的新型钢筋混凝土(含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结构由常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设置在节点区的腋撑组成.腋撑的设置,改变了框架梁端、框架柱端的设计控制截面的位置,大幅度减少了框架梁端、框架柱端设计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剪力值.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带腋撑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在梁腋撑处的外侧形成塑性铰,然后在梁跨中出现塑性铰,且梁端及节点区受力性能良好,使得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墙板内置无粘结钢支撑抗冲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改善钢筋混凝土墙板内置单斜形无粘结钢板支撑中墙板的抗冲切性能,用开孔槽钢来抗冲切,并将钢板支撑端部的加劲肋立放设置.采用拟静力试验研究了构造对试件滞回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探讨了墙板的抗冲切设计方法.试验表明:与支撑周围采用加密拉结筋的抗冲切构造相比,采用开孔槽钢可避免墙板局部冲切破坏,墙板局部冲切开裂程度大幅降低;与支撑端部加劲肋平放设置相比,加劲肋立放时可减小加劲肋端墙板与支撑间空隙的宽度,从而减小端部钢板支撑对墙板的冲切作用力;试件最终发生了墙板局部冲切破坏或支撑受拉断裂,破坏前试件滞回曲线饱满稳定;依据墙板可能的冲切破坏模式,给出了抗冲切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三种不同开孔形式的碳—碳编织复合材料板进行拉伸测试,获得中央开孔(CH)、双孔串联(DHC)和双孔并联(DHB)三种开孔板的破坏载荷和破坏模式,三种结构的载荷—位移曲线均为线性.采用数值方法,基于点应力准则预报开孔碳—碳编织复合材料板的破坏载荷,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对开孔板应力进行分析,讨论开孔形式对破坏载荷的影响,并获得碳—碳编织复合材料不同开孔下的应力集中系数,对于5 mm厚开圆孔板,碳—碳编织复合材料表现为缺口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提出一种端板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形式,设计节点试件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与现浇混凝土框架节点试验进行对比,考察试验节点的破坏形式、承载能力以及耗能能力和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采用有限元程序模拟试验节点试件的受力性能,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现浇节点试件以梁端截面形成塑性铰耗能,破坏时梁端截面发生弯剪破坏,柱和节点均出现裂缝;端板螺栓连接半刚性节点试件主要以梁柱之间发生相对转角耗能,最终由于梁端截面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足而发生破坏,而柱保持完好,可通过更换高强螺栓和预制梁快速修复节点;提出的端板螺栓连接节点可以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耗能和延性要求,梁内钢筋、预埋的端板和混凝土是否能够协同工作对节点的受力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混凝土强度、钢管的宽厚比、钢筋配置、加强肋等主要实验参数对配筋圆钢管混凝土梁的弯曲承载力和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包括中空钢管梁,圆钢管混凝土梁及配筋圆钢管混凝土梁在内共24个试件进行了纯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填混凝土中配置钢筋可以有效地抑制弹性区域初期阶段弯曲裂缝的产生,并防止塑性区域贯通截面的弯剪破坏,大幅度改善了RCFT梁的弯曲承载力和延性等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一组不同剪跨比、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在集中荷载下的抗剪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此类构件斜裂缝及次生裂缝出现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以及斜截面破坏过程、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圆形截面构件的抗剪性能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框架组合梁在火灾时的结构行为,利用自行研制的火灾加温试验炉及相关测试装置,对2种不同钢筋混凝土与钢梁连接方式共4根框架组合梁在不同的火灾工况下的抗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火灾工况包括:组合梁、柱同时受火而节点不受火和只有组合梁受火而柱、节点不受火2种.试验中量测了各种工况的炉温,H型钢梁的翼缘、腹板及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温度分布和组合梁的挠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钢梁的裸钢部分温度相差很小,而埋入混凝土中的钢的温度比裸钢的低,混凝土板的截面温度差别较大;2种连接方式的组合梁的最大挠度基本相同,破坏形式也很相似,但连接方式2中的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要好于连接方式1.在工程中应对框架柱进行防火保护,而框架组合梁可适当放宽要求,对跨度不大的工程可优先使用连接方式2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提供了整个24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试件中的16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论述了箍筋的受力性能以及横向配箍率和间距对梁端的破坏型态、位移延性、曲率延性、功比指数、吸收和耗散能量能力等的影响,并且指出了有效提高梁端抗震性能的最优配箍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结合"5·12"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考察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强梁弱柱"破坏形式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增强作用,研究表明影响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增强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节点类型、横向梁刚度和侧向位移.为详细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侧向荷载控制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侧向位移对应的楼板内钢筋应力变化情况,并得出了梁端位置的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建议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ABAQUS软件对5根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简支梁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正确性,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空间钢构架的含钢率、竖向缀条的间距和宽度等参数,模拟分析了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性能,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后续的试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正在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加固方法。以天津某加固改造工程为背景,通过对12根简支梁及6榀框架梁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试验,分析加固后梁体的承载能力及使用性能,提出了适合本工程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及力筋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混凝土梁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时,可以显著减小梁体跨中挠度及裂缝宽度;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可以显著提高梁体抗弯极限承载力;采用适量预应力筋,加固后梁体的破坏形态仍为适筋梁延性破坏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框架梁在梁端存在较大负弯矩及混凝土不能承受较大拉应力的状况,提出了在框架梁的负弯矩区段采用T形钢梁加强的组合框架梁模型。通过两个组合框架梁单层框架足尺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到新型组合框架梁的荷载-挠度曲线,截面应变分布曲线。从组合框架梁与一般组合梁的试验结果对比可看出,T形加强截面能有效提高梁的刚度,使框架梁刚度分布趋于合理。最后,提出并验证了按T形肋截断位置分成三段刚度不同的梁分析组合框架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钢筋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协同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钢结构房屋的刚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渐变调幅,并提高钢结构房屋在地震区的使用范围,介绍一种新型的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加固体系—钢筋混凝土深梁.通过对填充了钢筋混凝土深梁的钢框架和纯框架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证明:内填钢筋混凝土深梁可以大幅度提高纯钢结构的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它能够作为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防第一道防线.通过对结构的适当简化,提出有效的计算钢筋混凝土深梁与钢框架协同分析模型,可用来分析深梁承担的水平荷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